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楊俊
(仁壽縣富加中心畜牧獸醫站 620575)
隨著豬肉需求量的增長, 豬群養殖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豬病防治管理是保障豬肉安全及養殖戶收益的重要工作。結合當前現狀來看, 豬病防治管理中的問題較多。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養殖戶、養殖場經濟效益的增長。 因此,探討可行的豬病防治關鍵技術具有一定必要性。
目前,常見豬病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豬瘟是一類由豬瘟病毒引發的常見傳染病。 這類疾病具有起病急、死亡率高、感染范圍大、不限季節等特征。 非洲豬瘟是一種典型豬瘟。 根據我國2018 年8 月中旬首次出現的非洲豬瘟疫情經驗來看, 處于急性、 最急性階段的非洲豬瘟病豬死亡率達100%。這類疾病的發生、散播,容易為養殖戶帶來極大經濟損失。
這類豬病以高溫、食欲減退、咳嗽、呼吸急促等為主要表現,且多見于2~4 月齡的仔豬群體。 這種疾病的病原多為剛地弓形蟲,而貓科動物則是該病原的終末宿主。 通常情況下,豬群出現弓形蟲病的主要原因為:存在于貓排泄物中的弓形蟲卵囊,導致豬舍內器具、飼料、水源等污染,而當豬通過攝食途徑感染弓形蟲病后,容易為養殖戶、養殖場帶來一定經濟損失。
作為一類常見病,圓環病毒病主要由豬圓環病毒(PCV)所致。 這類常見豬病的典型表現為食欲下降、生長遲滯、消化不良、被毛粗糙、腹瀉等。 圓環病毒病以斷奶仔豬為高發群體,且多發于秋季及夏季。 這種疾病的傳染性較強。
這種豬病以乳房腫脹、腹瀉、食欲減退、高溫等為主要表現。布魯氏桿菌病可經胎盤、生殖道、呼吸道等相關途徑感染。與其他常見豬病相比,這類豬病的典型特征為:危害較小。 通常情況下,病豬經及時治療即可恢復。
結合當前豬病防治工作現狀來看,豬病防治管理中的不足主要體現為:
豬病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部分養殖戶、養殖場所有者的豬病預防意識不足, 其并未對豬病預防工作的重要性建立正確認知。 某農村地區42 個散養戶的豬病預防意識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有必要預防豬病的養殖戶占比為73.81%。 養殖戶的預防意識問題,限制了農村地區豬病防治工作質量的提升。 此外,各地區養殖戶、養殖場的豬病防疫工作也存在一定問題[1]。 例如,部分養殖戶認為,僅需對豬病高發群體,即仔豬使用防疫藥物即可。 事實上,不同豬病的發病范圍不同。 雖然仔豬為多數豬病的高發群體,但豬瘟、胃腸炎等疾病,也容易導致其他月齡健康豬患病,甚至導致其死亡。
飼養管理是豬病防治管理中的重要環節[2]。飼養管理工作與豬病防治間的關聯為:第一,傳染源。 在以弓形蟲病、布魯氏桿菌病等為主的傳染性疾病中,如健康豬群的飼料、飲水被污染,可于較短時間內,造成疾病的大范圍傳播。第二,營養供給。在豬群養殖中,飼養管理狀況,直接決定豬只的營養攝入狀況。 營養供應充足,提示豬的免疫力較強,其發生相關豬病的風險較小。 即使在發生相關豬病后(致死率較低的疾病),做好病豬的飼喂管理,也可經改善營養供應這一途徑,加快病豬的康復。 相比之下,如養殖戶、養殖場的飼喂管理存在不足,則容易增加健康豬群的發病風險及死亡風險。 結合當前豬群飼養狀況現狀來看,個別養殖戶的飼喂知識儲備嚴重不足, 多遵循既往飼養經驗開展飼喂管理,其飼養管理質量欠佳。
在豬群養殖中,干凈、清潔的環境是保障豬只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 但在實踐豬群養殖工作中,部分養殖戶尤其是小規模養殖戶,受資金、管理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未能做好豬舍環境管理。在這種情況下,豬舍內可能因存在器具污染、墻面污染等狀況,而造成相關疾病的散播,進而為養殖戶帶來一定經濟損失。
隨著豬病防治宣教工作的不斷深化, 我國農村地區的豬病防治體系變得越來越完善。 結合當前現狀來看,多數養殖場,多已建立了相應的豬病預防體系。 但從其預防體系的構成來看,養殖場的豬病預防模式普遍具有泛化性特征, 即所采取預防措施的適用范圍為多種豬病。 這種預防體系,雖然可對各類豬病起到一定的防控效果,但由于其針對性不足,豬群仍然可能會面臨一定的豬病侵襲風險。
在當前新形勢背景下,為提高豬病防治質量,可將以下幾種關鍵技術措施,應用于實踐豬病防治管理工作中:
藥物防疫是預防豬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3]。結合當前各地區的豬病防治工作現狀來看, 導致防疫措施防控效果受限的主要原因為:個別養殖戶、養殖場管理者的防治意識低下,未按照豬病防治工作要求開展全面防疫。 對此,可通過如下措施,提升豬病防治質量:
第一,防治宣教措施。 按照糾正養殖戶錯誤認知、提升豬病預防意識這一目標, 通過多種途徑, 面向上述群體開展疾病宣教。 例如,某地區在畜牧局主導下,同時通過村集體宣傳教育活動、微信公眾號發布豬病防疫防治專題文章、制作并發放防疫手冊這3 種途徑,改善養殖戶的防疫、預防意識,擴充其豬病預防知識儲備。第二,防疫指導措施。除了養殖戶、養殖場管理者的主觀意愿外,當地獸醫的專業技術支持,也是決定豬群防疫普及率的重要因素。 為了達成全面防疫目標,各地畜牧局可要求獸醫主動為養殖戶、養殖場,提供豬防疫服務。
豬的飼喂管理,與其疾病發病率密切相關。鑒于飼喂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可將飼喂管理作為優化豬病防治的主要方向,經引導養殖戶、養殖場構建科學飼喂管理體系這一路徑,充分發揮飼喂管理對豬病防治工作的積極影響。
科學飼喂管理體系的構建流程為:第一,合理配置飼料。 為降低豬群的疾病發生率,養殖戶、養殖場需在科學飼喂知識的指導下,為不同月齡的豬配置營養充足、綠色無公害的飼料,以此為豬群的健康生長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選定飼喂量、飼喂頻率。飼喂不足、過量飼喂,均可能影響健康豬只免疫功能這一途徑,增加胃腸炎、弓形蟲病等相關豬病的發病風險。 為避免出現上述狀況,養殖者需根據豬只的月齡、營養供應需求,合理確定每日飼喂量及飼喂頻次[4]。 此外,每次進行投放新飼料前,需注意檢查飼料是否存在異常味道、變色等問題,以防健康豬只因攝入變質飼料而影響其健康狀況。 第三,疾病高發期、發病后的飼喂管理。在豬群飼喂管理中,疾病高發期、發病后,無疑是2 個重要時段。在疾病高發期階段,為避免相關疾病的形成,養殖者應盡量避免更換新飼料或大幅度調整飼料中各成分配比, 以防豬群因不適應而造成免疫力下降。 而當豬群出現相關疾病后,需在實施分離管理、分離飼喂的基礎上,采用多次飼喂法,確保病豬的營養供應充足。 如病豬伴食欲不振狀況,可參照獸醫的意見,采用注射營養成分的形式,維持其正常營養代謝。
隨著豬病防治工作經驗的不斷豐富, 豬舍管理工作與豬病防治效果間的密切關聯,逐漸得到了明確證實。 為了進一步優化豬病防治效果,可借助構建完善豬舍管理模式這一路徑,為養殖戶、養殖場提供可靠支持。
豬舍管理模式的完善要點在于:第一,基礎保溫管理。 通過對各類豬病發病季節特征的分析可知,季節交替期、秋季為豬病高發期。 為減少由豬病引發的經濟損失,可指導養殖戶、養殖場將上述時段作為重點, 通過配置加溫設備、 溫度監測裝置的形式,做好豬群的保溫工作,以防因溫度驟降或頻繁變化,影響其免疫力,進而誘發相關豬病。第二,通風管理。通風管理是保障豬舍內空氣質量的關鍵措施。 為提升豬病防治工作質量,養殖戶、養殖場需根據所處季節,設置科學合理的通風管理模式。 例如,某養殖戶自推行夏秋季每日通風2 次、 冬春季每日通風1 次管理模式以來,其豬群發病率下降約5.2%左右。第三,消毒管理。為消除豬舍內的傳染源,切斷病原菌的傳播途徑,養殖場、養殖戶,還應做好豬舍各區域的消毒工作。 消毒期間,重點針對飲水槽、食槽等易被污染的區域進行消毒, 以此降低相關疾病的傳播風險。 第四,清潔管理。 為提升豬病防治質量,養殖場、養殖戶需按照不低于每日1 次的標準,及時清潔豬舍環境。
常見豬病種類較多,且部分豬病的危害較大。為改善豬病防治效果,可參照各類豬病的特征、易發時段,引導養殖戶、養殖場,建立有針對性的豬病防治體系。
以豬弓形蟲病為例,可將其防治體系設置為:第一,預防。做好豬舍的保護、隔離管理,杜絕感染源(貓科動物)進入豬舍內部。 此外,定期針對豬舍進行消毒,同時確保飼料、飲水等的安全性。 第二,治療。 豬群中出現弓形蟲病豬后,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并按照每日1 次、每次60mL 的頻率,實施六甲氧嘧啶肌肉注射治療。 連續用藥5d,多可消除病豬的一系列癥狀。
綜上所述,加強豬病防治管理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為了提高豬病防治質量, 需在充分了解當前豬病防治管理中不足的基礎上,運用適宜的策略,逐步提升豬病防治管理工作質量及成效。此外,還可于豬病防治管理中引入有效的新型防治技術,以幫助養殖戶、養殖場增加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