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景 慎 廖曉陽 李 暄 徐土林
(1.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中醫醫院,四川 巴中 636753;3.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31;4.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大坪中心衛生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國疾病負擔報告顯示: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是2017年全國范圍內死亡和殘疾調整壽命年數(DALYs)的主要原因[1]。中風患病率最高,約1 114.8/10萬人[2-3],其中腦梗死占69.6%~70.8%[3]。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近些年來,全球范圍內的腦梗死發病率呈現出年輕化,醫療負擔、社會經濟影響巨大[3]。且大部分的腦梗死患者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運動障礙、言語障礙等后遺癥,還有一部分患者會遺留嚴重的殘疾。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目前對腦梗死的發病機制已經越來越明朗,中西醫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多。其中中醫針灸對于該病的治療有著良好的臨床療效,針灸治療的主要優勢在于能夠直接接觸到病灶附近或者其循行的經絡之處,可以很快地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狀況,快速地恢復腦神經細胞功能[4]。頭針治療又稱頭皮針,屬于針灸治療中的一部分,其對于腦源性疾病的治療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主要是通過針刺方法對大腦皮質于頭皮投射區的腧穴進行刺激,從而達到預防、治療疾病的目的。頭針不僅包含了傳統針灸學經絡腧穴理論,同時還涵蓋了現代神經解剖學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理論,其可能從血腫物質釋放、血腦屏障、炎癥反應、免疫反應、局部血流動力學等方面對腦梗死起到治療作用[5-6]。由于頭針在治療腦梗死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故受到了學術界的重點關注,臨床研究報道眾多,本文就近年來相關研究報道進行綜述如下。
頭針主要用于腦梗死中的肢體運動障礙、平衡障礙、言語障礙等領域。通過采用個性化頭針治療能夠明顯改善腦梗死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改善其預后,提高生存質量[7-8]。且通過對患者頭部兩側運動功能障礙區域進行針刺治療發現,相比于單純的對側針刺,在頭部兩側運動障礙區域針刺可以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9]。對于腦梗死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頭針與體針聯合使用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效果明顯優于單獨使用體針,且在降低致殘率、致死率方面也更具有優勢[10]。通過對頭針刺激頭部平衡區域,能夠使神經傳導通路神經元興奮性增加,從而促進平衡功能的恢復,且通過頭針,輸入特殊外周感覺,可一定程度重建大腦皮層功能,對各神經元興奮性進行調控,從而逐漸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有學者采取頭針治療腦梗死言語障礙患者,結果發現通過頭針治療并積極配合訓練,可增強舌體的運動能力,采用頭針治療的效果要比針刺廉泉穴等更具有優勢[11]。相關研究對24例腦梗死言語障礙患者采用頭針為主進行治療,并與舌針、體針治療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頭針治療患者的言語障礙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舌針、體針治療的患者[12]。
2.1 針刺時機 在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病情未再進展,且在不對臨床急救產生影響的情況下,針刺時機應當越早越好。目前對于頭針治療腦梗死急性期的最佳時機還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有學者分別在腦梗死發生后的1、3、7、14 d采用頭針治療,結果發現在腦梗死發病后的1、3、7 d這3個時間點的效果并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是相比于發病后的14 d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認為頭針治療腦梗死的最佳時機為發病后的7 d內[13]。有相關研究以145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采用頭針治療發現,在腦梗死發病后的6 h內開始使用頭針治療可獲得最佳的臨床療效[14]。有研究根據發病時間將1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6、12、24、48、72 h亞組,采用頭針治療1個月后發現,發病后頭針治療的介入時間越早,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生存能力、日常生活質量改善越明顯,且認為頭針介入的最佳時期為12 h[15]。但是也有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腦梗死發生后的2周時間內,由于大腦局部病灶的血流量減少,呈缺血狀態,其自主調控能力降低,容易發生血管麻痹,此時如果讓正常腦組織血管擴張,則病灶組織的血流反而會流入正常組織血管,從而使得病灶區域的缺血更為嚴重,即產生“盜血”現象[16]。針刺的過早介入是否會出現“盜血”現象,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2.2 針刺深度 頭針針刺進針時,通常使針身與頭皮呈15~30°快速刺入頭皮,人的頭皮厚度大約為5~6 mm,進針時針尖到達帽狀腱膜下層,此時會感到指下阻力明顯減小,然后讓針身平行于頭皮,快速地將針推進相應深度,針尖進入到帽狀腱膜下層后,通常再平行于頭皮進針約3 cm。有學者認為進針時,針身應平行于頭皮沿著刺激區進針約1.5~4.0 cm,得氣后再快速地捻轉2~3 min,然后再留針30 min,如果與體針聯合使用則可獲得更為明顯的臨床療效,更有利于患者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17]。帽狀腱膜下層屬于疏松結締組織,調節進針深度較為方便,也有學者認為根據骨度分寸法,進針深度以1~2寸為宜[18]。通常情況下,由于解剖結構不同,不同的穴位、穴線進針的深度也相應不同,但是幾乎沒有研究報道論及具體穴線、穴位的進針深度,此方面還需要更多研究探討。
2.3 針刺手法 由于頭部的肌肉、脂肪相比于其他部位更為薄弱,因此頭針治療的針刺手法中,提插法的使用比較少見,主要為捻轉法。有學者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分別采用捻轉補法、捻轉瀉法、平補平瀉法進行治療;所有患者行每間隔10 min,行針1 min,反復行針3次,然后再留針30 min;其中采用捻轉補法患者在治療后的即時、1、2 h的FMA均明顯高于捻轉瀉法與平補平瀉法患者,而不同針刺手術患者在治療后3 h的FMA無明顯差異性;另外捻轉補法不僅即時效果要明顯優于捻轉瀉法與平補平瀉法,其遠期效果也更為明顯,而捻轉瀉法與平補平瀉的治療效果相當,差異性不明顯[19]。有學者采用頭針治療152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進針后固定不進行提插,持續性捻轉1~2 min,然后再留針5~10 min,在治療時讓患者配合進行患側肢體的活動,治療10 d后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20]。也有學者采用頭皮針抽提法,當針進入到帽狀腱膜下層后,指下有種不緊不松吸針感時,用力向外速提3次,每次最多提出約2.5 mm,然后又緩插進入頭皮,反復提插10次,共5 min[21]。有學者采用抽氣法行針,沿著頭皮將針刺入帽狀腱膜下層,然后將針向內推進1寸,保持針體平臥,然后以爆發力快速提出皮下,再慢慢插入到原位,反復操作3~5次,可以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22]。
2.4 留針時間 刺激量與針刺的治療效果有著明顯的相關性,通過增加針刺次數,加強捻轉力度,延長行針時間能夠使刺激量增加,增強治療效果,但是如果針刺次數太多,容易使患者出現疲勞,針刺穴位疼痛不適等,對于年老體弱的患者并不適用,故可以適當地延長留針時間,從而增加針刺刺激量,留針時間可從30 min到12 h不等。臨床上大多數的留針時間為20~30 min,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延長留針時間,甚至有認為延長至10 h者。由于留針時間的不同,行針間隔時間也有所差異性,如留針30 min則其間隔時間一般為10~15 min[23]。有研究對60例腦梗死患者采用頭針進行治療,且留針8 h,結果其總有效率可以達到95%[24]。目前對于腦中風的相關研究,尤其是腦中風后關于改善神經功能與血液流變學方面,多數研究均認為留針時間越長,起到的治療效果越好,普遍認為留針時間應該在1 h左右。但是在臨床實際治療過程中,不可能完全根據理論知識來決定留針時間,還需要考慮到患者的身體狀況、病情嚴重程度、周圍環境等情況。
2.5 針刺頻率 有研究在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采用頭針治療時發現,臨床療效隨著每日針刺頻率的增加而增加[25]。但是有學者認為針刺的臨床療效類似于藥物作用的時效曲線。針刺的療效也會存在有“半衰期”,如反復、頻繁地刺激,機體將會產生一定的耐受性,容易出現穴位疲勞,故短時間內頻繁地針刺可能并不會提高臨床療效,甚至會降低治療效果[26]。另外,頭部穴位很容易產生耐受性,因此有學者認為應當2~3 d針刺1次,1個療程針刺6~10次,然后休息4~8周后再進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27]。而有學者認為在腦梗死的急性期,適當地增加針刺頻率可以提高臨床療效[28]。
2.6 針刺療程 目前臨床上的相關研究報道對于頭針治療腦梗死的療程說法各異,并沒有相對統一的認識,大多數在5~15 d不等;且在各療程間隔時間方面也沒有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兩個療程間不需要間隔,完成了第1個療程后馬上進入下一個療程[29];也有學者考慮到穴位疲勞、患者耐受度、患者病情等因素建議兩個療程可間隔1~7 d[30]。在周建偉等的研究中以病程不足2 d的首次發病的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了各項因素后,優選出了針刺療程6周,隔日1次為最佳的針刺治療方案[31]。理論上治療次數越多,療程越長,療效越好,但有研究采用頭針治療腦梗死患者發現,治療療程與療效間并沒有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且如果無限延長頭針治療時間,其有效刺激量將有可能會變為無效刺激,甚至是惡性刺激,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復[32]。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關于采用頭針治療腦梗死的研究報道很多,對腦梗死患者采取頭針治療有利于建立側支循環,使局部病灶的血流量增多,從而促進腦組織的氧代謝,很好地恢復腦神經元功能,通常情況下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但是也還存在一定不足之處。目前關于頭針治療腦梗死的相關研究多為臨床觀察,研究目的多為增強治療效果。大多數的研究樣本量過少,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很少有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另外在關于針刺治療的介入時機、針刺深度、針刺手法、針刺頻率、留針時間等方面也沒有統一的認識,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現狀,并沒有相對統一規范的治療流程標準。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開展相關研究,使頭針在臨床上的使用更為規范,促進頭針治療在腦梗死治療中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