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銀,周成成,陳巧,谷云霞
(貴州省納雍縣農業農村局生豬屠宰行業管理辦公室 553300)
隨著養豬業的發展, 傳染病的種類和感染率逐年升高,對納雍縣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威脅很大, 做好傳染病的防控成為養豬業成功的關鍵。 針對規模化養豬場傳染病種類多、繼發感染和并發感染普遍發生、繁殖障礙性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嚴重、免疫抑制性疫病發病率高等情況,要建立以防為主、防檢結合的傳染病防控機制,確保養豬業的健康發展。
近些年,養豬業發展很快,但是飼養管理技術還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如糞污的處理技術不高,防疫水平有限,導致豬場的飼養環境差,污染嚴重,傳染病的發生率提升,因而要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體系,重視環境因素對豬群健康的保護作用。 養豬生產中通過嚴格的消毒、防疫、隔離等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進入豬群,降低或者抑制病菌對豬群的危害。 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在于對人和環境的控制,降低土地、水源、空氣和環境等的污染,通過科學的管理,建立防控病原微生物侵襲的多層屏障,如在豬場大門口做好消毒措施,對進入的人員和車輛做好消毒;對于生產使用的車輛、工具等要定期進行徹底地消毒;豬舍內要做好糞便的清理,嚴禁在豬舍內堆積、發酵分解,產生有害氣體,同時糞便也容易滋生蚊蠅、病菌等,傳播疾病,通過加強生物安全措施,防控傳染病的發生,提高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提高養豬場的經濟效益[1]。
獸用生物制品的質量和豬群免疫水平、傳染病的防治效果有密切的關系。 對于獸用生物制品廠要進行規范化管理,提高研發新產品的水平。 要加強對疫苗市場的監督,提高疫苗的質量,嚴禁偽劣獸用生物制品在市場銷售。 養豬場防控傳染病的關鍵是做好預防免疫接種,用疫苗接種以后,豬體內產生特異性的免疫力,使其在一定的時間內不感染某種傳染病。 在養殖生產中,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免疫接種,根據當地疫病的流行規律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然后按照免疫程序進行規范免疫接種。 豬口蹄疫、豬瘟、豬偽狂犬病、豬藍耳病、細小病毒病、乙型腦炎、豬鏈球菌病及豬肺疫等傳染病要常年保持免疫接種, 定期進行抗體檢測,并根據檢測水平進行補種。 其他的疾病是否進行接種,可以根據本場的具體情況、 環境條件以及當地的發病情況有選擇的進行。 農村的專業養殖戶,主要飼養保育豬與肥育生長豬,除了上面的疫病以外,還要注意接種豬丹毒、豬水腫病等,防止傳染病的流行帶來嚴重的損失[2]。
養豬場疾病的種類很多,而且單純一種疾病感染很少,大多數為病毒性疫病、細菌性疾病繼發感染或者并發感染,為了確保養豬業的健康發展,獸醫要轉變觀念,要將治療性用藥轉變為預防性用藥,走出濫用抗生素的誤區。 根據納雍縣多年疫病流行規律,制定科學的、合理地預防用藥方案。 在母豬產仔前后、哺乳仔豬、仔豬培育階段,要特別注意外源性和內源性細菌繼發感染。另外,對于有些傳染病、寄生蟲病還沒有疫苗進行預防,主要通過在飼料、飲水中添加適合的藥物進行預防,降低發病率,如對于蛔蟲、弓形蟲等寄生蟲病,要在春秋季節做好驅蟲工作,降低寄生蟲的感染[3]。
在養豬生產中,要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各種因素對豬群的刺激。 首先,要給豬群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保持豬舍干燥、清潔、衛生,有良好的通風換氣措施,保持豬舍內空氣清新,氨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濃度控制在標準以內。 其次,要按照不同的生長階段提供給豬群全價配合飼料,營養要均衡,尤其是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要滿足生長的需求,提高豬群的抗病力,嚴禁飼喂發霉變質、冰凍飼料。 第三,大力推廣全進全出飼養模式,尤其要做到產房和保育兩個飼養階段的全進全出, 盡量減少母豬與仔代間相互感染的機會。盡量減少轉群的次數,減少應激。 第四,做好滅鼠、滅蠅蚊措施,降低疾病的傳播機會。
在養豬生產中,某些疾病反復發生,對養豬場威脅很大,如豬瘟、豬藍耳病、仔豬白痢等,尤其是種豬場,要做好這些疾病的控制或凈化,防止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要定期對這些疾病進行抗體檢測,淘汰陽性豬,凈化豬群。
早診斷、早治療是預防和控制疫病的首要的任務。養豬場出現異常情況后,要根據癥狀、剖檢變化盡早做出初步診斷,有條件的要進行實驗室檢查。 如果是傳染病,要及時上報疫情,及早做出防疫、撲疫方案,防止傳染病的流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