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妮,胡爽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113122)
鴨瘟(duck plague,簡稱DP)又稱大頭瘟等。 該病是由鴨瘟病毒引起的鴨及其他雁形目禽類的急性、熱性、敗血性、接觸性傳染病。 本病可感染不同品種、年齡的鴨。 我國常見的飼養品種如北京鴨、麻鴨、番鴨等對鴨瘟的易感性沒有顯著差異。 我國的鴨瘟人工感染天鵝、鴛鴦、綠頭野鴨、雁等能復制出本病,并引起死亡。鴿、麻雀、兔、小鼠對本病無易感性。本病傳播迅速,發展很快,其特征性臨床癥狀是組織出血、消化道損傷,淋巴樣器官病變等。感染的鴨通常發燒,呈稽留熱。同新城疫相似的是,本病也排出綠色稀糞,患鴨走路不穩,嚴重時雙腳不能站立。 本病全身癥狀顯著,不僅消化道黏膜有出血,泄殖腔、肝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都以出血、水腫為主。 本病在我國南方地區(如廣東、福建等)發病率較高,引起流行并發生大批死亡。 雞胚化鴨瘟弱毒(苗)對雛雞具有很強毒力,應該引起特別注意。 病鴨和帶毒鴨皆可傳播病毒,它們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水、飼料、場地等都可造成本病的傳播。 此外,帶毒的野生水禽也是傳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健康鴨群有一定比例的鴨三叉神經潛伏有鴨瘟病毒但并不向外排毒, 鴨體抵抗力降低時可導致發病并成為新傳染源, 這就是為什么一些鴨瘟暴發的病例找不到外來傳染源的原因, 所以良好的飼養管理對保持鴨體的健康狀況非常重要。 鴨瘟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有時也可經空氣傳播。 自然流行中發現病鴨泄殖腔中的病毒可進入蛋中,可能有的垂直傳播。 我國養鴨業的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鴨瘟流行的季節性不明顯,年四季都可發生。 而散養及放牧鴨群以春夏秋三個季節流行最為嚴重,因為此時的氣溫適宜放牧,同時也會有大批量上市的鴨,流動性極強,頻繁接觸和交叉容易造成本病的流行。鴨瘟流行前期通常有一周的緩慢發展的階段, 這一周內出現散發病例,隨后進入暴發時期,呈流行趨勢,一般維持半月到一個半月,甚至更長。 鴨瘟流行時,成年鴨的死亡率較高,反而雛鴨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都相對較低。
本病發病緩慢,病初無明顯臨床癥狀,只是體溫升高,呈稽留熱,甚至高達44℃,但也不易與其他疾病鑒別。 發病初期,鴨群開始出現零星無癥狀死亡病例,以成年鴨為主,且死亡時羽毛蓬松、肉質豐滿,蛋鴨產蛋率下降,部分出現停產現象。 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臨床癥狀,常表現為高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雜亂、大量飲水。 除此之外,病鴨眼角分泌物增多,流淚,眼瞼粘連,可見明顯水腫,伴有膿性分泌物流出,嚴重時可見眼瞼外翻,內有點狀出血點或形成潰瘍,糜爛。 這是初期鑒定鴨瘟的特征性癥狀,對本病的鑒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發病的中后期,病鴨開始出現神經癥狀,日益加重,起初是不愿行走,懶散臥地,驅趕時走路搖擺,站不穩,最后雙腿完全麻痹,臥地不起,頭頸部發生水腫。此時鼻腔也流出膿性分泌物,阻塞呼吸,發出嘶啞慘叫。病鴨腹瀉,排出不成形的糞便,呈灰白色或綠色。 肛門周圍出現粘糞,羽毛被污染結塊。 病程后期,病鴨往往因脫水虛弱而死,病程一般持續3~5d,也有更長的,成年鴨死亡較多。
人工感染不同日齡的鵝所表現的臨床癥狀為體溫升高至42℃以上,食欲不振,飲水增多,縮頸,不愛動。 兩腿麻痹無力,走路搖晃,腹瀉。 有的病鵝表現神經癥狀,頭頸僵直,發生強直收縮,不久即死亡。 病鵝眼瞼、鼻腔均有膿性分泌物流出,眼瞼可見水腫、充血,流淚。 剖檢發現消化道和泄殖腔黏膜均有充血、點狀出血、水腫、糜爛,以及壞死性假膜。
為了減少本病的發生,必須切實做好養、放、檢、隔、封、消等綜合性防御措施。 加強舍內的環境衛生,做好清潔、消毒措施,尤其是在春、夏、秋鴨群放牧和大量出售的季節,更要注意家禽營養的補充。 盡量不從疫區引進鴨。 引進后要進行隔離,檢疫健康后方可入群。
疫苗接種是預防鴨瘟最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國使用的疫苗為鴨瘟雞胚化弱毒疫苗, 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均可獲得堅強免疫力。 根據各地鴨飼養期的長短,選用如下免疫程序:1周齡以內雛鴨免疫期只有1 個月;雛鴨20 日齡首免,4~5 月后加強免疫的免疫期可達1 年;2 月齡以上鴨免疫期為9 個月, 加強免疫后免疫期可達1 年,母鴨的免疫接種在產蛋前1~2 周進行。鴨瘟雞胚化弱毒疫苗在已有本病暴發的地區也可使用, 接種后對野毒感染有干擾作用,能夠很快提供保護作用。 養殖場一旦發病,須立即全面消毒,對病畜進行撲殺,同時對未發病的動物進行接種疫苗,減少病毒的擴散,病愈鴨可獲得堅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