榮月華
產鉗助產是在產婦分娩時無法自然分娩經常使用的助產方式,一般于高齡產婦中應用比較多,其原因是高齡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定危險因素,對產婦與胎兒有一定負面影響[1-3]。產鉗助產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宮產的幾率,保障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但是,由于產鉗助產會損傷產婦盆底肌,對盆底功能有一定影響,可能會造成產婦分娩完成后出現小便失禁、子宮脫垂等不良反應[4-6]。因此,對使用陰道產鉗助產的孕婦進行盆底功能檢查,并進行康復治療后的盆底功能恢復是產鉗助產后必須要進行的工作。為了判斷陰道產鉗助產對產婦盆底功能的影響以及分析康復治療對盆底功能恢復的意義,本文以行產鉗助產和自然分娩的產婦為研究對象,對比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盆底功能的影響以及康復治療效果。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 年11 月~2019 年5 月于本院分娩的產婦100 例,抽簽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0 例。實驗組產婦年齡(28.66±3.34)歲,體質量指數(BMI)(26.88±3.59)kg/m2,新生兒體重(3.36±0.44)kg;對照組產婦年齡(28.51±3.55)歲,BMI(26.19±3.23)kg/m2,新生兒體重(3.41±0.42)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產婦年齡≥18 歲;②初產婦,單胎,均為足月分娩;③產婦無氣質性疾病、無先天性疾病;④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伴有妊娠期糖尿病或其他分型糖尿病;②產前超聲檢查異常表現;③存在相關既往手術史。
1.3 方法 對照組行自然分娩:產婦入院后詢問孕期、胎次,并檢測生命體征,測量腹圍,并詳細記錄羊水情況,檢查有無陰道出血或規律性宮縮,并做好知識宣教等,后自由待產,待產婦宮口開至2~3 cm 時,將其推進待產室,實施腰硬外麻醉,于第3、第4 腰椎腰間隙穿刺,頭端置管約4 cm 后注射3~5 ml 0.2%鹽酸羅哌卡因(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381,規格:10 ml∶75 mg)后觀察5 min 確認置管正確,且產婦自述無其他癥狀與不適后,泵入濃度為100 ml 0.1%的羅哌卡因溶液,泵注速度控制在4~10 ml/min,或根據產婦自述疼痛程度調節泵速。在第一產程時,助產人員對孕婦進行各方面指導,鼓勵多飲水,避免膀胱充盈影響抬頭下降,按照操作規程為其接生,進行新生兒呼吸道清理及母嬰皮膚接觸,觀察胎盤胎膜剝離是否完整,產道是否出現損傷及陰道、子宮收縮情況,縫合會陰切開傷口,并告知其保持外陰清潔,避免感染。
實驗組接受陰道產鉗助產分娩,產婦取截石位,對外陰實施常規消毒后,鋪設消毒巾,常規導尿,并觀察產婦是否具備產鉗助產條件,確認產婦產道無任何異常且宮口全開,并觀察胎膜是否撕裂,明確胎頭部位。產婦接受陰部神經阻滯麻醉,將會陰切開并進行二次檢查,通過接觸胎兒耳廓再次明確胎頭的位置。醫護人員左手拿左產鉗,并保持鉗葉垂直向下,凹面向前,右手放置于陰道后壁與胎頭間。左手產鉗貼在右手掌面,右手將產鉗緩慢退出陰道內,右手拇指將鉗匙頸部托住,左手將產鉗推入至胎頭左側額部,保持鉗葉與鉗柄在同一水平位置,退出右手將左產鉗固定。醫護人員右手持右產鉗,左手置入陰道后壁與胎頭間,使左右產鉗相對應,此時退出左手,扣合鉗柄,護理人員在確保產鉗位置無誤后,于產婦宮縮時將鉗柄扣合,同時向外慢慢牽引,當可見胎頭后,用右手對會陰進行保護,當胎頭娩出后提起鉗柄,降低產婦軟組織受損,將左產鉗順著胎頭緩慢拿出,后牽出胎頭,逐漸娩出前肩、后肩與軀體,最后縫合會陰切口。所有產婦產后8 周進行盆底功能測試后均進行康復治療,使用盆底肌電生物反饋儀,于電極探頭上涂抹陰道潤滑劑,置于產婦陰道內3 cm 左右,電極探頭頻率為25 Hz、脈沖數100~200 μs[7-9]。隨時觀察產婦陰道收縮能力,并根據其進行電極探頭治療強度的調整,治療30 min/次,連續治療2 個月,檢測產婦盆底功能與肌肉運動能力。此外,每日堅持尿道、陰道及肛門的收縮訓練,防止小便失禁,提升肌肉彈性,產婦日后仍需堅持盆底肌鍛煉。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產婦康復治療前和治療后2 個月的盆底功能、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盆底功能測試內容包括前靜息平均肌電值、快肌最大肌電值、混合肌平均肌電值、慢肌平均肌電值、后靜息平均肌電值。康復治療效果判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康復治療后產婦無不良反應,盆底功能恢復良好,恢復時間短即為顯效;產婦康復治療后仍存在不良反應,盆底功能恢復良好即為有效;產婦康復治療后不良反應明顯,盆底功能恢復慢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盆底功能比較 實驗組產婦分娩后康復治療前前靜息平均肌電值、快肌最大肌電值、混合肌平均肌電值、慢肌平均肌電值、后靜息平均肌電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治療后,兩組前靜息平均肌電值、快肌最大肌電值、混合肌平均肌電值、慢肌平均肌電值、后靜息平均肌電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盆底功能比較(,μV)

表1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盆底功能比較(,μV)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康復治療后盆底功能比較(,μV)

表2 兩組康復治療后盆底功能比較(,μV)
注:兩組比較,P>0.05
2.2 兩組康復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康復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康復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4%略高于對照組的18%,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產婦分娩后對盆底功能損傷較大,若產后未得到及時的恢復則會造成子宮脫垂和小便失禁,對產婦生活造成極大影響[10]。產鉗助產需要通過產鉗擴張產婦的陰道,可能會造成肌肉撕裂,不僅伴隨劇烈疼痛,還會影響肌肉神經的活性,因此,產鉗助產的產婦盆底功能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影響。有報道稱康復治療可明顯改善產婦分娩后盆底功能與盆底肌力。為深入研究產鉗助產對產婦盆底功能的影響和康復治療的應用意義,本文對比了產鉗助產產婦和自然分娩產婦康復治療前后的盆底功能,并分析了康復治療的治療意義[11,12]。結果表明實驗組產婦分娩后康復治療前前靜息平均肌電值、快肌最大肌電值、混合肌平均肌電值、慢肌平均肌電值、后靜息平均肌電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治療后,兩組前靜息平均肌電值、快肌最大肌電值、混合肌平均肌電值、慢肌平均肌電值、后靜息平均肌電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康復治療可明顯改善產鉗助產產婦的盆底功能,該結論與彭曉梅等[13]學者提出的產鉗助產術對產后早期盆底肌力的損傷以及對盆底結構與功能的影響較大,但經康復治療后產鉗助產產婦盆底肌力得到明顯改善這一結果具有一致性,充分證明本研究結論的科學性。
綜上所述,產鉗助產對產婦盆底功能影響較大,康復治療可明顯改善產鉗助產產婦的盆底功能。因此,產鉗助產分娩的產婦在分娩后進行康復治療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康復治療在產鉗助產產婦盆底功能的恢復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