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蘇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210029)
組 成:蓮子心5 g,黃連3 g,鉤藤15 g(后下),炒酸棗仁15 g,干地黃10 g,山萸肉9 g,丹參10 g,浮小麥30 g。
功 效:清心滋腎,燮理陰陽。
主 治:絕經前后諸證(心腎不交證)。
用 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方 解:方中蓮子心、黃連味苦性寒,清心瀉火、斂陰養神,共為君藥。鉤藤味甘微寒,平肝寧心;炒酸棗仁甘平質潤,養心安神;干地黃甘苦性寒,滋陰清熱;山萸肉酸澀微溫,補腎澀精,與干地黃同用,滋陰補腎,補癸水之不足。上四味藥與君藥相須為用,共為臣藥。丹參一味,功同四物,味苦微寒,活血安神,補而不滯,與干地黃、酸棗仁合用,取天王補心丹之意,為佐藥;浮小麥味甘咸涼,養心斂汗,亦為佐藥。全方清心火、安心神為主,滋腎陰、填腎精為輔,心腎合治,清滋同用,共奏清心滋腎、瀉火補水、燮理陰陽、交通心腎之功。
加 減:兼肝郁者,加柴胡、郁金;兼脾虛者,加砂仁、木香;陰虛陽亢者,加炙龜甲、龍齒;陰陽兩虛者,加淫羊藿、續斷。
孫某某,女,56歲。初診日期:2020年6月8日。
主訴:烘熱汗出間作4年。現病史:患者近4年潮熱間作、失眠、眩暈、情緒易波動。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手術史:2012年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行“經腹全子宮切除術+雙側附件切除術+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術后診斷為“子宮內膜漿液性癌ⅢC2”,術后化療6次。生育史:1-0-2-1。刻下:烘熱汗出,胸面為主,煩躁易怒,口干口苦,納欠反酸,頭昏腰冷,難寐易醒,尿頻便干,舌紅少苔、脈弦細數。實驗室檢查:雌二醇(E2)<20 ng/L,促卵泡激素(FSH)95.17 mIU/mL,黃體生成素(LH)42.13 mIU/mL。西醫診斷:絕經綜合征;中醫診斷:絕經前后諸證,證屬心腎不交。治則:清心瀉火,滋陰補腎。治以清心滋腎方加減。處方:
蓮子心6 g,黃連3 g,鉤藤15 g(后下),炒酸棗仁15 g,山萸肉9 g,枸杞子10 g,丹參10 g,浮小麥30 g,炙龜甲10 g(先煎),龍齒15 g(先煎),續斷15 g,白及6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7月1 日二診:烘熱汗出大為減少,夜寐轉佳,然便次增加。前方去白及,加木香6 g,14劑。
7月20 日三診:諸癥改善,鮮有烘熱,唯手足心汗。改山萸肉為女貞子15 g,14劑。
8月10 日四診:諸癥已平,前方繼服14劑收功。
按語:絕經綜合征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伴隨卵巢功能的衰退,女性會出現多種絕經相關癥狀,潮熱汗出是最典型表現,情緒變化、睡眠障礙、生殖泌尿道感染、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癥等都可能隨之而來。絕經綜合征屬中醫婦科學“絕經前后諸證”范疇。《素問·上古天真論》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絕經前后諸證源之于腎,發之于心。腎藏精,主生殖;心藏神,主血脈。腎水上濟,心火下降,水火相交,陰陽相貫,維持女性心(腦)-腎-子宮生殖軸的功能。腎水不足,心火偏亢,心腎失濟,陰陽失衡,出現潮熱、汗出。腎陰虛衰、天癸衰竭是發病基礎;心腎失濟、陰陽失衡為發病主因。基于上述心(腦)腎病機觀,以心(腦)腎既濟理論為核心,在本案絕經前后諸證之虛實寒熱錯雜的疾病演變過程中,把握腎衰、心(腦)腎失濟這一重要病機,以清心滋腎、燮理陰陽為治則治法,擬清心滋腎方加減化裁。方中蓮子心、黃連清心瀉火,下交于腎;山萸肉、枸杞子補腎填精,上交于心;鉤藤平肝寧心,取“心為肝子”之意;酸棗仁養血安神,丹參和血安神,龜甲、龍齒滋陰潛陽,鎮心安神;另隨癥加浮小麥除煩止汗,續斷強腰固膝,白及收斂護胃。全方力在滋陰降火、燮理陰陽、交通心腎。二診時便次增加,木香易白及以行氣調腸。三診時唯手足心汗,女貞子易山萸肉以滋陰清熱。四診時諸癥已平,繼服14劑而收功。遵循女性生長壯老的自然規律,臨證治療絕經前后諸證,把握絕經過渡期心(腦)腎失濟的病機關鍵,以清心瀉火、滋陰補腎為治療大法,如此水火相濟,臟腑協調,方可有效緩解和控制絕經綜合征癥狀,使患者平穩度過更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