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超
(江蘇省泗陽縣農業農村局張家圩畜牧獸醫站 223717)
1.1 流產型 病豬精神以及食欲通常不會明顯降低,妊娠母豬流產前也沒有任何顯著的預兆, 少數病豬會呈現食欲的略微下降,體溫上升但幅度很小,個別待產母豬也會出現流產情況,流產的胎兒皮下水腫,頭頸以及四肢呈現彌漫性的出血癥狀,個別胎盤存在灰白色的壞死灶。 少數流產前出現病癥的妊娠母豬在流產后癥狀迅速消失。
患病的母豬多數無異樣病癥發生,食欲與精神均無異常,空懷母豬發情后陰戶會流出清水樣黏液,持續時間長,并且空懷率明顯增加。
1.2 肺炎、腸炎型 斷奶后的仔豬患病后通常表現為此種類型[2],其主要病癥為精神萎靡不振,體溫顯著上升,鼻腔有黏性分泌物流出,流淚增加,腹瀉,隨后發生咳嗽、支氣管炎,且常常伴有心包炎或者胸膜炎。
1.3 關節炎型 此類型為仔豬多發,患病仔豬出現關節炎癥狀多為良性,可耐過。 該類型的主要病癥為關節腫痛,觸摸反應大,體溫升高,患病后拒絕行走、行走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跛行,但不會出現死亡,但是如果出現并發癥,或者繼發性感染,則可能出現死亡發生。 斷奶期仔豬發病往往會伴發體腔的滲出性炎癥,引發臨床的綜合病癥,導致死亡率較高。
1.4 結膜炎型 此類型不分年齡的豬患病后均會發生,尤其是哺乳期仔豬患病率更高,患病豬的眼淚增加,眼瞼腫脹,眼睛周圍出現漿性黏液或者膿性分泌物,有時眼瞼發生充血,外翻,炎癥如果蔓延到角膜時,還會引發角膜炎以及角膜的潰瘍發生。
1.5 腦脊髓炎型 往往發生在仔豬斷奶期,病豬精神萎靡不振,稽留熱,后肢發生癱瘓,部分病豬神經興奮,發生尖叫,甚至突然倒地不起,四肢呈現游泳狀劃動,死亡率可達20%~60%。
2.1 流產型 病豬流產的胎兒皮膚有大量的瘀血斑點,皮下水腫,胸腹腔內存在大量的淡紅色滲出物;肝臟腫大病變呈現紅黃色,脾臟腫大;心內膜有出血斑點。
2.2 肺炎、腸炎型 該類型的病死豬在鼻腔內可發現漿性黏液分泌物,在鼻甲和鼻中隔部位有充血、腫脹,在肺尖葉、心葉以及膈葉發現實變區,病灶邊界清晰,心臟的內、外膜存在膜下出血斑點,腎包膜下也可以觀察到出血斑點,腸系膜以及縱膈淋巴結腫脹,伴隨出血斑點。
2.3 關節炎型 發生急性關節炎的病豬, 關節處腫大且四周組織水腫、充血,黏液囊腔內有較多分泌物,囊腔內液體灰黃色、渾濁,混有絮狀纖維蛋白。 腱鞘水腫、出血、軟化。
慢性關節炎病豬通常是膝關節和肘部關節腫大且發生增生性、纖維性關節炎或者關節周圍炎(關節四周皮下水腫)。
2.4 結膜炎型 病豬的眼結膜明顯觀察到充血,水腫,引發角膜水腫后還會引發糜爛或者潰瘍。
2.5 腦脊髓炎型 病豬的胸、腹腔和心包腔病變,剖檢后可以顯著觀察到腔內出現漿性滲出液,腔膜與周圍臟器黏連,淋巴結以及脾臟病變腫大, 部分病豬剖檢后發現腦膜炎以及彌散性腦脊髓炎。
3.1 涂片鏡檢 從病死豬的肝臟、 肺臟等病變臟器部位取病料制作涂片,經過染色、鏡檢,患病豬可在單核細胞漿中發現不同大小的藍色、紅色小體。
3.2 細菌分離 病料在無菌環境下涂布在肉湯培養基、 營養瓊脂培養基、鮮血培養基中,37℃培養1~2d,無細菌生長。
3.3 血清學檢查 通常采用間接血凝試驗,病豬采血,分離制備血清,用衣原體間接血凝診斷試劑進行試驗以確診。
4.1 藥物治療 病豬在確診后可以采取頸部皮下注射或者肌注20mg/kg 的氟苯尼考,間隔2 天用藥一次,2 次為一個療程,同時在飼料中連續5d 拌喂0.02%強力霉素,加強療效。如果仔豬嚴重腹瀉,并出現脫水現象,則需要口服補液鹽。
4.2 免疫接種 對預產期超過10d 的妊娠母豬, 后備母豬以及種公豬,可以直接按免疫程序接種衣原體油乳劑滅活苗[3];仔豬在半月至1 月齡期間進行免疫接種; 而對于正常分娩和生產死胎的患病母豬,在生產后的一個月需要再次接種疫苗。
4.3 加強飼養管理 盡可能堅持“全進全出”的養殖政策,減少養殖期間的外來豬的引入, 如必要時, 則要嚴格執行檢驗程序,并在入場后隔離飼喂一定時間,如果沒有異常才可以混群飼養。 嚴格執行消毒管理措施,加強對養殖場的消毒管理工作,同時飼養管理員也要加強個人防護,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