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何家俊,費詩茵,周盟,劉軍,鄧登豪,陳煒煒,陳娟,王維釗,陳超伍
(1.大連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消化內科,遼寧大連116000;2.蘇北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江蘇揚州225001;3.蘇北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揚州225001)
膽石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普通成年人的膽石癥發病率約為10%~15%[1],與一般人群相比,血液透析患者的膽石癥發病率高達28%[2]。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尿毒癥患者的毒素清除能力下降,淤積的毒素不僅可以損傷消化道保護屏障,而且容易形成原發性膽道結石;另一方面,患者的膽固醇水平升高,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可進一步誘發膽石癥。除此之外,尿毒癥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膽汁淤積,從而增加膽石癥的發生率[3-4]。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方案,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和并發癥少等優勢[5]。但患者基礎疾病越多,術中及術后風險也越高。尿毒癥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貧血、凝血功能障礙、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等多系統病變[6],當治療合并尿毒癥的膽總管結石患者時,ERCP 手術風險明顯增加,而且一旦發生膽道梗阻、感染和出血,治療往往很棘手。本研究選取在本院行ERCP手術治療的膽總管結石合并尿毒癥患者17例,分析其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2月17 例于蘇北人民醫院行ERCP治療的膽總管結石合并尿毒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8例,女9例,年齡36~87歲,平均(64.18±14.48)歲。3 例患者因膽囊結石曾行膽囊切除術。臨床表現為上腹部不適者1例、發熱7例、黃疸1例、腹痛15例。所有患者術前均由實驗室檢查、CT 和磁共振胰膽管成像等確診為膽總管結石合并尿毒癥,并進行血液透析治療。17 例患者中, 8 例行單純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9 例行EST+內鏡下乳頭括約肌球囊擴張術(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
日本Olympus JF240、 TJF260 十二指腸鏡,GF260 胃鏡;南京微創醫療公司器械:乳頭切開刀、導絲、12~20 mm擴張氣囊、膽道引流支架、取石網籃、球囊、鼻膽管和鈦夾等。
1.3.1 術前準備17例患者術前均行無肝素血液透析治療,其中1例出現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輸血支持后行無肝素血液透析治療。患者術前禁食8 h,告知手術益處與風險,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手術治療內鏡操作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完成。術前采用丙泊酚靜脈麻醉,全程監測生命體征。患者取左側臥位,進鏡至十二指腸降段后取直鏡身,將十二指腸乳頭放置于視野中央,根據情況選用切開刀進行插管造影,插管成功后根據情況選擇單純切開乳頭括約肌或聯合氣囊擴張術,再用取石球囊或網籃取石,術后常規放置鼻膽管引流。對于一次未能取盡結石需多次取石者,行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或內鏡下膽道內支架置入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對于結石直徑大于1.5 cm 者,先行ERBD,待全身癥狀改善后再擇期取石。對于乳頭括約肌創面較大者,使用鈦夾封閉創面,以預防遲發性出血。術后禁食禁飲12 h,常規給予抑酸、補液和抗感染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癥狀,積極監測生命體征,并繼續常規行血液透析治療。
觀察患者插管成功率、行ERCP 取石治療的次數、手術操作方式、術中出血情況、操作時間、術后并發癥及處理情況。ERCP 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急性胰腺炎、出血、膽道感染和腸穿孔[7]。插管成功是指成功完成選擇性膽總管或胰管造影;ERCP 成功是指成功完成預期內鏡下完整或部分取石。
本組17 例患者的插管成功率為100.0%,共行19次ERCP,平均1.1次/例。其中,15例一次取石成功;1例由于結石較大、數量較多,無法一次取盡,先行ENBD后擇期再次行ERCP成功取石;1例取石失敗系結石較大,考慮患者基礎條件差,易并發出血,先實施ERBD 引流,擬待患者病情改善后擇期取石。1例首次ERCP 術成功取石后發生膽道感染,保守治療無效,再次經ERCP 行膽道支架引流后好轉。ERCP成功率為94.1%(16/17),內鏡操作時間平均為(29.05±13.41)min。
術中有2例患者發生乳頭肌切緣滲血,給予腎上腺素鹽水噴灑后有效止血,均未發生遲發性出血。5例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29.4%(5/17)。其中,發生胰腺炎2 例(均為輕型胰腺炎,經保守治療后好轉)、遲發性出血1 例(兩次內鏡下止血,輸注紅細胞2 u 后出血停止)、膽道感染2 例(其中1例再次經ERCP行膽道支架引流后好轉,1例經保守治療恢復)。
ERCP 可有效治療90%以上的膽總管結石[8],具有創傷小、療效好、恢復快、并發癥少和死亡率低等優勢,已成為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本研究中,插管成功率為100.0%,ERCP 成功率達94.1%,說明ERCP治療合并尿毒癥的膽總管結石患者也有較好的效果。
ERCP 術后并發癥常出現于術后72 h 內,包括急性胰腺炎、出血、膽道感染和腸穿孔等。一般人群的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6.9%,死亡率為0.3%[9]。最近的一項多中心回顧性分析[3]表明,膽總管結石合并尿毒癥患者行ERCP 的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21.3%,其中出血為13.1%、膽管炎為6.6%,本研究的ERCP 總體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該文獻報道,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的病例數較少有關。尿毒癥患者行ERCP術后出血主要與患者自身存在血小板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有關。且血液透析需要使用抗凝劑,也可能對手術存在不利影響。有研究[10]發現,EST 與術后出血明顯相關,而采用EPBD 替代EST可明顯降低術后出血發生率,且兩者膽總管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術前均臨時行無肝素透析治療,以避免使用抗凝劑造成術后出血,術中乳頭肌切緣滲血及遲發性出血均發生于行單純EST 的患者,而采用EST+EPBD的患者均未發生出血。筆者的經驗是:膽總管結石合并尿毒癥患者行ERCP時,術前最后一次透析應常規使用無肝素透析,術中應盡量選擇中小乳頭切開或行小切開聯合EPBD,也可根據情況采用單純EPBD,操作時需注意動作輕柔;對于結石較大的患者,應盡量避免直接選擇具有高出血風險的EST操作,最好先行塑料支架引流,待引流充分、膽道梗阻改善、感染控制后,再擇期行ERCP。急性胰腺炎是ERCP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一般人群的發生率為5%~10%[11],本研究中急性胰腺炎發生率為11.8%(2/17),與該文獻報道相似。
術后膽道感染是ERCP 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但不常見[12]。本研究中有2 例發生膽道感染,其中1例經抗感染治療后好轉,另1 例行ERCP 術時發現合并膽管中下段惡性狹窄,考慮可能需擇期行外科手術治療,術中予以放置鼻膽管引流,后期患者拒絕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并自行拔除鼻膽管,導致膽汁引流不暢,再次行ERCP術,術中于膽道內留置覆膜金屬支架1枚,充分引流膽汁后患者逐漸好轉,說明膽道引流通暢對于預防膽道感染至關重要。臨床上雖常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但感染率仍較高。筆者的體會是:由于尿毒癥可引起機體多系統功能紊亂,一旦合并膽道梗阻,極易出現嚴重感染,影響患者的預后。因此,對于膽總管結石合并尿毒癥的患者,早期保證膽道引流通暢很有必要。若首次取石困難,應早期行ENBD 或ERBD,并控制感染,待患者全身情況好轉后選擇合適時機再次取石。即使取石成功,鑒于尿毒癥患者易發生感染等原因,應適當延長鼻膽管放置的時間,保證膽道充分引流。對抗感染治療無效的患者應及時行影像學檢查以明確梗阻情況,避免延誤再次行ERCP解除膽道梗阻的時機。此外,術前科學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亦需引起重視。筆者建議:對于膽總管結石合并尿毒癥的患者,應常規選用對腎臟毒副作用小、覆蓋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菌的抗生素。
綜上所述,尿毒癥容易并發膽總管結石,ERCP可以有效解除膽總管結石合并尿毒癥患者繼發的膽道梗阻,但具有一定的風險和操作難度,應注意預防術后出血和膽管炎等。乳頭括約肌的切開大小可能與術中和術后出血有關,術前應常規使用無肝素透析、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確保膽道引流通暢,從而進一步提高尿毒癥患者行ERCP手術的安全性。但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且納入的病例數較少,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來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