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加發
(云南省巍山縣青華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組 672405)
黑山羊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而且生長速度快,其羊肉肉質鮮美,膻味比較小,而且富有豐富的蛋白質,膽固醇含量較低,更容易被現代人們的飲食習慣所接受,因此在市場上具有較高的需求量。雖然黑山羊屬于比較容易養殖的畜牧品種,但是要想實現更加優質、高產的黑山羊的養殖,就需要依靠科學的生態養殖技術。
通過雜交技術在黑山羊養殖過程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高黑山羊品種的質量,讓其所產出的羊肉產品,具有更高的品質。雜交之后的黑山羊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而且具有較高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能夠有效抵御疾病的侵襲。在雜交時,一般采用二元雜交以及三元雜交的方式,通過黑山羊與育肥羊良種之間的雜交,能夠讓所培育出的黑山羊所產出的肉質質量好、產量高,而且能夠具有比較高的飼料轉化率,同時還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和抗性,實現黑山羊養殖的經濟效益的提高[1]。
對于黑山羊幼崽來說,能夠在斷奶這一期間,具有較快的生長發育的速度,由于母羊母乳中所提供的營養成分有限,為滿足羔羊的生長需求,促進這一時期快速成長,就要選擇羔羊斷奶前這一階段,為其進行營養物質的補飼。一般來說,在黑山羊的幼崽出生以后,大概一周左右就要開始誘食工作,而在其生長到2~4周時,就要開始適當的進行飼料喂養。一只羔羊所需要的飼料量大概在每天70g左右,而對于羔羊生長到4~8周時,則要將飼料的重量調整到100g,在8~12周時,則要逐漸增加至200g,這樣就能夠讓羔羊在斷奶前的這一階段,為育肥工作打下良好基礎。一般情況下,羔羊將會在13周左右斷奶,需要注意的是,斷奶時間不能夠超過120d,避免讓羔羊的出欄時間受到影響,同時也會拖延母羊的繁殖計劃。
在進行黑山羊的生態養殖時,一定要能夠確保黑山羊能夠具有充足的牧草,來進行自由的采食,同時還要確保飼料的供給,讓黑山羊能夠加速生長發育。可以在牧區使用種草養殖技術,能夠對于牧草地這一區域,進行合理數量的黑山羊的放養,能夠滿足他們的放食需求。一般來說,所選用的牧草種植種類主要為玉米、甜高粱、黑麥草、黃竹等等,能夠在青貯飼料中,充當調制原料。在進行青貯飼料的投放時,要對其進行事先的加工,保證其長度能夠在2~5cm,并且與營養飼料進行混合喂養,不僅黑山羊能夠更好的吸收和消化青貯飼料,進一步確保飼料具有更高的利用率,同時還能夠保護黑山羊的腸胃,降低青貯飼料產生的刺激,進一步能夠促進各種營養物質的有效吸收,為黑山羊的生長提供助力。
由于習性所致,黑山羊所需的運動量較大,因此實行散養,能夠讓其得到充分的運動,進一步提升肉品的質量。另外,通過科學的圈養,能夠對于各種疫病實現有效的預防和治理,保障黑山羊的健康成長。所以,在實際的生態養殖過程中,要將散養和圈養技術結合起來,在黑山羊的散養過程中,可以在其飲食中,適當添加精飼料,能夠幫助黑山羊育肥,讓其能夠具有更高的產量。而在圈養階段,要對于粗飼料和精飼料進行科學地配比,保證育肥效果。另外,也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變化以及具體情況,合理安排散養和圈養,在一些降雨多或者溫度較低的時期,可以進行黑山羊的圈養。在圈養時要做好圈舍的清潔工作,能夠保證定期對其進行清掃、消毒、驅蟲,確保黑山羊能夠在一個潔凈、干燥、健康的環境中不斷生長[2]。
對于黑山羊養殖來說,要對于一些常見的傳染病,做好免疫工作,落實好疫病的預防和治理。黑山羊常見的傳染性疫病有羊鏈球菌病、布氏桿菌病、傳染性膿皰口膜炎、傳染性腹膜炎等等,因此,要定期做好防疫工作。一般來說,每年都要對于黑山羊進行相關疫苗的接種,接種時間多為春秋季節,不論是母羊還是羔羊,都應該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疫苗的注射,來預防各種黑山羊的常見疾病,實現較好的疾病防治效果。另外,還要做好黑山羊的驅蟲工作,不僅包括體外驅蟲,還要做好體內驅蟲,同時能夠定期對于圈舍進行消毒處理,保持黑山羊生活環境的潔凈度,做好通風工作,確保圈舍環境的干燥。養殖人員還要在平日里,多加觀察每只羊的精神狀態,以及飲食、糞便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進行判斷和診治,能夠盡早發現疾病,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和手段,來防止疾病進一步蔓延和擴散,造成嚴重后果。如果黑山羊患有寄生蟲病,可以使用伊維菌素和左旋咪唑來進行驅蟲。黑山羊的驅蟲次數為一年兩次,分別在秋天和春天進行,兩次驅蟲應該交替使用不同的藥物,以此保證驅蟲效果。
科學開展黑山羊的生態養殖,不僅產量會大幅提升,還能有效改善羊肉品質,滿足市場對于黑山羊肉的需求。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種生態養殖技術,做好疫病的防治,推動黑山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