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陳春平
(湖北省潛江市竹根淮鎮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 433101)
疫苗生產過程非常嚴格,通常出廠時都是按照標準檢驗合格的,質量一般都過關,臨床之所以出現質量問題,多是由于后期運輸或儲存時沒有按照要求存放,導致免疫時效價下降[1]。 臨床最常見的有病原株的含量不足、凍干或密封不佳、油乳劑出現破乳、氫氧化鋁膠佐劑顆粒過粗。 疫苗在運輸或保管過程中,因溫度過高或反復凍融造成疫苗減效或失效, 油佐劑疫苗被凍結或已超過有效期等。 疫苗質量不合格導致的免疫失敗是臨床最主要原因之一。
每種疫苗都有其最佳的接種方式,對于家禽來講,最常見的有滴鼻、點眼、刺種、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滴鼻和點眼是通過疫苗株刺激鼻黏膜上皮免疫細胞和眼部的免疫腺體哈德氏腺來起到刺激免疫的作用的。 刺種常用于雞痘疫苗的免疫,通過痘病毒疫苗株對皮膚的刺激來產生持久抗體, 從而抵抗野毒感染。 口服疫苗主要是通過刺激腸道黏膜免疫來防控疾病的,對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的疾病有一定防控作用。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臨床使用最多,如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 馬立克病等的免疫都是通過皮下或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種的。 每種疫苗的最佳接種方式都是根據病毒的免疫學特征和疾病發病類型,經實驗室評估之后而確定的,包括選用的輔料佐劑也是依據接種方法選擇的, 如果隨意更改接種方法則勢必會影響免疫效果。
免疫程序如果未做科學規劃,則免疫效果將會受很大影響[2]。 影響免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疾病的年齡敏感性、疾病流行的季節、 當地主要面臨的血清型種類、 家禽品種或品系之間的差異、母源抗體的影響、疫苗聯合使用的影響等。 比如法氏囊病在3~4 周齡左右時發病非常嚴重,一旦性成熟后法氏囊基本退化完畢,故該病的免疫應安排在雛雞階段,青年期和性成熟后免疫基本無作用。 流感疫苗免疫時,應選擇和當季以及本地流行株相同的疫苗株,如果血清型差異較大,則產生的抗體對野毒基本無中和作用。 有些疾病在不同家禽的品種或品系間傳播時,感染后病雞表現的敏感度不一樣,臨床也應該做好對應選擇。 母源抗體含量在10 日齡之內都比較高,此時注射疫苗免疫,抗體很容易對疫苗中的抗原進行中和,從而造成免疫失敗。
如果弱毒株疫苗免疫前后24h 之內使用了抗該疫苗株的藥物,則免疫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如球蟲疫苗免疫后,為了增強防控效果又使用了藥物防控,將磺胺氯吡嗪鈉、磺胺喹噁啉鈉、妥曲珠利、地克珠利或常山酮等抗球蟲藥口服,表面上看是疫苗防控加藥物防控,效果能得到增強,殊不知這樣藥物會直接將疫苗的蟲株殺滅,導致疫苗失效。 有些藥物對免疫力有抑制作用,如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解熱鎮痛消炎類藥物等,臨床最常見的是地塞米松磷酸鈉、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鈉等,這些藥物對白細胞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而白細胞在疫苗毒株的識別和呈遞過程中至關重要,濫用藥物必然對免疫效果產生影響。
疫苗進入機體后,要想獲得免疫反應,機體必須對疫苗株表面的抗原決定簇進行信號的識別和呈遞, 再通過淋巴細胞的處理,最終形成效應B 細胞和效應T 細胞,進而發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如果機體營養不良,則這種信號處理和呈遞作用就會減弱,加上抗體本質是免疫球蛋白,其結構是由多種氨基酸共同組成。 如果體內蛋白攝入不足,氨基酸供應中斷,則抗體的合成必然會受到影響,最終造成免疫失敗。 另外,維生素A、D、B、E 以及多種礦物微量元素等在機體代謝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缺乏時會影響免疫應答。 試驗表明,雛雞斷水、斷料超過48h,其免疫器官法氏囊、胸腺、脾臟等的發育將會受到影響,脾組織內淋巴細胞數量降低,網狀內皮系統細菌清除率明顯下降。
有些疫苗在使用時,如果稀釋液選擇不當,很容易導致疫苗免疫失效。 如馬立克疫苗沒有使用指定的稀釋液,飲水免疫時僅使用自來水,沒有加脫脂乳,有些甚至用井水來稀釋疫苗,水中的鈣、鎂等離子會對效價產生影響。 有時由于操作人員的疏忽,疫苗稀釋時沒有計算好所需的兌水量,導致用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引發免疫的失敗。 在風沙較多的季節,對于開放式的養殖場,疫苗稀釋過程中很容易被空氣中懸浮的風沙、塵土等污染,導致免疫后局部組織出現異物, 對免疫后抗體生成也能產生延遲或減效作用。 有些養殖場管理不到位,從疫苗稀釋完畢到免疫接種間隔時間太長,使得免疫出現不整齊的現象,如有些雞場存欄量大,待疫苗一次性稀釋完畢后,前幾百只雞免疫時效價能滿足要求,但由于疫苗稀釋后是需要及時接種的,否則在常溫下的液體環境中容易減效,這就導致越往后免疫效果越差,最終導致免疫失敗。
家禽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經、 體液以及內分泌系統的調節,當雞群受到某些應激因素的影響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對T 淋巴細胞產生一定損傷,對巨噬細胞也會產生一定的抑制,這些因素都會引發免疫反應的下降。 常見的應激因素有環境的溫度過低或過高,濕度過大或過小,長期通風不良,雞舍環境有害氣體超標,免疫時抓雞的過程非常暴力,雞群剛經歷過長途運輸,飼料或飼養員出現變更,天氣突變等。
除了上述幾種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對免疫能造成影響。雞天生存在免疫缺陷病時, 疫苗毒株進入機體后無法獲得白細胞的有效捕捉, 導致免疫信號無法繼續傳遞。 飼料霉菌毒素超標時, 這些毒素能導致機體出現免疫抑制, 使得抗體產生時間延長,滴度下降。 有些雞場為了節約時間,將多種疫苗同時免疫,造成疫苗之間形成相互干擾,免疫后無法產生抗體。 還有些是由于接種操作失誤導致的,如滴鼻點眼時,疫苗沒有完全進入鼻腔或眼睛內;注射免疫時,針頭過粗,使得免疫劑量無法精確把控,針頭拔出后疫苗液體又倒流出來;刺種時針頭沒有刺入皮內,而是進入肌肉層;連續注射器使用時中間沒有刻度校正,定量控制失靈后導致雞群個體間免疫劑量差異過大;有些新手操作不規范,胸肌注射時,針頭偏里,將疫苗液注入腹腔中,甚至扎破肝臟導致雞的死亡等情況都會出現。
免疫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如不慎發生免疫失敗,一定要仔細查對免疫記錄以及回憶免疫過程,及時糾正錯誤,通過補免的方法挽救一般不會對雞群造成嚴重影響。 建議大家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定期監測抗體,特別是在免疫后的2~3 周,一定要對免疫效果進行及時評估,如果出現免疫失敗則要適時補免。 目前在我國的動物疫病防控措施中,疫苗接種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病毒類疾病,一旦發生很少有特效藥物可供治療,養殖場一定要將疾病的預防放在重點工作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