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權
(四川省榮縣新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43108)
我國是肉鴨生產與消費的大國,也是我國區域發展的重要產業。然而隨著肉鴨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其排泄物當中含有的有機物以及重金屬成分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不僅影響生態環境,還會降低肉鴨產品的安全質量,因此有必要加強我地肉鴨生態養殖的技術分析。
與其他品種相比,肉鴨的進食量與排糞量都比較大,一只肉鴨平均每天可以排出糞便130g,若站在整個養殖場的角度來看,鴨糞的年產量將會十分巨大[1]。隨著肉鴨養殖行業的不斷發展,鴨糞的排量也會不斷提升,因此對環境所造成的威脅也會日益嚴重。
在進行肉鴨養殖的過程中,鴨糞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而廢水的排放也會帶來一定的環境污染問題。鴨糞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鴨糞排出后經過發酵會產生大量硫化氫、氨氣、胺等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污染;其次是肉鴨的排泄物當中會攜帶大量的病原體,其中包括大腸桿菌、禽流感病毒等;再次是排泄物中存在氮、磷、銅等礦物元素;最后是糞便中存有一定的抗生素殘留,如金霉素和磺胺類藥物等。
在現階段的肉鴨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往往將重點放在生產上,為了節約成本,很少會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糞便處理當中,進而也造成了鴨糞的處理不當。當前四川盆地南部地區的肉鴨養殖很多是采取全進全出的養殖方式,其中大棚養殖會將糞便進行堆肥;而水面養殖則直接將糞便排入水中。
肉鴨生長速度快的特征使其對蛋白質的攝取量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在飼料配比當中應保證蛋白質的含量符合肉鴨的生長需求。飼料當中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除了受含量的影響,還會受到氨基酸的影響,因此需要保證飼料中含有足夠的氨基酸??紤]到肉鴨具有補償生長的能力,結合實踐成果來看,在粗蛋白減少1%~2%的情況下對后期肉鴨的生長并不會存在顯著的影響,因此可以在滿足氨基酸含量的基礎上適當減少低蛋白飼料,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節約蛋白質原料,還可以大大降低糞便當中的氮含量。與此同時,青粗飼料當中含有大量的鈣、胡蘿卜素以及多種B族維生素,因此可以在飼料當中加入更多的青粗飼料,從而保證肉鴨的健康生長;而青粗飼料的添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微生物的轉化,減少糞便中氨的含量[2]。另外,微生態制劑是一種綠色環保的飼料添加劑,不僅可以優化肉鴨的生長性能,還可以顯著降低鴨糞中的氮、磷含量。
隨著肉鴨養殖規模與水平的不斷提升,傳統的養殖模式開始向科學化與產業化發展,而當前比較常見的生態養殖模式有如下幾種:首先是網上養殖,通過室內網上平養可以打破原有的養殖場地和季節限制,對于糞便也可以直接采用干濕分離工藝加以清除,避免糞便和肉鴨的直接接觸,大大提升了肉鴨養殖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其次是發酵床養殖,該養殖模式主要是基于微生物發酵原理,進而有效實現糞污的無害化處理,達到“零排放”養殖。而網上養殖與發酵床養殖的有機結合對消散異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是林下養鴨,該模式的運行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肉鴨運動量、還能夠促進樹木的健康生長,進而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升養殖戶的效益。
鴨糞含有氮、磷、鉀等多種營養元素,因此如果經過適當地處理就可以變廢為寶,其中最為主要的處理方式有:第一制作生物有機肥,利用鴨糞中的微生物分解大分子化合物,同時將氮、磷、氨氣等轉化為低分子化合物,進而可以在短時間內抑制有害物質產生,只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微生物降解反應。第二是制作菌(蟲)體蛋白飼料,借助微生物繁殖發酵肉鴨糞便,據實踐表明,鴨糞發酵后粗蛋白含量可以從原來的20.47%提高到30.14%,而且還包含脂肪與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另外,利用鴨糞養殖蚯蚓、蛆蟲,也可以顯著增加飼料當中的蛋白質含量。第三是制作燃料,通過厭氧發酵的方法產生沼氣,進而為其他領域的生產活動提供大量的能源;沼液和沼渣也可以在種植和養魚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進而有效推動養殖業、種植業以及漁業的多維發展。
肉鴨養殖雖然可以有效帶動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但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環境污染問題,影響肉鴨產品質量,因此如何有效推行生態養殖技術、減少環境污染成為當前肉鴨養殖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實際養殖中,應有效加強飼喂管理、調整養殖技術,同時優化鴨糞處理,為實現肉鴨的生態養殖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