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午
(北京市門頭溝區中醫醫院,北京102300)
落枕是常見的頸肩部病患之一,是指晨起出現頸部酸脹、疼痛、僵直、活動受限等表現的一種病證。隨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低頭族的增多,落枕發病率亦屢見不鮮。如何用簡、效、廉的方法盡快改善落枕患者病痛,一直困擾著臨床醫師。筆者采用燒山火針法單刺中渚穴治療落枕患者56例,均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門頭溝區中醫醫院門診收治的落枕患者56例,其中男14例,女42例;年齡18~50歲,平均(28.0±0.2)歲。
1.2 納入標準 符合《推拿治療學》脊柱病證中落枕的診斷標準[1];患者病情明確,了解治療方案及相關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暴力外傷引發的頸部骨折者;惡性腫瘤者;脊髓型頸椎病者。
取穴:依據“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原則,選取患者健側頸部對應的手部穴位中渚穴(第4掌指關節后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采用燒山火針法針刺治療。針刺手法:患者取坐位,常規消毒中渚穴,選取0.30mm×60mm的一次性無菌毫針,單手夾持進針;得氣后,采用燒山火針刺手法,穴位針刺深度分為淺、中、深3層,先淺后深,每層每次做捻轉補瀉9次,然后退至淺層,此操作稱為一度,反復操作九度,后置針于深層使患者獲得熱感[2],囑患者做頸部屈伸俯仰運動,隨氣而動,留針3~5min。每日1次,治療1次。
3.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頸部疼痛不適感消失,頸項部活動無明顯受限;有效:頸部仍感疼痛不適,但不影響頸部活動;無效:頸部仍感疼痛,頸部活動受限無明顯改善。
3.2 結果 56例患者中,顯效45例,有效10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8.21%(55/56)。
落枕為中醫學病名,該病臨床表現為頸部單側疼痛,與西醫學頸肌勞損、頸部扭挫傷、頸椎退行性病變及頸椎小關節滑膜嵌頓、半脫位等癥狀類似。中醫認為,落枕的發生多由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過高或過低引起頸部氣血不和、筋脈拘急而致,也可由外力扭傷或風寒侵襲項背出現局部經氣不調而致。臨床治療頸痛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和非藥物治療。藥物療法主要有口服藥物、局部注射等,非藥物療法包括針刀療法、銀質針導熱療法、電針療法、拔罐療法、推拿按摩等[3-6]。
中渚穴出自《靈樞·本輸》,穴名的“中”有中間之意,“渚”指水間小洲。《子午流注說難》言:“中渚乃三焦所注之腧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曰中渚。”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至肩,交會于大椎,上行于頸項部。中渚穴為手少陽三焦經輸穴,《難經》言:“輸主體重節痛。”針刺中渚穴可通調三陽經氣血,祛風散寒,活血止痛,從而達治療落枕的目的。《針灸大成》中載有針刺中渚穴治療項背拘急引肩背痛的記載。研究表明,針刺或指壓中渚穴治療落枕,可取得較好療效[7-9],但需多次反復操作,患者較為痛苦。
落枕的病機與寒、瘀有關,根據中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理論,治以舒筋活絡、溫通筋脈、祛散風寒、調和氣血,可達到松解頸部肌肉痙攣、疏經止痛的目的。“燒山火”源于《黃帝內經》,后《金針賦》言:“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燒山火針法得氣后,經脈得以溫通,寒邪瘀滯得以疏散,恰到好處。
采用燒山火針法單刺中渚穴治療落枕療效確切,且取穴簡便,操作容易,值得臨床廣泛推廣。由于燒山火針法為復式手法,本研究針刺過程中,得氣后針感較強,應積極預防暈針等針刺并發癥的出現。本研究未對比燒山火針法單刺中渚穴與其他針刺手法及選穴在治療效果上的不同,值得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