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洪
(廣西鳳山縣農業農村局 547600)
如果畜牧生產的主要環境,處在一些地勢相對較高并且較為平坦的位置,這就有利于對各類動物放養,放養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牲畜的抵抗力及免疫力,如果長時間處在棚圈之中,無論牲畜的品種多么優異,都會表現得過于煩躁,甚至還會出現明顯的攻擊性。同時,在放養地中如果有水源及草地,還會大幅度降低養殖的整體支出,并且純天然的水分及植物,對于牲畜品種的健康生長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穩步提升牲畜對于周邊環境的適應性。另外,在養殖棚圈中,也應當控制好牲畜的密度,保證棚圈的清潔,防止在密封條件下,各類污染物堆積過多而產生病變[1]。
在不同的牲畜品種中,產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別,與周邊環境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連接。因此,相應的現代化畜牧企業應當深入分析不同養殖品種發生疾病的主要原因,明確出現疾病的具體環境因素,并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在各類客觀因素的影響下,現代化畜牧生產人員,應當積極對環境進行改變,畜舍作為展開環境控制的主要方式,具體的封閉程度以及畜舍模式應當充分結合實際情況以及氣候環境來科學、合理地選擇。畜牧生產與社會中的其他生產加工行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牲畜在圈舍中正常進食的同時,還會直接在圈舍中排泄,并且在24h內無法離開圈舍,導致畜牧生產環境中存在著較多的微生物以及有害氣體,這也與畜舍的封閉程度有著直接聯系。因此,在目前的集約生產環境中,畜牧飼養環境的控制及調節工作很難加以完善。為了創建出更加優質的牲畜生長環境,通常都需要在封閉式的圈舍中使用,其中不僅要有著較高的投資成本,還會產生能源消耗,而且導致新鮮空氣迅速流失,畜舍內部的空氣過于渾濁,不利于畜牧的生產生長,同時,牲畜自身的互動及行為習慣在這種封閉式的環境中,也會受到一定程度地限制,會大幅度降低牲畜的體質、抵抗力及免疫力。因此,需要提升對于畜牧環境設備管理的重視程度。首先,應當積極引進一些現代化的先進技術設備,并且要充分結合實際的飼養情況以及飼養需求進行適當地調整,不能盲目照搬;其次,現代化畜牧業的集約化生產模式需要內部的飼養人員充分結合實際情況來展開完善創新;最后,畜舍作為控制飼養環境的主要方式,在根本上實現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科學合理的利用好養殖地區中存在的各種環境資源。除此之外,對畜牧生產設備以及生產技術展開規劃設計,將牲畜生長的基本需求及生理特征作為基礎內容,不斷完善具體的管理方式[2]。
現代化畜牧業展開環境管理中,人為的環境管理方式非常重要,大部分地區都應當結合地區特征,有效優化各種對畜牧養殖不力的自然環境,然而,由于部分地區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無法進一步優化飼養環境,只能夠采用夏季降溫以及冬季供暖等方式來調整合適的生存環境,再加上經濟條件限制,更不能安裝空調等設施,只能采用控制通風的方式來降低畜舍內部熱能的流失,這也是導致畜舍環境較為混亂的主要原因。通常情況下,這種較為污濁的環境,主要就是各種有毒氣體堆積形成的,而認為環境管理方式主要就是將污濁的環境作為出發點,利用飼養人員自身的專業素養來展開更加科學的管理,防止各種有毒物質產生,在根本上降低畜舍內部空氣的渾濁程度,并充分結合現代化的養護技術,幫助牲畜更好地適應不良的生活環境,防止圈舍出現環境惡化的問題,在提升牲畜自身環境適應能力的同時,保證其能夠安全、健康的發展。例如,現代化的畜牧環境管理中,應當適當降低其中的生活用水量,并充分結合具體需求來調整通風及氣流情況,在第一時間清理好牲畜所排出的糞便,對于表現異常的家畜及時進行隔離及消毒處理,防止病害出現大規模擴散。
在現代化的畜牧生產過程中,環境及環境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類客觀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下,目前的畜牧生產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問題。因此,現代化畜牧業中飼養人員,應當進一步結合現代化畜牧的主要生產特點,通過畜牧環境設備管理及人為環境管理等多種方式,更好地促進現代化畜牧生產的優化創新,為后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