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劍雄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農業農村局 363300)
盡管我國畜牧業在生豬養殖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仔豬的冬季飼養管理依舊是困擾相關工作人員的問題。由于大部分地區在冬季都會有明顯的降溫,剛出生不久且缺乏足夠抵抗力的仔豬經常會在冬季出現受寒、生病等問題,甚至死亡率也會有所提升,嚴重影響了養殖者的收益。因此,進一步研究冬季仔豬飼養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冬季氣溫普遍降低,仔豬由于缺乏抵抗力和應對寒冷的能力經常會生病。對當前圈舍的情況進行調查,可以發現,大部分養殖者都只是簡單地進行室內增溫處理,沒有系統地改變整個圈舍的溫度,導致仔豬生病不斷發生。
環境過于潮濕會影響仔豬的健康。一些養殖者為增加圈舍溫度,會選擇在室內鋪放干草,但仔豬缺乏良好的排泄習慣,甚至會在干草上排尿,或是在活動時將飲水打濕在干草上,加之地面返潮等因素的影響,圈舍濕度越來越高,不利于它們生長。
生長區域過于擁擠。一些養殖者沒有為生產之后的母豬和仔豬準備更大的活動區域,導致它們擠在狹窄空間內,極易出現壓傷、壓死,或為爭搶地盤而撕咬、傷害的問題。
2.1.1 早吃初乳
新生仔豬出生后0.5h內要讓其吃上初乳,初乳中的乳糖和脂肪是仔豬獲取外源能量的主要來源,其中60%~70%是免疫球蛋白,可提高仔豬對寒冷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初乳對加強激素的作用、促進代謝、保持血糖水平有積極作用。早吃初乳能刺激消化器官的活動,促進胎糞排出,增加營養產熱。其中的營養物質遠高于常規奶和其他飼料。因此,養殖者必須讓它們吃足奶,尤其是在出生后第一周的時間里,以母豬的初乳作為最關鍵的飼養材料。
2.1.2 固定乳頭
哺乳前要做好母豬乳房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固定乳頭是提高仔豬成得成活率的主要措施,全窩仔豬降生后,即可訓練其固定乳頭,保證每頭仔豬及時吃到母乳,讓弱小仔豬固定在前、中部乳頭吃奶,體大有力的仔豬固定在中、后部乳頭吃奶,使整窩仔豬發育均勻整齊。如果少數弱小仔豬吮奶不足,可額外進行補喂。產仔過多時,可把部分仔豬寄養給其他母豬。
2.1.3 誘導補料
母豬產后約5d開始泌乳量逐漸上升,20d達到高峰,30d后下降,因此此時仔豬的發育逐漸加快,母乳已經不能滿足生長需求。必須及時補充飼料,即7d開始誘導補料,補充高能量、高蛋白,適口性好,易消化的全價料。
關于飼養環境的優化,最重要的就是給仔豬和母豬足夠的活動空間,這一方面是因為母豬需要進行產后恢復,廣闊的活動空間能夠更讓它們在運動中更迅速地恢復健康,另一方面是因為可以有效避免擠壓事件發生,尤其是可以規避母豬壓傷或壓死仔豬的問題。同時,要為它們盡可能創造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保持圈舍的安靜,防止母豬因噪音或其他刺激性聲音的影響出現情緒波動,在躁動中傷害仔豬。這就衍生出了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對于那些習慣在吃奶時咬母豬乳頭的,應抱走單獨飼養,以1~1.5h人工哺乳一次為宜,并在人工哺乳結束后迅速送回圈舍,或者用剪刀和鉗子剪除其獠牙并磨光表面,防止母豬因乳頭受傷而傷害它們。
前文提及應適當擴大圈舍空間讓母豬和仔豬自由活動、避免擠壓。而空間的擴大難免會帶來一個問題——圈舍溫度相對降低。此時,養殖者就需要注意加強對溫度的控制,加強防寒保護。此外需要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冬季天氣較冷,大多數豬舍關閉窗戶或者拉下卷簾,這樣可以保證一定的豬舍溫度。同時,其圈舍地面是比較潮濕的,也會影響仔豬的健康。因此,在對圈舍進行保溫處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對濕度的平衡處理[2]。簡單來說,養殖者可以先填堵圈舍的漏洞處,定期通風、保持圈舍干燥和新鮮空氣的正常流動,進而在地面鋪放干草等物品,控制濕度,同時為仔豬和母豬提供合適的休息空間。甚至,還可以直接在圈舍外加設大棚,用塑料布遮蓋圈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設紅外線燈,通過燈光的持續照射增溫控濕。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畜牧業養豬事業的不斷發展和相關研究工作的進行,仔豬的冬季飼養和管理已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養殖者可以從喂食方法、飼料配比、環境優化等方面入手,通過讓仔豬吃好奶、吃足奶,防病防害,保溫等方法提供更加適合的生長環境和生存支持,以便更好地提升仔豬存活率和健康水平,謀求更高的養豬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