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晶
作為DM典型合并癥,糖尿病腎病具有治療難度高、危害大、死亡風險高等特征[1]。DM早期腎損傷是這類合并癥的早期階段,該階段的病情控制難度較低[2]。基于上述特征,如何識別DM早期腎損傷逐漸成為糖尿病腎病防控管理的重點。尿常規、MAU檢測均為常用實驗室檢測手段,為確定其在DM早期腎損傷評估中的價值,本研究主要針對106例受檢者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10月在本院就診的53例DM早期腎損傷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于本院接受體檢的53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8例,女25例;平均年齡(43.9±16.4)歲。對照組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齡(44.2±16.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可配合尿常規、尿微量白蛋白檢測;③觀察組均符合DM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腎損傷。排除標準:①伴終末期腎衰竭者;②依從性差者;③4周內使用腎毒性藥物者。
1.2 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行尿常規檢測、MAU檢測:①尿常規檢查:a.取樣,事先向受檢者講解尿液樣本的采集方法,確保受檢者充分掌握尿液樣本采集的要點、注意事項。囑受檢者于檢查前1天晚21:00起禁食,可適量飲水。于清晨采集受檢者空腹中斷尿液10 ml,分成兩份以備后續檢查;b.尿常規檢查,以3000 r/min速度針對尿液標本進行連續離心處理5 min,以尿液分析儀確定各項指標;②尿微量白蛋白檢查,a.取樣,與尿常規檢查要求一致;b.MAU檢測,以膠體金法確定MAU值。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兩組患者尿常規檢查結果、觀察組患者陽性檢出率,比較單純尿常規檢查、單純MAU檢查、尿常規聯合MAU檢查DM早期腎損傷診斷準確率。陽性判定標準:尿常規檢查評價方法。不符合如下標準中一項及以上者,提示陽性:①pH為4.6~8.0;②SG=1.015~1.025;③GLU陰性;④U-WBC<5個/HP;⑤R-PRO陰性。MAU檢查陽性判定標準:MAU≥31 mg/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尿常規檢查結果 對照組尿pH(6.72±0.51),SG(1.020±0.030),51例GLU陰性,U-WBC(3.81±0.46)個/HP,52例R-PRO為陰性;觀察組尿pH(4.22±0.48),SG(1.008±0.035),23例GLU陰性,U-WBC(4.92±0.38)個/HP,39例R-PRO陰性。
2.2 觀察組患者陽性檢出率 觀察組尿常規檢查陽性檢出率84.91%(45/53)、MUA檢查陽性檢出率86.79%(46/53)。
2.3 觀察組患者DM早期腎損傷診斷準確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單純尿常規檢查DM早期腎損傷診斷準確率為84.90%(45/53),經檢驗,10例患者伴尿pH偏低,平均尿pH為(3.51±0.44);11例患者伴SG偏低,平均SG值為(0.083±0.017);30例患者伴GLU陽性;22例伴U-WBC升高,平均U-WBC值為(6.42±0.28)個/HP;14例R-PRO陽性。經單純MAU檢查DM早期腎損傷診斷準確率為86.79%(46/53);尿常規聯合MAU檢查診斷DM早期腎損傷的準確率為98.11%(52/53)。尿常規聯合MAU檢查準確率均高于單純尿常規檢查與單純MAU檢查,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DM規模的不斷擴大,DM合并癥的防控管理,逐漸成為臨床DM管理的主要內容。目前,在DM群體中,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已經達到30%~40%(I型DM)、15%~20%(2型)水平[3]。這類合并的特征為:①起病隱匿,病情進展緩慢。糖尿病腎病形成初期通常無典型表現[4]。而當DM患者因出現相關癥狀而入院就診時,其合并癥多已進展至中后期階段。②危害較大。糖尿病腎病是終末期腎衰竭的主要病因[5]。這一合并癥一旦轉化為終末期腎衰竭,將為患者家庭帶來極大經濟負擔及照顧負擔[6]。DM早期腎損傷是糖尿病腎病的初期表現,也是抑制糖尿病腎病發展的最佳時機[7]。鑒于早期識別DM早期腎損傷的重要價值,這類疾病的診斷方法選擇,逐漸成為人們的關注重點。依據既往經驗,DM早期腎損傷診斷面臨的困難在于:①癥狀不典型,多數DM早期腎損傷患者無相關糖尿病腎病表現,這類合并癥的癥狀特征,不利于早期識別、確診目標的達成。②誤診、漏診率較高,DM早期腎損傷的診斷方法有限,以常規方法進行診斷時,極易面臨誤診、漏診問題,這一狀況不利于糖尿病腎病發病率的有效控制。尿常規檢查是泌尿系統疾病篩查、診斷中的常用方法。在DM及DM早期腎損傷診斷中,該方法主要可借助以下幾種指標為病理狀態的識別提供支持:①尿pH,通常情況下,機體尿pH水平處于恒定范圍內。而當受到糖尿病、腎小球腎炎等疾病影響時,該指標可表現出異常降低。②SG,多種慢性腎病均可造成機體SG水平的下降。③GLU,該指標的作用以識別DM為主。④U-WBC,該指標可為腎臟炎癥損傷的篩查提供一定支持。⑤R-PRO,可為DM早期腎損傷的鑒別提供一定助力。MAU檢查則是腎病診斷中的典型方法。該指標識別腎病的原理為:腎小球濾過膜對同性靜電具有較強排斥作用[8]。通常情況下,微量蛋白在通過腎小球濾過膜時,容易受到分子篩、電荷排斥功能(屏障)以及二者協同作用的干擾,而無法滲入尿液中。而當受檢者的腎小球因受到相關因素影響而造成腎小球完整性受損時,穿過腎小球的微量蛋白明顯增加,即MAU濾過率升高[9]。當MAU水平接近或超出機體腎小管的重吸收上限時,則會造成尿液中蛋白質含量的異常升高,引發白蛋白過剩[10]。上述變化為以尿液為標本的MAU檢查的應用奠定了良好基礎。DM早期腎損傷診斷中,尿常規聯合MAU檢查方法的應用優勢在于:①患者接受度較高。二者均屬于無創診斷。聯用后,可經單次尿液標本采集(收集受檢者足量尿液),完成上述兩種檢查[11]。這一聯合檢查模式的便捷性、無創性特征,可充分確保受檢者對診斷工作的接受度。②診斷準確率高。單純以尿常規技術進行診斷時,雖然該方法中的尿pH、R-PRO等多項指標,均可為DM早期腎損傷的判斷提供依據,但上述指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擾可能。如受檢者伴尿路感染時,仍然可能表現出尿pH、U-WBC水平異常。此外,早期腎損傷患者的腎小球完整性尚可,其尿液中的蛋白質含量較低,實施尿常規檢查時,患者的R-RPO水平可能處于正常范圍內。而以MAU檢查技術進行診斷時,基于膠體金法的靜電吸附現象(膠體金顆粒對尿液標本中的蛋白質具有較強吸附作用),為腎病的鑒別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該方法所得結果較尿常規中的R-PRO指標檢查更加可靠。但由于部分DM早期腎損傷患者的腎小球、腎小管損傷較小,功能良好,因此,該方法仍然存在一定誤診、漏診可能。二者聯用后,MAU檢查可彌補尿常規在R-PRO檢查方面的不足,而尿常規檢查則可借助尿pH、U-WBC、GLU等其他指標的關聯評價,降低單純MAU檢查的漏診、誤診風險。本研究證實:尿常規聯合MAU檢查準確率均高于單純尿常規檢查與單純MAU檢查,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檢查效率較高,從DM早期腎損傷診斷現狀來看,這一問題多為偶然發現。在集體或小規模健康檢查情境中,受檢者對診斷工作效率的要求較高。與其他診斷方法相比,聯合檢查模式的診斷效率較高。從收集尿液標本,到獲取尿常規檢查結果、MAU結果這一過程的耗時較短。④可實現優勢互補。將上述兩種檢查手段聯用后,不僅可發揮單一診斷方法的優勢,還可借助這兩種診斷方法形成的協同識別作用,充分挖掘DM群體中的早期腎損傷患者。本研究在運用聯合檢查模式針對53例DM早期腎損傷患者進行診斷時,除了尿常規、MAU檢查均提示陽性的患者外,有18例患者為單純尿常規陽性或單純MAU陽性,經過對檢查結果的綜合分析后,將上述18例患者確診為DM早期腎損傷,上述結果充分驗證了這兩種檢查方法的互補作用。⑤重復性較強,糖尿病腎病的病情進展緩慢特征,為早期預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2]。確診為DM早期腎損傷后,需通過一系列的治療及預后評估,判斷腎損傷防控有效性,進而避免這一疾病轉化為糖尿病腎病。DM患者通過檢查發現早期腎損傷后,可于接受治療期間,動態采用尿常規聯合MAU檢查方法進行評估,依據患者的診斷結果,判斷近期治療有效性,便于醫師確定是否需調整腎損傷治療方案。這一聯合診斷模式的可重復性優勢,為其在DM腎損傷、腎病治療中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支持。
綜上所述,宜于DM早期腎損傷診斷中,引入尿常規聯合MAU檢查方法,以便依據患者的GLU水平、MAU水平等指標,判斷其病情,進而促進患者預后狀況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