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419000)
在社會經濟的推動之下,我國的生豬養殖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生豬存欄量持續增加。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食用豬肉的習俗, 且豬肉本身就是人民群眾的主要肉食來源。 作為世界第一的豬肉消費大國,我國的食肉消費總量占據世界豬肉消費總量的50%。 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保證生豬養殖的安全性將對我國經濟、居民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生豬養殖密度以及豬群流動頻率增加, 我國的生豬養殖業普遍存在著發病率高的特征, 且部分生豬養殖戶對豬病防治工作的認識不到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實際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定的誤區,最終導致豬病防治效果沒有達到預期。 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對豬病防治的誤區和應對策略分析,對于推動我國生豬養殖業的持續發展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豬病是所有生豬養殖戶不愿意面對的一大難題。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的生豬養殖從業人員普遍年齡較高,學歷水平較低,且高學歷、高素質人群主要集中在大規模生豬養殖場中,而在占比較高的中小規模養殖場中卻寥寥無幾。 由于受到主觀認識水平的影響,多數從業人員簡化了豬病的威脅程度,其具體表現為用藥方式不合理、藥物選擇不正確、用藥時機不恰當等。 豬病需要經歷潛伏期、增長期和暴發期三個階段,而在豬病大規模暴發之前,均是豬病防治的關鍵階段。 從某種角度來看,豬病的產生與養殖戶的防疫能力、 養殖水平之間存在著直接聯系,若養殖戶無法為生豬提供安全的生存環境,無法采取正確的防治措施,則勢必會提高豬病大規模暴發的風險[1]。
防疫是生豬養殖的關鍵一環。 在實際當中,很多養殖戶對于防疫工作的認識不夠徹底,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防疫工作的認識不到位。 防疫主要是在豬病暴發之前通過提前注射疫苗的方式來避免生豬患上豬病, 但注射疫苗并非唯一的防疫手段。 很多養殖戶片面認為防疫等同于注射疫苗,沒有在豬病高發期提前采取其他防疫措施, 防疫工作缺乏系統性和綜合性,多數情況下是僅僅依靠疫苗的藥效來進行防疫,實際的防疫效果不佳。二是對于疫苗的認識不到位。疫苗本身的制作成本較低,其屬于廉價的化學藥物,生豬注射疫苗之后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副作用, 具體的副作用程度則與生豬的體質有著直接聯系性。 部分體質虛弱的生豬在注射疫苗之后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如發熱、厭食和嘔吐等,甚至會因為注射疫苗而出現恐懼等強烈反應,并導致自身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下降[2]。
很多生豬養殖戶會長期使用同一種類型的消毒劑, 這種行為本身就屬于“消毒誤區”。 目前的豬病類型較多,豬病防治工作的難度也隨之增加, 長期使用單一化的消毒劑將只會對一種或幾種豬病有效,但對于個別豬病的防治效果相對較差。 此外,消毒劑的殺菌效果一般是衡量消毒劑質量的關鍵指標, 部分養殖戶在使用消毒劑時忽略了對消毒劑的混合濃度控制, 導致所使用的消毒劑濃度較低,降低了實際的消毒效果[3]。
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養殖戶對于豬病過于敏感,當生豬出現不良反應之后會直接判定為患病, 并采取隔離和注射抗生素等措施,甚至會在生豬的日常飲水、飲食以及疫苗當中添加抗生素。 這種濫用抗生素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治療誤區,過度使用抗生素會降低抗生素的藥效, 導致在豬病暴發后抗生素的使用效果下降。 其次, 部分養殖戶在使用藥物治療豬病時習慣過量用藥,其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反而會導致耐藥性增加。 最后,部分養殖戶還存在藥物使用搭配問題,混合使用藥物時忽略了藥物搭配禁忌,導致藥物自身的毒素增加,甚至會導致生豬患上新的豬病。
生豬養殖戶在購買藥物時要通過正規途徑購買, 獸藥店需要經過GSP 認證,不得從販賣、無證經營的獸藥店處購買藥物。若養殖戶判定生豬出現了豬病, 需要及時向地方防疫站進行匯報, 并在防疫站工作人員檢查之后決定是否用藥, 不得擅自用藥。 為了保證藥物使用的實際效果,養殖戶需要嚴格依據國家公布的藥物搭配禁忌表進行藥物搭配, 且需要加強用藥劑量的控制,避免出現用藥過多或者過少的問題。 在搭配藥物的過程中,需要嚴謹閱讀藥物的使用說明, 并依據生豬的病癥表現來決定具體的藥物搭配方案,確保豬病治療的合理性,不得為了提高治療效果而擅自增加用藥劑量。 以常見的豬瘟為例,生豬患上豬瘟之后需要給予高熱金針,用藥方式為肌肉注射。 生豬發病后需要根據體質量決定具體的用藥劑量, 一般前期為每150kg 用藥20mL,后期則為每100kg 用藥20mL,若為預防使用則需要降低一倍以上的劑量[4]。
從某種角度來看, 有效的消毒措施可以顯著降低豬病的發病率,且能夠減少細菌對于生豬的傷害。 在消毒時,養殖戶首先需要集中消毒豬圈和豬槽,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使用檢驗儀器來分析實際的消毒效果。 若生豬的養殖密度較高,則需要以7d 為一周期開展局部消毒,15d 為一周期開展全面消毒。 其次,由于豬病的種類較多,且防治方式不一,故養殖戶需要根據生豬的種類、養殖條件和常見病癥來選擇消毒劑,盡量多種消毒劑輪流使用,避免長期使用單一類型的消毒劑。 需要注意的是,季節因素是影響豬病的主要因素, 生豬養殖戶應當重點把握換季階段的消毒工作,有針對性地選擇消毒劑。 最后,養殖戶在開展消毒工作之前需要對消毒劑進行試驗分析, 確保消毒劑的混合濃度達標,避免混合濃度過高或者過低。 消毒劑濃度過高時會對生豬造成直接的危害, 而濃度過低時則無法取得既定的消毒效果[5]。
防疫工作不僅僅包括為生豬注射疫苗, 同時也要注重日常防護措施。 生豬養殖戶需要保證生豬飲食、飲水的清潔性,給予食物和飲水之前需要檢測其病菌含量, 尤其是飲水需要格外注意,一旦發現飲水中的病菌含量超標,則需要做消毒處理。 其次,養殖戶需要保證豬舍的衛生問題,每日固定時間清潔豬舍,避免細菌滋生。 最后,養殖戶要加強對于生豬疫苗的質量檢驗,要優先選擇地方防疫站推薦的生豬疫苗, 不得通過私人渠道購買低價疫苗。
綜合來看,為保證豬病防治的實際效果,生豬養殖戶需要認清豬病防治的若干誤區,并把握正確的豬病防治措施,從而減少豬病的發生率,確保豬病防治效果可以達到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