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胡爽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113122)
豬蛔蟲病是一種主要侵害豬小腸的寄生蟲病,該病傳播范圍廣,易感染,對養豬業有很大影響,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寄生蟲病之一[1]。 該病是由于豬蛔蟲寄生在豬體內而引發的消化系統疾病,但蟲卵無感染力。 幼蟲和成蟲引發的癥狀不盡相同,幼蟲主要侵害豬的肝臟和肺臟,剖檢可見肺部有小出血點或水腫。病初無特征性臨床癥狀,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消瘦,后期可出現發燒、喘咳、嘔吐、腹瀉等癥狀,有的還表現出神經癥狀。成蟲主要刺激腸道,在小腸內大量繁殖,甚至阻塞腸道,引起豬腹部劇烈疼痛,消瘦,嘔吐,常形成“僵豬”。 蛔蟲還可隨血進入膽管,造成黃疸。 蛔蟲病在衛生條件差、飼養不合理的豬場發病率較高,尤其是仔豬易感,免疫力低,常引起死亡。 豬場一旦發病,應及時使用抗寄生蟲藥對病豬進行治療,如注射伊維菌素、多拉菌素,還可口服丙硫咪唑、甲苯咪唑等。 預防該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對豬驅蟲,對新引進的豬也要驅蟲,同時還要保證豬舍的環境衛生,徹底消毒產房和豬舍。
豬球蟲病是侵害豬腸道上皮細胞的寄生蟲病,艾美爾屬球蟲和等孢屬球蟲是主要的致病種,常引起仔豬感染。 豬感染艾美爾屬球蟲通常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大多數感染豬精神沉郁、腹瀉,嚴重時脫水,一般能自行康復,不用過多治療。 豬等孢屬球蟲的感染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腹瀉,排出水樣稀便,有的呈黏液狀,偶爾有出血呈棕紅色。 病豬虛弱,發育緩慢,死亡率變化較大,這主要與球蟲的數量和豬舍的環境有關。 因本病無特殊臨床癥狀,所以診斷較為困難,要注意與其他疾病的鑒別分析。 磺胺類藥物對球蟲病具有很好的療效,但因球蟲病發病急,病程短,經常來不及用藥。 近年來,豬場發生球蟲病時,常用百球清進行治療,且效果較好。 預防本病的最重要方法就是搞好豬舍環境衛生,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尤其是分娩舍,防止仔豬感染[2]。
布氏姜片吸蟲寄生在豬小腸引起豬的消化系統紊亂,姜片吸蟲病也是嚴重危害仔豬和兒童的一類人畜共患病。 本病發病率高,但死亡率較低,少量寄生時不表現臨床癥狀。 成蟲主要寄生在豬的小腸內,蟲卵可隨糞便排出,寄生在中間宿主——扁卷螺內,隨后可感染豬或者人。 本病多發于潮濕地區,或者用水生植物喂養豬, 一般秋冬季節較為常見。 雖然本病對豬的危害較輕,但如果不及時治療,成蟲過多寄生在小腸內,引起腸管堵塞,將引發死亡。 臨床癥狀較輕,以腹瀉、腹痛為主,時間長導致消化不良,病豬消瘦、影響發育。 治療本病可用常規驅蟲藥,如敵百蟲、吡喹酮等,還可用硝硫氰氨混入飼料。 糞便是傳播本病的主要方式,因此預防本病最重要的是對糞便的管理,應對豬的糞便發酵后再做肥料。 同時也要消滅中間宿主,滅螺也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華支睪吸蟲病是一種侵害豬、犬、貓等動物或人的肝臟膽管的人畜共患病。 該病目前流行十分廣泛,我國多省市都曾發病,但大多數動物都曾隱性感染。 華支睪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是淡水魚、蝦,因此潮濕的地區是本病的高發區。 該病初期無臨床癥狀,成蟲大量寄生在膽管時,破壞膽管上皮組織,可引發肝硬化、出血、增生,或者膽囊炎,部分出現腹水、浮腫等。 發病時可用六氯酚、海濤林、吡喹酮等進行治療。 該病發病率較高的豬場大多數建在河邊、魚塘邊,糞便是主要污染源。 豬場糞便直接下水,或在河邊洗刷用具都可導致污染水源,引發感染。 除此之外,生食魚蝦是造成犬貓或人感染華支睪吸蟲病的主要原因,禁止食用生的魚蝦,能都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3]。
棘頭蟲主要寄生在豬的小腸,引起消化系統紊亂。該病傳播范圍廣,也可寄生于野豬、犬、貓、人等。 棘頭蟲病呈地方性流行。棘頭蟲的中間宿主是金龜子等甲蟲, 豬吞食中間宿主后即可感染,金龜子出現的夏季是該病感染的高發季節。 一般放牧的豬感染率較高。 該病臨床癥狀較為明顯,初期食欲下降、下痢、糞便稀薄,帶有血絲。 成蟲在小腸內劃破腸道,發生膿腫或腸壁穿孔,嚴重時體溫升高,病豬臥地不起,蟲體在小腸內吸收大量營養物質同時排除毒素,使病豬消瘦、虛弱、營養不良,最后死亡。 該病的治療可參考豬蛔蟲病,用丙硫咪唑、左咪唑等[4]。 預防本病要定期驅蟲,盡量舍飼,不放牧,可大大減少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