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騰宇
(黑龍江伊春市伊美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53099)
中獸醫療法見效快、副作用小,對于家畜常見病的治療成效顯著,值得廣泛推廣和普及,下面筆者主要就相關要點展開概述:
“望、聞、問、切”作為中醫疾病診斷要點,同樣適用于動物疾病的診療,細化來看,獸醫需抓好的工作如下:
問診:在得知家畜患病后,獸醫第一步要做的便是向養殖人員逐一盤查家畜的患病始末,諸如發病時間、病癥表現、日常飼料食用情況、目前采用的治療手段、是否有相關病史、母畜有沒有懷孕等。在認真調查好以上信息之后,一般可以對于家畜的患病情況有較為初步的判斷,在這一過程中,獸醫需保持同養殖人員的融洽溝通,彼此配合、認真合作。
望診:在問診完畢,了解完病畜的各項相關信息后,便要及時望診,即就病畜目前的所有病癥加以充分觀察,一般要重點觀察病畜的外在狀態,例如走路步態、毛發變化、腹圍、呼吸頻度等等,以此對病畜病情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如果病畜存在呼吸粗重、排泄物干燥伴有結塊、神態不振、行走速度慢等表現,一般為患有熱癥,如果病畜突然急躁、神志不清、亂撞亂跑,則可能患有腦炎,如果病畜體表毛發在短時間內脫落,一般為皮膚類疾病。望診是四診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這一環節,獸醫可以立足于病畜的基本病癥進一步搞清楚疾病類型,為后續治療措施的擬定給以充分參考。
聞診:獸醫一般要依靠聞和聽來進行,聞即聞氣味,重點就病畜體表、排泄物、口腔等處的氣味進行判斷,聽即聽聲音,重點就病畜的心音、腸音等進行判斷,以聞和聽的方式來判斷病畜是否存在同虛實、寒熱相關的疾病。若是病畜排泄的糞便顏色暗黑,腸鳴音異常,一般患有腸胃道疾病,若是病畜舌苔顏色暗黃,有明顯的異味,一般患有實熱癥,若是病畜瀉肚,且糞便顏色赤黃,一般患有急腸黃癥。
切診:在這一診斷環節最普遍的方法為診脈和觸診,在診脈時,獸醫必須注重對脈象狀況的辨別,判斷好平脈、浮脈、虛脈、實脈的主要特點,如果在診脈時發現病畜脈象若有若無、若停非停,一般可斷定為病情危急,如果病畜脈象節律時強時弱,一般表示病畜腎臟器官功能弱化。在觸診時,獸醫要以手觸摸病畜的病變位置,判斷有沒有存在腫脹、痛癢等問題,以此為參考進一步判斷病變的具體性質和特征。
要想強化對家畜呼吸道綜合癥的中獸醫防治效果,不僅要抓好日常的養殖監管外,更要抓好藥物防治,使用適宜的中藥方劑補足家畜體內的正氣,具體的中藥方劑如下:一是荊防敗毒散,取荊芥、防風、柴胡各30g,茯苓、獨活、前胡、川芎、枳殼、羌活、桔梗各25g,薄荷20g,甘草15g,將這些藥材仔細混合之后,搗碎研磨成細碎的粉末,以1kg/t的添加量混合至家畜日常食用的飼料中,用藥周期為7d[1]。二是麻杏石甘散,取石膏40g、杏仁35g、麻黃30g、甘草20g,同樣將藥材混合均勻后搗碎研磨成細碎的粉末添加于豬飼料中,上述兩種方劑皆是經過臨床實踐的有效方劑,在防治家畜呼吸道綜合癥方面自有其顯著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家畜腹瀉的治療一般會用到以下處方:山楂60g、肉豆蔻60g、焦白術24g、炒扁豆24g、石榴皮60g、白頭翁60g、葛根16g、桔梗9g、五倍子60g、烏梅40g,將以上藥材用水浸泡之后進行煎熬[1]。煎熬好的藥湯以灌腸器裝好,灌入至病畜的腸道內,每日用藥2次,持續用藥3d為一個療程,對于那些患病情況更為嚴重的病畜,可以在以上藥材的基礎上添加劑量為10g的炙甘草、生石膏和雞內金。脾胃的調養一般會用到以下處方:黨參15g、篇蓄10g、瞿麥15g、車前子10克、蒲公英40g、百合50g、木通5g、滑石5g、茭白20g、甘草20g、炒薏仁18g、白術7.5g、生甘草5g、蓮肉10g、芡實子30g、紅茶20g、麥芽15g、砂仁20g,將以上藥材研磨至粉末狀,以水煎煮之后給病畜的仔豬灌服,一日用藥2次,可以有效治療因脾胃問題導致的腹瀉。
瘤胃鼓氣是牛羊養殖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常用到的療法如下:取500g菜油和200g煙絲,將二者融合為團狀,讓家畜內服,在外治上可以取一根表層平滑的木棍,蘸取適量食鹽溶液,放在病畜口中,通過繩子加以固定,將病畜放在斜坡處,保持頭部向上,按摩其左右肷腹壁15min左右,或者以扁擔橫刮腹部,幫助氣體排泄[2]。
總而言之,各種常見疾病是影響家畜健康和生長速度的一大因素,必須及時進行根治方能保證家畜的正常養殖,廣大養殖人員和基層獸醫除了要做好日常養殖維護和疾病檢查外,還需從中獸醫視角出發,采取有效的中獸醫手段實現家畜常見疾病的高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