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武
(四川省普格縣農業農村局 615300)
羊的養殖正在從放牧散養逐漸向著集約化、規模化的育肥場轉型,隨著集約化的進一步加深,各種疾病的發病率也都有所提升,這會嚴重影響肉羊養殖的經濟效益。 寄生蟲病作為肉羊養殖環節中經常發生的疾病之一,其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對肉羊的身體健康和生產性能都有非常嚴重的影響。
按照寄生蟲的種類可以將肉羊常見的寄生蟲病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蠕蟲寄生蟲、節肢動物寄生蟲和原蟲寄生蟲。 蠕蟲寄生蟲中最為常見的是線蟲、吸蟲和絳蟲,節肢動物寄生蟲中最為常見的是螨蟲、虱子等,而原蟲寄生蟲中常見的是球蟲和隱孢子蟲等[1]。
消化道線蟲病的主要病原有捻轉血矛線蟲、 背帶線蟲、馬歇爾線蟲、古柏線蟲、斯氏副柔線蟲等,這些線蟲主要寄生于羊的皺胃當中,古柏線蟲除可以寄生在皺胃中,還可以侵害小腸。該病每年的春季發病率最高,線蟲無中間宿主,其主要傳染源是患病羊,線蟲蟲卵被患病羊排出體外后,經過糞-口途徑,被健康羊誤食進入體內,從而引發疾病。 主要的臨床癥狀為消化系統紊亂,胃腸炎,眼結膜蒼白,貧血嚴重時會有下頜間隙水腫,下痢。隨著病程發展,患病羊逐漸消瘦,影響生長發育。 較為嚴重的病例會出現呼吸脈搏頻散,心音微弱,體溫升高,最終衰竭死亡。
羊肝片吸蟲主要寄生在肝臟和膽管內,患病的羊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肝炎、膽管炎,有全身中毒現象和營養障礙的病癥。 肝片吸蟲的成蟲寄生在膽管內排出蟲卵后隨著膽汁進入消化道,患病羊通過糞便將蟲卵排出體外, 蟲卵在體外環境中經過10~25d 的孵化,可以變為毛蚴,而后侵入椎實螺的體內發展成尾蚴,尾蚴從螺體內鉆出附著在水面上或植物表面, 健康羊采食有尾蚴的草或飲用被污染的飲水而患病。
患病羊表現為體溫升高,肝臟區域叩診半濁音區變大[2],有明顯的壓痛,可視黏膜蒼白,伴有貧血,急性病癥的患病羊通常在幾日內死亡,慢性病例的患病羊則表現為消瘦,有異食癖,胸前、眼瞼、下頜、腹下水腫,時而便秘時而腹瀉。
除羊肝片吸蟲外,雙腔吸蟲、闊盤吸蟲、前后盤吸蟲以及東畢吸蟲也均能夠寄生于羊的體內,對肝臟、膽管、胰腺管、瘤胃、腸系膜靜脈等器官和組織造成損傷。
在本地區較為常見的是腦多頭蚴引起的腦包蟲病, 該寄生蟲常寄生于羊的腦組織和脊髓內,引發腦炎和腦膜炎,患病羊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有時興奮有時沉郁,有向前沖或向后退的神經癥狀,多數病癥為急性,少數耐過羊會隨著多頭蚴包囊的增大而出現腦組織神經壓迫的現象,表現為轉圈運動、頭后仰或倒地不起。 此外,莫尼茲絳蟲病也時有發生,羔羊對該病的易感性要遠遠高于成年羊,患病后主要表現為患病羊的消瘦,可視黏膜黃染或蒼白,皮下膠樣浸潤,胃腸道擴張,伴有炎癥反應,也有時因蟲體成團而出現腸阻塞、腸套疊等疾病。
這主要是由于疥螨或癢螨寄生于患病羊體表而引發的皮炎、脫毛等病癥。 這種寄生蟲雖然不會引起羊的急速死亡,且發病部位在體表,較容易發現[3],但如果不能及時地進行治療,患病羊會因劇癢而摩擦石頭、墻頭、圍欄等,容易造成皮膚破損,繼發其他疾病。
毛虱是該病的主要病原,毛虱寄生于羊體表后,會使局部的皮膚出現水腫、增厚,且毛虱可以作為傳播媒介攜帶炭疽芽孢桿菌、立克次氏體等諸多病原,導致羊的發病。 幼虱還能夠侵入羊體內,引發貧血。
球蟲主要侵害山羊,患病羊表現為消瘦、下痢、發育不良、貧血等,發病后3~5d,糞便變為糊狀或水樣,有腥臭味,糞便內有未消化的飼料、黏膜組織、粘液以及血液。 該病的死亡率較高,2 月齡左右的患病羊病死率可達60%以上。 成年山羊患病后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但會嚴重影響生產性能。
該病的潛伏期為2~7d,患病羊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糞便中有大量的卵囊,糞便呈水樣或軟便,腹瀉通常可以持續3~5d,也有的病例會持續一周以上,腹瀉的時間通常與患病羊的年齡、免疫狀態等有密切聯系。 剖檢患病羊可以看到回腸和空腸遠端有物理性損傷, 較為嚴重的病理損傷會蔓延整個腸道,腸絨毛膜萎縮、發育障礙有的甚至出現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