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娟
(甘肅省寧縣早勝畜牧獸醫工作站 745205)
我國的畜牧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但是,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 因此,必須采取合理的措施對畜牧業發展的現狀進行改進, 提升畜牧業的發展水平的同時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畜牧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對大氣造成污染,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畜牧業的養殖對象主要以羊、牛等大型生物為主,動物體內消耗的食物會形成氨氣、 二氧化碳等氣體危害大氣環境。 此外, 微生物會分解動物體內的食物, 產生臭氣造成大氣環境污染。 動物糞便對大氣造成污染。 動物飼料對大氣造成影響。 畜牧業廢物處理不當產生微生物、寄生蟲造成大氣污染。
畜牧業的發展也會造成對水源的污染,這種污染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在于大量的養殖垃圾流入河流,并且形成一定的有害物質,使得水中的氧氣含量不斷地降低,影響水生動植物的正常生長,另一方面,動物糞便也會通過雨水等滲入到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此外,由于水被畜牧業的廢物污染,使得有害物質容易以水為傳播媒介進入到人體, 對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1]。
畜牧業對于土壤造成的污染是最為嚴重的,在進行牲畜養殖的過程中,沒有對養殖廢物進行及時地處理,使得廢物對于土壤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畜牧業已經在養殖生產中應用了現代化技術, 但是在進行廢物處理工作的過程中依舊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處理模式, 對土壤造成比較大的損害,在對廢物進行處理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會由于處理不當導致土壤成份被破壞,降低土壤中的有機物質,使得土壤中的寄生蟲、有害微生物等增加,影響當地的農業生產。 同時這種污染物質會影響土壤的溫度, 為有害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影響當地的農業生產。
生態養殖方式是治理畜牧業環境污染的有效策略,可以降低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畜牧業朝著集約化的發展趨勢進行發展, 這為實現生態化養殖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條件。 因此,為了減輕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降低畜牧業生產對于環境的影響,可以構建一個系統的、穩定的生態養殖鏈。 比如在淡水養殖業可以將動物的廢棄物、糞便等進行回收利用,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鏈,節約資源的同時實現變廢為寶,降低畜牧業為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此外,可以建立沼氣池, 通過發酵畜牧業的廢棄物為農業發展提供可以利用的資源,為人民生產提供有利的條件,保障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提升農業發展水平的同時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2]。
為了降低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實現生態養殖方式,需要對畜牧生產的場地進行合理的選擇,在進行選址的過程中,盡量遠離城市以及人口密集的地區。 在進行選址的過程中,需要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合理的分析,最佳地點應該在距離農田、林地等比較近的地方,避免在工廠、城市周邊等設立畜牧業生產場地,從而構建生態養殖區域,實現變廢為寶,提升畜牧業的發展水平的同時保護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
為了降低畜牧業對農村環境造成的影響, 需要提升養殖者的衛生意識,加強對畜牧生產的衛生管理,促進養殖人員使用生態化的養殖方式進行畜牧業生產。 如果在進行畜牧業生產的過程中不重視衛生管理工作, 會使得畜牧業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造成嚴重的生態污染。 首先,需要注重飼料選擇工作,并且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飼料的搭配工作。 減少飼料自身的發酵性,減輕畜牧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其次,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養殖舍進行定期的打掃和通風,及時處理廢棄物,讓畜類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中生存。 此外,為了降低寄生蟲的存活率,提升畜牧業的發展水平,可以在室內放置除臭劑,降低畜牧業生產的過程中為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為了降低畜牧業對農村環境造成的影響, 政府需要加強環境治理工作的力度,在環境治理工作中投入大量的資金,保證生態養殖方式的順利開展,提升畜牧業的發展水平。 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對畜牧業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降低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但是也造成了不少環境問題。 畜牧業會對大氣、水、土壤等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需要重視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治理,保證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