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智
(四川省西充縣農業農村局 637200)
如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護環境是當下的熱門話題,以破壞環境達到經濟增長的陳舊發展模式已經被拋棄。畜禽養殖作為我國的傳統農牧業,廢棄物的處理和再利用與國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必須要結合養殖場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采用有效的措施積極提升廢物利用率,保障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2017年四川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實施建議》,提出到2020年要在省內創建10個國家級的綠色畜牧示范縣,養殖廢棄物利用率要保持在75%以上。西充縣作為四川省內重要的縣級單位,畜牧養殖種類非常豐富,如豬、牛、羊、兔子、家禽等等,這也充分說明西充縣的養殖廢物排放較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環境污染,再加上受經濟和管理的限制,處于發展的瓶頸。但近年來,隨著各種廢棄物利用技術的使用及各方面的努力,西充縣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的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善,建立比較成熟的再利用體系,政策政策和補助也有一定的扶持,但政府服務質量有待提高,仍需要更新技術、打造專業示范場、根據市場形勢重新分布布局[1]。
一方面,畜禽養殖管理部門需要以相關法律法規文件為基礎,結合當地的畜禽養殖現狀,對養殖廢棄物的處理方式、排放方式、利用方式進行布控,提升管理的科學性。管理部門可以根據動植物多樣性將地域化成三個部分:限養區域、禁養區域、適養區域,各個區域間做好邊界劃分,并向社會公布分區界限。若養殖場開設在禁養區域,政府和管理單位應上門告知,勒令其在規定時間內搬到適養區域和限養區域,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力爭達到禁養區域的零污染、零排放、零養殖。同時也要發揮群眾的監督職能,設立獎金制度鼓勵群眾實名制或非實名制舉報違規排放,一旦發現有畜禽養殖場私自排放廢棄物,應加大處罰力度,取消經濟上和政策上的一切政策扶持,養殖場停業關門,不許再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將犯罪苗頭扼殺在萌芽中。
另一方面,要發展區域內的協同種植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本地農作物種植種類和土地土質情況,利用信息技術軟件分析有機肥需求度,在反推養殖的分布規律,特別是集中開設養殖場的區域,利用微生物發酵、沼氣處理、有機肥、堆肥等處理技術提升廢棄物的利用率,調控區域內養殖、種植間的關系。在養殖場分布密集的區域建立廢棄物處理廠,由專業的飼料生產廠地數據進行設定,將廢棄物轉化成種植可利用的生產肥料,滿足種植需求。在實施的過程中,可以將每個養殖場廢棄物排放管道接入廢棄物處理廠的主管道,再將處理好的肥料直接接入田間,降低了人力成本投入,節約了運輸廢棄物和肥料的實踐,實現廢棄物利用的科學化、現代化[2]。
管理部門需要根據已經編制好的暫行管理條理,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完善各種處理廢棄物及污染物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各個區域劃分的概念。在限養區域和適養區域建立雨水、污水分流管理設施、沼氣發酵池、多層級沉淀池及儲存池、廢棄物運送網管等等,達到就地消化的理想化循環狀態。同時排放標準也需要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設定,達到標準后才可以進行循環利用,如灌溉種植區域、灌溉園林、工業洗刷等等。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想要畜禽養殖場能夠積極地配合,就需要先要讓他們看到改造后的成效。基于此,政府和管理部門應當選擇適合規模的企業進行循環改革,給予經濟扶持建立沼氣存儲池、糞便收集池、分離池等基礎設施,打造“養殖-沼氣中心-種植”閉合的循環生產模式,并將其作為農牧業示范單位,供其他養殖企業進行學習和參觀。同時也可以公布示范單位的年度盈虧報告,讓其他養殖企業感受直觀的數據,提升參與的積極性。另外,這種循環生產模式對土壤土質的改良也有一定的優勢,能夠降低種植成本,保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廢棄物利用率接近100%。
綜上所述,畜禽養殖廢棄物的利用率提高已經迫在眉睫,因此,相關單位必須要把控區域內的畜牧業整體布局,有機融合農牧業的循環種養,聯合社會相關部門將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加大對養殖場的管理力度和監督力度,發揮群眾的監督職能,達到畜禽養殖廢棄物再利用的理想化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