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扶綏縣中東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32114)
仔豬白痢又可稱之為遲發性大腸桿菌病,這種急性病是由仔豬腸道條件性細菌所誘發,對仔豬的健康成長具有嚴重危害。仔豬白痢的發生與其日齡相關, 特別是10~30 日齡仔豬特別容易患白痢,在養殖過程中防治不當就會導致仔豬生長發育不良,嚴重還會導致仔豬死亡,讓養殖戶遭受嚴重的損失。
白痢呈季節性和地域性, 主要發生在10~30 日齡仔豬中,其中2~3 周仔豬多見。 由于氣候變化、衛生條件差、母豬飼養管理不當,突然更換飼料,或是由于多種應激因素,導致仔豬消化機能紊亂,患上白痢[1]。 因此,這種病也被稱之為菌群失調癥,對于仔豬來說一旦菌群失調,就會破壞自身內環境,導致各種有害細菌在腸道內繁殖,誘發腸道炎癥,出現腹瀉,出現消化機能障礙或是抵抗力下降的情況,形成腸致病性大腸桿菌。 豬仔白痢這種病一年四季均會發生, 尤其是在雨季、 炎熱的季節更容易發生。 筆者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親臨現場觀察,以流行特征、臨床癥狀,并結合剖檢病變、衛生條件、飼養管理等,診斷為豬仔白痢。
仔豬感染遲發性大腸桿菌病,一般來說,拖延時間都比較長,由于個體差異性,疫病癥狀也存在較大地差異性。 通常來說,在感染疫病前仔豬精神狀態萎靡,食欲不佳,糞屎呈現粒狀,24h后還會出現其他癥狀,糞便有較大的腥臭味,成灰白色、黃白色。隨著仔豬病情的逐漸加重,其腹瀉次數也日益增多,還會出現消瘦或是脫水的現象, 倘若養殖人員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對仔豬進行治療,就會因為脫水轉化成為僵豬,并伴隨著肺炎癥狀,最終死亡。
3.1 母豬 為預防仔豬白痢的發生,養殖人員要科學選留母豬,選擇生產性能較好的母豬為種豬,及時淘汰生產性能差或是體弱多病的母豬[2]。 同時養殖人員還要重點加強母豬飼養管理,結合母豬妊娠期的階段特點,科學合理調配飼料,最大限度地保證母豬的體質健壯,更好地為母豬產后泌乳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此一來,就能保障母豬體內仔豬的發育良好,促進仔豬抗病能力的提升。 另外養殖戶還要注意接產和固定奶頭,在其生產7d 前,需做好豬圈的衛生工作,根據消毒流程做好消毒工作,同時并在豬圈鋪上干凈的墊草,做好生產準備。 在母豬產后,養殖戶為確保奶頭干凈,還要及時用溫水擦拭奶頭。 仔豬產后初次哺乳需要養殖戶幫助其固定乳頭,輔助其吃奶,針對體質較弱的仔豬,需要將其固定在母豬的2~4 對奶頭上,保證其營養充足,規避僵豬情況發生。 此外,還要及時對母豬加強營養供給,增強飼養量,特別是青綠飼料,保障其具有充足的奶水,能夠支撐仔豬的健康成長。
3.2 仔豬 隨著仔豬的生長, 母豬的母乳已經無法進一步滿足仔豬的生長需求, 加之其牙齒也開始生長, 會出現發癢的情況,這個階段仔豬就到處拱咬。針對于此,養殖戶在仔豬產后7d,需要及時做好飼料補給工作, 還可以在飼料加入一些炒好的玉米花、玉米、黃豆或是適當地添加一些糖進行誘食。 為維護仔豬腸道微生物環境,還要在飼料中加入酶制劑、微生態制劑,減少仔豬疫病的發生概率。 與此同時,養殖人員還要做好仔豬飲水供應工作, 適當地在其飲水中加入牲血素溶液。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追本溯源,主要是因為仔豬對溫度的適應能力較差,在寒冷的冬季一定要做好保暖。 對此,養殖戶可以有計劃地將生產安排在春秋季節。 減少其對環境的應激反應,確保其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 養殖戶每天要及時更換補料間的黃土和飼料,既能適當的補充微量元素,還能促進仔豬牙齒的生長。
3.3 豬舍管理 養殖戶在豬舍的建造過程中, 要盡可能地選擇水泥地面,一方面可以確保做豬舍的干燥,另一方面還有助于養殖戶清洗干凈。 在母豬產仔前,不僅要做清潔處理工作,還要做好消毒工作。 每天都要做好豬圈打掃,洗刷飼槽,避免污水糞尿堆積,時刻保持圈舍的干凈衛生。 此外,養殖戶在仔豬出生后還要做好溫度控制工作,將溫度控制在30℃~32℃環境內,隨著仔豬的生長,還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好防暑保暖工作。
3.4 科學制定免疫程序 由于疫苗的不同, 因此接種方式不一致,一般來說疫苗接種應遵循養殖規律,針對懷孕母豬的疫苗接種,通常選擇產前2~3 周、5~6 周實施,并且應當在預產前20~25d 喂服生物工程疫苗。 在新生仔豬的疫苗接種中,建議選擇2~4 日齡實施,疫苗劑量一般以1/20 作為參照,選取混合20mL 冷開水稀釋喂服的方式進行。 另外,在實施接種時可將疫苗滴入仔豬口腔,這樣有助于提升其對大腸桿菌的抵抗能力。
總而言之,仔豬感染白痢后就會嚴重危害其健康,因此養殖戶要結合仔豬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做好白痢預防工作,確保仔豬的健康生長,為養殖戶創造良好地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