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孜博
(平頂山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 467000)
我國是世界畜牧起源中心之一,畜牧業發展歷史悠久。 由于自然條件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南北農牧的分區,并至今沒有改變。 早在2006 年,溫家寶總理在重慶考察奶牛養殖業時便寫下:我有一個夢,讓每一個中國人,首先是孩子,每天喝上一斤奶。 隨著中國居民家庭收入的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釋放出的對畜牧業產品的需求,為畜牧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總的來說,我國畜牧業在近30 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畜牧業的發展也帶來了我國農業結構的顯著變化, 種植業產值比重從1980 年大3/4 下降到1/2, 而畜牧業產值的比重從1980 年的不足20%上升到33%左右。
隨著國民收入提高和城市化加速所帶來的對畜牧業產品需求的增加,畜牧業不斷發展,使得農村富余勞動力得到有效轉移,農民收入得到了提高,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也在穩步上升。
畜產品的市場供應,實現了供應總量從短缺到基本平衡的轉變,畜產品的產量和人均占有量也在不斷提高;同時,畜產品質量監測力度逐年加強,畜產品質量邁向新臺階,畜產品結構得到優化,我國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畜產品生產大國。
與之前的飼養模式相比,我國畜產品的規模化飼養比重不斷提高;畜產品逐漸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畜產品市場化程度也不斷加強。 通過與強大的加工龍頭企業合作,與發達的中介組織聯合,形成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
通過近幾年不斷發展, 我國畜產品逐漸形成了生豬產業帶、肉牛肉羊產業帶、奶牛產業帶、家禽產業帶。 按照產業帶模式發展,使得畜牧業格局更加清晰化、明確化,經濟效益也更加規范化。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利用國外資源,推動我國畜牧業的發展。 通過畜產品的出口, 不僅輸出了勞動力,也輸出了產品,對于提高國民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我國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比重穩步上升, 但是與歐美主要畜牧業發達的國家畜牧業產值比重超過50%相比較,我國畜牧業在農業生產結構中仍處于從屬地位。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 在目前耕地承包體制下, 戶均耕地規模狹小,畜牧業技術體系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相對不健全。 具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
目前,我國仍處于人畜同糧的飼料養殖模式,畜牧業結構仍然是一種耗糧型結構。 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模式中飼料養殖占重要成分,而飼料用糧已經超過糧食產量的1/3,在不久的將來飼料用糧也將成為糧食需求的主體。 因此,想提高畜牧業的主導型地位, 就迫切需要改變現有的人畜同糧的耗糧型畜牧業發展模式,形成一種新型的“不與地爭糧、不與糧爭飼”的發展模式。
現階段我國畜牧業逐漸由傳統型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但監管方面沒有形成系統有效的監管機制,存在養殖區規劃和強化環境污染監管不到位的情況。 養殖戶的環保意識不強,大部分養殖戶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對環境的保護,存在畜禽糞便隨意傾倒、違規使用獸藥和飼料等問題。 畜禽的糞便處理設施也相對不完備, 現有養殖場大部分是將糞污用作肥料或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利用后處理, 原有的糞污處理模式和設施也無法滿足現在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排污的需求。 故而,為適應我國畜牧業新型發展模式, 糞便處理也需要走中國特色畜牧業發展道路。
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我國飼料工業也發展迅速,飼料品種產量快速增加, 產品質量穩步提升, 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逐步加強。 但我國的能量飼料、蛋白質飼料嚴重短缺,主要蛋白質飼料仍然依賴進口;同時,飼料行業競爭加劇,行業門檻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部分小企業、小品牌為模仿大企業的產品濫用添加劑, 導致畜產品質量安全存在一定風險;再者,由于飼料的使用有效期較短,大部分飼料的有效期一般是3 個月或6 個月等, 一些養殖戶在購買飼料后不注重產品的使用日期,一次性購買大量飼料,導致在喂養畜禽時經常使用過期的飼料,造成畜產品存在不安全的風險。
我國畜牧業正處于一個階段性的轉折時期, 運行機制逐漸由計劃調控轉變為市場調節; 工作重點逐漸由研究生產轉變為研究包括市場、生產、加工在內的整個產業鏈;資源配置由原來的一省一地轉變為著眼于全國甚至面向全世界; 我們一定要根據現有階段存在的問題去尋找對策、解決問題,促使我國畜牧業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