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女保健專科能力建設專業委員會
伴隨著卵巢功能的衰退,更年期女性(40~65歲)常出現多種心身健康問題,其中抑郁、焦慮、失眠等是發生較多且影響較為嚴重的精神心理問題。關注更年期女性的心理健康狀況,提升更年期女性心理保健意識,及時識別和評估心理問題,并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保健服務,可以有效地提高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減少更年期心身健康問題,改善生活質量,預防嚴重心理疾病的發生[1]。
為指導醫務人員規范開展更年期女性心理保健三級預防工作,本專家組參考國內外相關循證醫學證據,撰寫此《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管理專家共識》,主要內容包括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促進、常見心理問題的篩查與評估、基本處理原則與方法等,提供較為全面、具體、可操作的更年期女性心理保健建議,達到心理問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減少嚴重心理疾病發生及愈后復發的目的。本共識可供開展更年期保健服務的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參考使用。
通過加強醫務人員的溝通技巧、為更年期女性及家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社會支持、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等多途徑聯合的干預方式,幫助更年期女性達到身體和心理的最優狀態,增強對自身和環境挑戰的適應能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從事更年期保健的醫務人員應接受必要的醫患溝通技巧培訓,有助于建立良好醫患關系,提高更年期女性對專業建議的依從性[2]。有效的患者溝通和共同決策策略包括使用開放式問題引出患者的擔憂和偏好、向患者反映聽到的內容、以患者可以理解的語言提供有關益處和風險的證據等。
開展更年期保健服務的醫療機構可定期提供相關健康宣教課程,鼓勵開展更年期女性健康沙龍、團體輔導課等形式生動活潑的健康宣教活動。可針對更年期女性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更年期心理保健的重要性、更年期常見的心身健康問題及影響因素、異常心理問題的自我識別和調節方法等內容提供相應知識。
更年期女性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據自身情況堅持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保證合理健康的飲食和充足的睡眠。
1.3.1適度運動
有氧運動能減輕個體的壓力、改善情緒,同時能幫助控制更年期體重增加、緩解更年期軀體化癥狀,延緩卵巢功能耗竭速度。更年期女性運動的最佳方式為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心率一般應達到170減年齡數),相當于每日步行6 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
1.3.2合理飲食
更年期女性飲食應以低脂肪、低糖、低熱量食物為主,適當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和維生素補充。研究發現,血清鎂和鋅較高的絕經后女性抑郁癥狀相對較輕,通過膳食補充適量的鎂和鋅可以幫助預防抑郁情緒[3]。
1.3.3充足睡眠
良好的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勞、保護大腦、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維護心理健康。更年期女性每天適宜的睡眠時間為7~8小時,午睡20~30分鐘。睡前不宜劇烈運動,可通過選擇遮光效果好的窗簾、保持屋內燈光柔和、睡覺前聽舒緩音樂或者做冥想放松訓練等方法來提高睡眠質量。
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利于更年期女性的心身健康和家庭和諧。鼓勵更年期女性的主要家庭成員了解更年期保健相關知識,為更年期女性創造支持和幫助的良好氛圍。鼓勵更年期女性參加社區、單位組織的活動,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活動中,提升心身健康水平。
醫療機構可提供個體或者團體輔導形式的更年期女性心身保健專項課程,如簡版認知行為治療、基于正念的更年期女性心身減壓課程、積極心理學課程等,讓更年期女性通過學習認知調整、情緒管理、自我心理調適、減壓放松等心理保健方法,達到緩解壓力、預防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的保健目的。研究表明,基于正念體系的中國本土化心身減壓課程可增強更年期女性的幸福感,緩解焦慮和抑郁情緒[4]。
更年期女性生理狀況顯著變化,且可能面臨諸多來自個人、社會和家庭等方面的挑戰,會給其帶來一定心理影響。了解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危因素,有助于及時為其提供心理社會支持和咨詢指導,幫助其掌握自我調節技能,預防精神心理問題的發生。
生理因素包括慢性疾病或自我評價健康狀況差;既往生殖相關情緒障礙(如產后和/或經前抑郁癥狀);子宮切除(伴或不伴卵巢切除);卵巢早衰(過早絕經);促卵泡激素和雌二醇等生殖激素水平變化;血管舒縮癥狀,如潮熱、出汗、煩躁等;睡眠障礙;高身體質量指數等[5-6]。
心理社會因素包括精神疾病史及家族史(抑郁癥、焦慮癥及其他精神病);性格內向、自我評價低、敏感多疑、多思多慮、情緒不穩、反芻思維傾向;未產;贍養老人及撫養子女的雙重壓力;受教育程度較低;負性生活事件(經濟問題、失業、喪失父母等親人、子女離家、離婚、喪偶等);對衰老和更年期的消極態度;社會支持低等。
更年期女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常與潮熱、出汗等更年期癥狀合并出現。定期進行心理健康問題的篩查和評估,有助于心理問題的早識別、早診斷、早干預,減少嚴重心理疾病的發生。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問題的篩查和評估應納入更年期女性綜合保健工作內容中,常規開展定期篩查和評估,動態了解其情緒心理狀況。篩查工具以自評量表為主,可由更年期女性自行填寫完成。推薦常用量表如下:
9項患者健康問卷(patients health questionnaire-9 items,PHQ-9):屬自評量表,可用于評價個體近2周的抑郁情緒。量表總分0~4分為無抑郁癥狀,5~9分為輕度抑郁癥狀,10~14分為中度抑郁癥狀,15分以上為重度抑郁癥狀。
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用于評價個體近1周抑郁狀態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7]。量表的分界值為53分[7]。
7項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屬自評量表,可用于評價個體近2周焦慮癥狀的嚴重程度。量表總分0~4分為不具有臨床意義的焦慮癥狀,5~9分為輕度焦慮癥狀,10~14分為中度焦慮癥狀,15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癥狀[7]。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用于評價個體近1周焦慮情緒的主觀感受[7]。量表的分界值為50分[7]。
貝克自殺意念量表(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8]:用于量化和評估自殺意念。量表共有19個條目。前5項為篩選項,評估個體是否有自殺意念,如果第4或者第5個項目任意1個選擇答案是“弱”或者“中等到強烈”,則為有自殺意念,需要繼續完成后面的14個項目,后14個條目可用來評估自殺傾向。得分越高,自殺意念越強烈,自殺危險性越大。
改良Kupperman評分表: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評估更年期癥狀的工具,能較好地識別絕經相關癥狀。該量表共13個條目,涉及13種最常見的圍絕經期癥狀,包括潮熱及出汗、感覺障礙、失眠、易激動、抑郁及疑心、眩暈、疲乏、骨關節痛、頭痛、心悸、皮膚蟻走感、泌尿系感染和性生活狀況。每個條目根據選項得分進行加權后相加得出總分,總分為0~63分。參照《中華婦產科學》對受調查者改良Kupperman總分進行絕經相關癥狀嚴重情況分類:評分≤6分為正常,7~15分為輕度,16~30分為中度,>30分為重度,總分越高代表絕經相關癥狀越嚴重[9]。
絕經期生存質量量表(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MENQOL):是專門測量更年期女性生存質量的工具,可較為全面的評價更年期女性的生存質量及其變化情況[10]。量表包括29個條目,分為血管舒縮癥狀、心理社會狀態、生理狀態、性生活4個維度,其中心理社會狀態包括感到焦慮或緊張、記憶減退、做事不如以往得心應手、感到抑郁、情緒低落或沮喪、對別人缺乏耐心、總想一個人呆著。更年期女性對過去4周內自己有無相應癥狀進行評價,若有,則進一步對該癥狀的困擾程度進行評分,0分表示沒有困擾,6分代表極度困擾。分別計算每個維度下所有條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生存質量越低。
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7]:屬自評量表,以近1個月睡眠的主觀感受為主要評定內容,可用于睡眠質量狀況調查。量表共8個條目,每條從無到嚴重分為0、1、2、3四級評分,總分小于4分為無睡眠障礙,4~6分為可疑失眠,6分以上為失眠。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該量表適用于睡眠障礙患者、精神障礙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價、療效觀察以及一般人群睡眠質量的調查研究,一般作為睡眠質量與心身健康相關性研究的評定工具[7]。PSQI用于評價最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由19個自評和5個他評條目構成,其中第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不參與計分。參與計分的18個自評條目組成7個因子,每個因子按0~3等級計分,累積各因子得分為PSQI總分,總分范圍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可把7分作為睡眠質量問題的參考界值。
對更年期女性出現異常心理健康狀況者,應定期監測評估,采取包括非藥物與藥物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自身和家庭社會資源,適時恰當干預處理,及早識別和應對心理危機狀態,改善預后及結局。
4.1.1定期監測評估情緒與睡眠狀態
篩查評估時發現各類心理問題異常者,應及時轉診至精神心理科,并結合臨床表現進一步診斷,及早干預。必要時2~4周復評,實行動態監測管理。
4.1.2適量運動
應鼓勵更年期女性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進行運動鍛煉,幫助調整情緒和睡眠狀態。
4.1.3減壓干預
可通過基于正念的團體或者個體干預方法來幫助緩解壓力、潮熱、出汗等癥狀,改善睡眠、提升幸福感。
4.1.4家庭支持
幫助主要家庭成員意識到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并培訓其相關的溝通技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緩解更年期女性的不良情緒。
4.1.5遠程心理干預
通過網絡、電話等遠程心理服務模式幫助更年期女性應對焦慮、抑郁情緒或者失眠問題。
根據更年期女性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干預方案,為其提供適宜的心理保健服務。
4.2.1輕度至中度抑郁/焦慮/失眠
4.2.1.1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焦慮、抑郁、失眠等問題開展健康教育,將其經歷正常化是減輕癥狀的第一步,且尤為重要[11]。此外,教授異常心理狀態的識別和應對方法,告知求助途徑,并鼓勵尋求專業幫助。
4.2.1.2充實生活
鼓勵進行適當的運動,多參與感興趣或讓自己感到愉悅的事情。
4.2.1.3充分利用社會支持系統
建議家人共同參與更年期女性心理保健,給予積極的幫助和陪伴;鼓勵更年期女性積極利用支持系統,比如主動找人傾訴、向他人尋求幫助等。
4.2.1.4心理治療
應主動為更年期女性提供專業的心理治療服務,可采用團體或者個體形式,根據患者特征及治療者專業特長選擇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心理治療、基于正念的認知/減壓療法、心理動力學治療等技術。
4.2.1.5互聯網遠程心理支持
網絡、電話等遠程形式的心理咨詢可作為應對心理問題的輔助方式,并告知其轉診信息。
4.2.1.6持續監測
動態關注更年期女性的情緒變化,一旦出現較嚴重的不良情緒,并影響到正常社會功能的時候,應建議其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4.2.2中度至重度抑郁/焦慮/失眠
4.2.2.1藥物治療
抗抑郁藥物是更年期抑郁障礙的一線治療方法之一[12-13]。選擇性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攝取抑制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等抗抑郁藥,在常規劑量下,對更年期抑郁均具有良好的療效和耐受性,同時也能改善更年期血管舒縮癥狀。
中重度的焦慮障礙患者需接受抗焦慮藥物治療。前述抗抑郁藥均具有抗焦慮和抑郁的雙重作用,因此也被用于焦慮情緒的治療。另外常用的抗焦慮藥物有苯二氮類藥物和5-HT1A受體部分激動劑。苯二氮類藥物主要包括勞拉西泮、奧沙西泮、阿普唑侖、氯硝西泮、艾司唑侖等,該類藥物起效快、抗焦慮作用強,尤其是對于急性焦慮發作療效較好,但長期使用容易產生耐藥性、依賴性,突然停藥容易出現戒斷反應,故不宜長期單藥使用。臨床上常用的5-HT1A受體部分激動劑有丁螺環酮和坦度螺酮。與苯二氮類藥物相比,該類藥物起效慢,但無耐受性和依賴性,停藥后也無戒斷反應,可長期單藥使用,也可聯合抗抑郁藥或抗精神病藥物使用。
絕經激素治療(menopause hormone therapy,MHT)屬于醫療措施,應在有適應證、無禁忌證、患者本人有通過性激素治療改善生命質量的主觀意愿前提下使用。補充雌激素可阻斷單胺氧化酶,促進5-HT能神經的傳導,使突觸間歇 5-HT 釋放量增加[15],進而對改善情緒發揮具有一定作用。MHT可能有助于改善絕經早期婦女的抑郁和/或焦慮情緒,特別是合并有血管舒縮癥狀者。但抗抑郁治療仍然是患有抑郁癥更年期婦女的一線治療,單用性激素治療更年期抑郁障礙缺乏相關循證醫學證據[13]。
4.2.2.2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更年期女性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的一線治療方法之一,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與藥物治療聯合使用,對于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有較好的療效??梢愿鶕颊咛卣骷爸委熣邔I特長選擇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心理治療、基于正念的認知/減壓療法、心理動力學治療等技術。
4.2.2.3物理治療
重復經顱磁刺激、腦電生物反饋等物理治療均證實對焦慮、抑郁、失眠有較好輔助治療效果。改良電休克治療可以作為重度抑郁的治療方法,尤其適用于存在高自殺風險、已經接受足量足療程的抗抑郁藥物治療仍無明顯好轉、多次復發或不適宜用藥的重度抑郁患者(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癥狀)[16]。
4.2.2.4運動治療
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減輕更年期婦女的抑郁癥狀,推薦每周運動>3次,可以緩解更年期抑郁情緒,改善血管舒縮癥狀[17]。
4.2.2.5中醫藥治療
對更年期女性情緒障礙具有一定療效。研究表明,中藥[18]、針灸[19]等中醫療法對更年期女性情緒障礙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但是目前缺乏大樣本長期隨訪研究證據。
4.2.3嚴重精神疾病
嚴重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等。研究顯示激素水平波動與精神病性癥狀關系密切[20],雌激素對女性罹患精神分裂癥具有保護效應,導致女性相比于男性起病更晚、癥狀更輕。絕經期雌激素降低,這一保護效應減弱,使得絕經期女性出現發病或病情惡化風險增加。新發精神癥狀應結合患者基礎健康狀況,選擇相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藥物,如喹硫平、奧氮平、利培酮等[21];對曾罹患過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可根據既往有效抗精神病藥物種類及劑量進行選擇。除藥物治療外,也可根據情況結合改良電休克治療等物理治療控制精神癥狀[16]。
應關注更年期女性情緒變化,適時評估其自傷、自殺風險。當更年期女性表達有自殺的想法的時候,要繼續深入了解其自殺想法的強烈程度、自殺行為的計劃以及計劃實施的可能性、自殺工具的可得性等。如果更年期女性自殺風險較高,則需要建議其尋求專業幫助,接受進一步的評估、診斷和治療。
通過進行自殺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讓更年期女性及其家人了解和掌握自殺的相關知識和可尋求幫助的途徑,密切關注更年期女性情緒的改變,尤其當更年期女性表達有強烈自殺想法的時候,要重視其安全狀況,保證身邊有人陪伴。
開設更年期保健門診和設置精神科/心理科/心身醫學科的相關醫療機構等可為更年期女性開展心理保健服務,并與常規更年期保健服務相結合。
鼓勵建立及完善多學科聯絡會診機制,在不同醫療機構和科室之間形成協作工作體系,為更年期保健門診提供心理保健服務技術指導和支持,共同制定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管理計劃,加強相關科室人員心理危機識別意識,完善轉診網絡體系。
應關注更年期女性與疫情有關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更年期女性心理的自我調適能力,幫助其緩解心理不適,擺脫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困擾。部分更年期女性經自我調整后仍不能擺脫心理困擾,可能出現焦慮、抑郁、失眠和急性應激反應等情況,給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功能帶來影響,應及時主動為這類人群提供心理干預幫助。隨著高科技手段發展以及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需求,可采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手段為更年期女性提供遠程心理保健服務,逐步擴大心理保健服務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