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婷,楊國榮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1617;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天津300250)
尿潴留為前列腺增生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主要表現為患者術后出現膀胱充盈、小腹脹痛、不能自主排尿等癥狀。尿潴留屬中醫(yī)“癃閉”范疇,小便點滴而出為癃,點滴不出為閉。目前,臨床治療尿潴留的方法以導尿、穴位注射、熱敷、針刺為主,療效不一。筆者師從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楊國榮主任醫(yī)師,現介紹其采用火針療法治療尿潴留驗案1則,以饗其道。
患者,男,78歲,2019年5月7日初診。主訴:前列腺增生術后間斷性排尿困難3個月。患者3個月前因前列腺增生于天津某醫(yī)院行前列腺電切術,術后患者出現排尿困難,表現為尿等待、排尿費力、尿線變細、尿滴瀝不盡感,偶有小腹脹滿不適,遂于2個月前就診于當地某醫(yī)院,考慮“尿潴留”,行導尿術并口服相關藥物治療后,癥狀稍有好轉,拔除尿管后仍反復出現排尿費力、尿線變細等,為求進一步治療,前來就診。刻下癥:排尿費力、尿滴瀝不盡,小腹稍脹滿,無尿頻、尿急、尿痛,伴腰膝酸軟,乏力,畏寒肢冷,納可,寐差,大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既往高血壓病病史2年余,平素規(guī)律服藥,血壓控制可。查尿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腹部彩超示膀胱殘余尿量170mL。西醫(yī)診斷:尿潴留。中醫(yī)診斷:癃閉,腎陽虛衰證。給予火針點刺治療。操作前準備:0.65mm×45mm賀氏火針,95%乙醇溶液、75%乙醇溶液、無菌干棉球、止血鉗。選穴:八髎(雙側)、氣海、關元、中極、腎俞(雙側)、命門、三陰交(雙側)。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操作方法:①消毒:用75%乙醇溶液消毒選定穴位。②燒針:止血鉗夾持蘸有95%乙醇溶液的棉球,點燃棉球以燒紅針尖及針身。③針刺方法:針刺時,用燒紅的針具迅速刺入上述穴位,然后迅速出針。每個穴位點刺2~3次,深度為10~20cm。④出針后,迅速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以減輕針刺疼痛,并防止針刺部位出血。⑤針刺后,囑患者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針刺部位24h內勿沾水。每周3次。針刺2周后,患者自覺排尿感增強,上述癥狀明顯改善,腹部彩超示膀胱殘余尿量15mL。
按語:《素問》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癃閉基本病機為膀胱氣化功能失司,從而導致尿液生成或排泄障礙。該病案中,患者術后不久,元氣虧損,膀胱傳輸無力,氣化失司,導致排尿困難。又因患者年過七旬,腎陽虧虛,失于溫煦,導致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故治療以化氣利水、固攝下元、溫補腎陽為主。楊國榮主任醫(yī)師在治療該患者時,采用局部選穴與循經選穴相結合,取八髎、氣海、關元、中極、腎俞、命門、三陰交[1],收效良好。《針灸大成》中提到上髎、中髎、下髎三穴均可主“大小便不利”,次髎主“小便赤淋”,故針刺八髎穴可調理下焦、通經活絡。氣海為元氣匯聚之海,歸屬任脈,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兩穴合用可益真元之不足,補臟腑之虛損,從而促進膀胱氣化,使小便順利排出。中極為膀胱募穴,定位又接近膀胱,可補腎培元,清熱利濕,促進膀胱氣化,通利小便。研究表明,針刺中極、關元、氣海后其神經沖動傳入T12~L1,刺激支配膀胱逼尿肌的腹下神經,從而調節(jié)膀胱逼尿肌的收縮和舒張以促進排尿[2]。足三陰經循行于少腹或陰器,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故針刺該穴可促進水液運行及膀胱氣化,又因該穴局部皮膚和深層神經分布由T4、T5、S1神經節(jié)段支配,針刺產生的刺激通過反射弧激發(fā)腰骶部排尿中樞,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縮,膀胱內壓上升[3]。腎俞位于膀胱經,乃陰陽俱補之穴,命門為臟腑之本,兩穴合用,可培元固本,益腎助陽。
火針可起到針刺和溫灸的雙重作用,將加熱的針體迅速刺入腧穴,使熱量導入人體,以陽助陽,啟動下焦命門之元陽,增強對氣血的營運與推動,既可“借火助陽”以補虛,又可“開門祛邪”以瀉實[4]。相比單純針刺,火針點刺深度較淺,可有效避免膀胱損傷,同時火針點刺刺激量更大,能更好地調節(jié)膀胱的氣化功能,促進患者排尿。通過用火針刺激病灶及反射點,可以使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滲出、粘連、缺血等迅速得到改善,甚至消除,從而加快血液循環(huán),使受損組織和神經得到恢復[5]。火針可以較好地緩解因前列腺切除術后導致的尿道炎癥、水腫、膀胱肌收縮無力等癥狀,且操作簡便、用時短、創(chuàng)傷小、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