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偉
(山東省日照白求恩醫院,山東 日照276826)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膿性炎癥、腮腺區腫痛為臨床特征,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1月或5月,男性多于女性,發病年齡為5~12歲。流行性腮腺炎屬中醫“溫病”范疇,又稱為“痄腮”“蛤蟆瘟”。中醫認為,該病病機為風熱時邪或疫毒經由口鼻進入機體,導致局部氣血瘀阻,繼而出現腫脹[1]。筆者在臨床中發現采用針刺大椎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療效良好,現介紹驗案2則。
(1)患兒,男,12歲,2001年7月因感染患流行性腮腺炎,體溫最高40℃,腮腺區疼痛。筆者以0.45mm×50mm毫針針刺大椎(向上斜刺10mm左右),留針30min。數小時后患者體溫降至36.8℃,腮腺疼痛消失。時令夏季,天氣炎熱,患兒不穿上衣乘風受涼,第2日晨起腮腺炎復發,體溫最高38.5℃,腮腺疼痛。筆者仍以0.45mm×50mm毫針針刺大椎,留針30min。數小時后患者體溫正常,腮腺疼痛消失。因天氣炎熱患兒又乘風受涼,第3日晨起腮腺炎復發,體溫最高37.8℃,腮腺疼痛。筆者仍以針刺大椎治療。數小時后患者體溫正常,腮腺疼痛消失。患者仍不穿上衣乘風納涼,但腮腺炎未再見復發。
(2)患者,男,11歲,發育良好,身體健康。家長代述:2001年7月患兒學校暴發流行性腮腺炎,患兒感染后發病第2日出現惡寒發熱,體溫最高38.7℃,雙側腮腺疼痛,咀嚼不便,精神不振,未見其他全身明顯癥狀。筆者以0.45mm×50mm毫針針刺大椎(向上斜刺10mm左右),留針30min。囑患兒注意保暖,忌食生冷食品。患兒及其家長積極配合,治療1次即愈,未見復發。
痄腮是由風溫時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可由于外感風溫時邪,自口鼻而入,壅阻少陽經脈,郁而不散,結于腮部。中醫認為,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行至頭角,下耳后,繞耳而行。邪入少陽,經脈壅滯,氣血運行受阻,致耳下腮部漫腫而有痛感。足厥陰肝經之脈循少腹絡陰器,故部分患兒有睪丸腫痛之癥。若溫毒熾盛,熱極生風,內竄心肝,擾亂神明,可出現高熱、昏迷、痙厥等癥。中醫認為,經絡“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具有由里及表、通達內外、聯絡肢節的作用,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調整臟腑的功能紊亂,使氣滯血瘀等一系列病變恢復正常,可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2]。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系,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大椎是督脈腧穴,具有清熱益氣、疏風清熱之功,適用于治療熱盛惡寒之證。對于高熱難以消退、高熱反復、粒細胞減少、肝腎功能損害和胃腸道損傷、退熱藥物過敏及藥物等其他方法退熱無效者來說,大椎刺絡拔罐是一種理想的退熱方法[3]。
針灸大椎治療流行性疾病機制特殊,其是激活患者機體的免疫系統,增強患者自身免疫力進而殺死病毒。有研究表明,艾灸大椎、關元可以明顯提高中老年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丙二醛及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從而減弱氧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害,提高人體生命活力[4]。針刺大椎、足三里不僅可以使運動性疲勞大鼠血清乳酸、尿素氮和肝臟丙二醛水平降低,還可升高血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抗運動性疲勞效果,且療效優于單純針刺足三里治療[5]。賈坤平等[6]初步探得溫和灸大鼠“大椎”穴的退熱機制可能在于抑制大鼠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的生成或對抗其作用,進而減少內生熱源對體溫調節中樞的影響,使體溫調定點上移幅度減低或恢復正常,從而達到降低熱勢及退熱的作用。
綜上,針刺大椎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療效良好,值得應用。此外,在治療時,注意留針時間不要少于20min,否則會影響療效;若患者出現暈針跡象,應立刻出針停止治療,待患者休息10~15min后,可針刺水溝穴5min后再針刺大椎穴治療。治療期間應囑咐患者注意保暖,忌食生冷食品,或魚蝦等易過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