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剛,何天麗
(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農業農村局 553000)
皇竹草又稱糧竹草、王草、巨象草,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皇竹草葉長莖高、桿型如小斑竹,直立叢生,具有較強的分蘗能力,堪稱草中之皇帝。皇竹草平均株高4~5m,莖粗4cm,節間較短,節數為20~25個,節間較脆嫩,節突較小。皇竹草以無性繁殖為主,只要是有芽的節,用芽即可繁殖。皇竹草適宜熱帶與亞熱帶氣候栽培,喜溫暖濕潤氣候,具有抗旱性、耐酸性、耐高溫、耐干旱、耐火燒等特點,但不耐水澇。
皇竹草具有好高溫、喜水肥、不耐澇的特點。因此,在栽培過程中,種植者應盡量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向陽、排水性能良好的土壤,以滿足皇竹草的生長條件。選好土地后,種植者需要進行基本的處理,其中包括深耕,除草,清理垃圾、石塊等,確保土壤松軟;然后按照每畝3000kg農家肥的比例,打好底肥,保證土壤肥力;此外,還可以設計開畦,挖掘排水溝,以確保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根據皇竹草的生長周期,一般可在2~5月份進行育苗,最佳選擇是在3月氣溫達到15℃時下種育苗,如果氣溫不穩定,為保證育苗效果可以進行覆膜;在溫室大棚環境下可全年育苗。
育苗過程中,應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同時觀察土層變化,及時除草、松土,避免土壤板結。出苗后,對發芽健全的種苗應做好防腐殺菌處理,如可以用2%的石灰水泡切口處30min,也可涂抹草木灰。種苗,進行防腐殺菌。待苗長高20~25cm時即可取苗移栽;由于皇竹草苗期有一定分蘗現象,可以選擇健康的種節,用刀切成小段,并進行防腐處理,進行移栽。
皇竹草栽培前,可在每畝可根據土壤肥力大小,施加植菌液、農家肥、過磷酸鈣,以增加土壤肥力,促進植株分蘗。根據皇竹草的不同用途,可以適當調整栽種距離,入作青飼料栽培應保持每畝2000~3000株,株行距為50×66cm;作種節繁殖、觀賞用可以保持每畝800~1000株,株行距為80×100cm;作圍欄、護坡用則保持株距33×40 cm為好。種苗移栽后澆足根水或施少量清糞肥,確保土壤濕潤,達到定根促苗的目的。
首先,在皇竹草移栽后,根據返青情況,種植者可以對缺苗的地方進行補苗,以保證成活率,提高畝產量。
其次,做好除草管理。皇竹草前期生長緩慢,容易受雜草的影響,種植者在移栽1個月后可以進行中耕除草,松土,減少雜草干擾;在移栽2個半月后進行二次除草,這時皇竹草生長旺盛,在除草時可以施加碳銨或尿素,保持肥力,同時做好培土,避免植株倒伏。
再次,做好水肥管理。皇竹草耐旱不耐澇,如果天氣干旱,久無降水,用每隔3日澆水一次,注意水量控制,避免出現漬水或水淹的情況;在雨季做好排澇工作,避免由此引發病害。皇竹草喜肥,種植者應在植株長到60cm高時,應施一次有機肥或復合肥;每次收割后兩天,每畝施加20~25kg氮肥或人畜糞肥;入冬前收割最后一茬后,施加一次農家肥。這樣才能保證植株迅速生,提高皇竹草產量。
最后,做好病蟲害防治。炭疽病、白粉病是皇竹草常見病害。在發現病害后,種植者可以采用多菌靈或者是波爾多溶液來進行防治。
種植者要根據土壤、水肥條件以及實際用途,選擇收割時間。例如作青飼料用的皇竹草,在株高120~160cm時,即可收割;留作種節用的,可在株高180cm以上時,收割其下部葉片,并保留包裹腋芽的葉片和上部嫩葉,待莖稈老熟后,在霜降之前打捆保存。
皇竹草是一種高效的經濟作物。其具體表現為:第一,皇竹草葉量較多,葉質柔軟,莖葉表面剛毛少,脆嫩多汁,具有飼草品質,是牛、馬、羊、兔、魚、鵝、鴨等一切草食動物的良好飼料。第二,皇竹草纖維長,纖維含量25.26%,相較于麥草、甘蔗,既可制造高檔的紙品,又可生產廉價的纖維板、墻材用于建筑裝飾工程。第三,皇竹草的生物產量極高,是一種十分具有潛力的生物燃料。
皇竹草生長快速,根系發達,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優質牧草。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在陡坡地生物籬模式對比試驗中,皇竹草能夠有效提高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并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因此在江河、溝渠、水庫、坡地等地區,種植皇竹草,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環保效益。
在農業生產中,種植者應積極引入科學栽培技術,針對皇竹草生長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管理,以提高種植效益。此外,種植者還應全面認識皇竹草的應用價值,并從多角度進行開發,利用科學栽種保證產量的同時,提高皇竹草的利用價值,達到增收創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