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鵬飛 劉孟敏 孫 杰 黃桂成 馬 勇 郭 楊
(1.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河北石家莊050000;2.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3)
清·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云:“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風藥是一“藥類法象”概念[1],最早見于金·張元素《醫學啟源》,是具有“如風之性”與“治風之用”的一類中藥,有麻黃、桂枝、防風、白芷、羌活、獨活、川芎、藁本、柴胡、葛根、升麻、秦艽、威靈仙等二十余味,在調節人體氣血經絡、暢達氣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金元·李東垣《蘭室秘藏·頭痛門》概括性地講述了風藥的性能,云:“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升天者也。”王明杰以“升、散、透、竄、通、燥、動”來概括風藥的性能,以描述風藥解表祛邪、開郁暢氣、走而不守、通絡行經、燥濕化痰等功用[2]。清·鄒澍論風藥之桂枝“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清·徐大椿論風藥之麻黃“清揚上達……故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凡藥力不能到處,此能無微不至”。
頸椎病是以頸項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眩暈等為主癥的臨床綜合征,可歸屬于中醫學“痹癥”“頭項痛”“眩暈”等范疇。頸椎病常以本虛復感外邪而致氣血失調、經脈壅滯為基本病機。自東垣以來,風藥用治內傷脾胃病癥頗多,然用治頸椎病卻鮮有論述,茲探析如下。
風藥為解表之要藥,發散祛邪之力毋庸置疑。風藥大多質輕味辛,通過開腠透汗使邪外越。“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問·至真要大論》),風邪作為多種外邪的依附者以及疾病發生的最初因素,在頸椎病的發生中,邪侵皮肉筋骨之表。風藥發散祛邪,風藥之性使腠理開發,邪隨汗出,而風邪所夾之寒濕邪,亦隨汗出而解。且風藥不僅能祛風,亦能散寒、勝濕。表邪得解,則外箍之力消失,頸項之僵直不適自然冰解云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麻黃、桂枝、川芎、葛根等風藥具有明顯的解熱、發汗、抗炎、解痙等作用[3-6]。謝斌等[7]證明了以桂枝、葛根為主藥的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療效確切。
陽為生之本,陽氣通達充沛則百病不生,是以清·鄭欽安《醫理真傳》云:“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頸項為陽經會通之所,且其居人體上部,陽氣充沛,營衛密固則邪無所入。但陽氣易耗,頸項直中,若陽傷則邪入,氣血無以化生,頸項之筋骨、關節失其溫煦,發而為病。明·趙獻可《邯鄲遺稿》曰“陽氣者,風也”,風藥其性多辛溫,不僅具溫陽之功,且稟受風與木之升發、開散、善動之性,可振奮全身之陽氣,陰陽氣血俱受鼓舞,煦動全身,從而升陽益氣、暢達經脈,氣壯托邪外出,病去體安。此外,風藥性動,其開泄穿透之性可通竅啟閉,使臟腑經絡氣機暢達。清·尤怡《金匱翼》曰:“無竅不入,惟風藥為能,故凡關節之疾病,非羌活獨活等不能致也”,可見古人對風藥的通竅啟閉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李新偉等[8]亦運用羌活勝濕湯配合針刺治療風寒濕型頸椎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素問·五藏生成》曰:“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是風邪致經脈瘀痹的經典描述。其因或外邪侵襲、滯阻經脈而血瘀,或肝郁氣滯而血瘀。血瘀日久則入絡,經絡之脈俱不行,氣血無一可過,則頸項疼痛、不仁、僵直。風藥本身具有活血作用[9-12],其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等顯著的循環系統活性作用已被現代藥理所證實。除此之外,風藥亦可輔助活血[13]。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瘀,氣行則血行,風藥味辛善行,行氣作用本佳,加之其通陽助氣之功,則行氣活血之效益甚。葉天士提出“絡以辛為泄”,在絡病理論逐步發展的今天,白芷、防風、威靈仙等藥已成為絡病治療中的常用藥物。在遣方用藥上,血痹其類似風痹而以不仁為特征,代表方黃芪桂枝五物湯中活血溫經之桂枝便有擴血管、改善微循環、活血通絡的作用,故而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之麻痛效佳[14]。
明·李中梓云:“地上淖澤,風之即干”,取類比象即風能勝濕。痰濕瘀阻是頸椎病的常見證型,其因蓋有內外之分:在外濕邪侵襲,聚濕生痰;在內水運失司,痰濁內生,而后瘀阻經脈。李中梓亦云:“風藥多燥,且濕為土病,風為木病,木可勝土,風亦勝濕。”風藥性溫燥,可辛香化濁;可發散祛濕,從表而解;亦可溫助脾陽,運脾濕除;又兼宣肺調氣,分消水濕。內阻之痰濕一去,經隧暢利,氣血上榮,通則不痛。脾之清陽得助,肉之痰濕得解,頸項之悶重酸困亦消。醫家石仰山以風藥牛蒡子為君藥的家傳牛蒡子湯治療頸椎病[15];謝林從痰濕立論,以葛根、牛蒡子、威靈仙、川芎等風藥組方治療頸椎病[16],均療效顯著。
引經藥即引領諸藥直達病灶,為疾病的治療發揮針對性、指向性效用的一類中藥。風藥辛竄善行,走而不守,在頸椎病治療中運用風藥,既能引營衛氣血暢行于頸項經脈,又能引領其他藥物上行,同時引藥達表使邪外越,達到“靶向”治療的目的。風藥味薄升浮,又稟風之性,風善動為陽,其本輕浮可上行,又有陽氣之助,故而其引經上達之效著不以為奇。清·唐宗海《血證論》有“加防風、白芷,使達膚表之用”之說,可見風藥有運氣外達肌膚,開通肌表之閉,引邪外出之用。在三陽經的引經藥中,羌活、防風用以引經治太陽病;升麻、葛根用以引經治陽明病;柴胡用以引經治少陽病。上藥均為風藥。王凌等[17]在頸項部傷科內治藥引上,總結有防風、牛蒡子、葛根、白芷、藁本等。可見風藥作為引經報使藥在治療中為歷代醫家所崇。
頸椎病的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是諸多醫家的共識,因此,在頸椎病的治療藥物中不乏補益肝腎之品以補腎益精。風藥其性屬動陽,易發散耗氣,實不宜與補益藥同用,然東垣《脾胃論》云:“經云肝腎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在頸椎病的診療過程中,以患者虛損之輕重來確定滋補藥力之大小,若滋補肝腎藥物量多,其滋膩之性大,可伍以風藥行其呆滯,謹防滋膩太過,礙傷脾胃。同時,陰陽本互根互用,風藥的運用使氣化有助,起到陽生陰長的作用。
朱某,女,53歲。2016年8月2日初診。
主訴:頸部僵硬疼痛不適2年余,加重2 d。患者平素眩暈明顯,惡風,2 d前遇寒風加重,微有汗,無惡心嘔吐,食納尚可,夜寐欠安。查:頸部無明顯壓痛,活動可,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霍夫曼征、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舌質淡、苔白微膩,脈弦滑。X線攝片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部分椎體骨質增生。西醫診斷:頸椎病(交感神經型);中醫診斷:項痹(風寒濕型)。治以發散祛邪,溫陽開竅,化痰通絡。處方:
葛根12 g,桂枝10 g,羌活10 g,防風10 g,制半夏10 g,僵蠶10 g,天麻15 g,炒白術10 g,川芎10 g,當歸10 g,赤白芍(各)15 g,熟地黃15 g,合歡皮10 g,甘草8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11月13 日復診:患者因腰痛再次就診,詢問其頸椎病治療情況,言3劑藥后癥狀皆消。
后隨訪2年未復發。
按:本方主要以桂枝加葛根湯和九味羌活湯化裁而來,在諸風藥葛根、桂枝、羌活、防風、川芎等解表癥之風寒濕、溫陽開竅的同時,又加半夏、僵蠶、天麻、炒白術等化痰通絡,再得當歸、赤芍活血之助,患者寒風襲體之邪不僅祛除,素來痰濕痹阻之現象亦得改善,同時佐以熟地黃一味,小補其老年之虛損,合歡皮以安五臟之神,稍減頸項部久不適之郁結之氣。
頸椎病以肝腎虧損為本,外邪侵襲為標,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為其病之機要。其因有風,有寒,有濕;其性有陽虛,有氣滯,有血瘀,有痰凝;其位在上,上者風易中,藥難達,精微難濡養,故其病易發。然其治者,或從痰,或從瘀,或從氣血,卻鮮有從風者。風為頸椎病的外因之首,亦為其重要病理因素。風藥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風木屬性,既可于風寒濕型頸椎病中發散祛邪、溫陽開竅;又可于氣滯血瘀型頸椎病中活血通絡,行其壅滯;還可于痰濕阻絡型頸椎病中燥濕化痰,祛其濁瘀;其增補肝腎之功又可在肝腎不足證型中助其補虛;其溫陽通竅之效于頸椎病諸證皆適用,是陽氣衰則百病生之故也;另其尚可引經上達以攜藥達病所。因此,風藥之于頸椎病,便如度身訂造,恰如其分。
在眾多病因、病位、病性、病理變化中,尤需注意兩點,即“風”與“滯”。風,在頸椎病的病程進展中,既是基本外因,又是病理因素,亦是病性與病位的概括。“風為百病之長”,長者,先也,故風邪既是最初的發病因素,又可夾寒、夾痰、夾瘀而作為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在臨床上,患者所訴之頸椎病誘發之因,亦多為著風。內傷勞損之余感受外風亦是內傷雜病的重要原因。“高巔之上,唯風可到”,頸項位高,加之久勞內傷,易為風邪侵襲,且風邪喜動,故而陽氣不足、衛表乏固之頸項更易遭其鉆乘。風入人體,兼夾外邪,其生升煦動之力反助兼夾之邪侵襲筋骨,痹阻經脈,經脈不通則氣血不行,氣血不行則瘀滯自生。故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在牢牢把握風字的基礎上,當祛風、當暢氣、當溫陽。滯,是頸椎病的關鍵病理環節,風邪侵襲,營衛不調則滯;寒邪中體,凝滯氣機則滯;濕濁水停,泛困肢骸則滯;陽氣虛衰,推動無力則滯;氣機不暢,留于筋骨則滯;血壅不濡,淤積而聚則滯。滯而不通,然后患者頸項、肩背、上肢疼痛、僵直、活動不利。在此需注意的是,滯是頸椎病的主要病理狀態,而不是最初始與最根本的病因,“治病必求于本”要求我們解決滯的問題要建立在去除病因的基礎上,從而使氣血流動,肌體得充,邪去正足,病自瘥矣,故頸椎病的治療中補益肝腎與祛風通絡二者不可或缺。如若能準確將風藥治療頸椎病運用于臨床,即如清·龍之章《蠢子醫》所言“但置風藥三兩味,便是盧醫到身邊”,妙用無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