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2021年1月1日,英國正式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和共同關稅區,徹底、完全脫離歐盟,意味著英歐關系的重大變化。
英歐成為競爭對手或難以避免,二者的強烈競爭性既“與生俱來”,也將隨著時間的流逝日益突出。英國選擇脫離歐盟的重要邏輯基礎是,歐盟的發展出現了嚴重問題,歐盟這一超國家組織沒有未來。如果英國在脫離歐盟后發展良好,表現優于歐盟及法國、德國等多數歐洲國家,那將證明脫歐對英國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并對歐盟內其他懷有“異心”的成員國產生示范效應。特別是如果歐盟不能解決自己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如歐元區治理改革、移民/難民問題,導致歐盟爆發新的危機,那么與英國脫歐“示范效應”相結合很可能催生新的脫歐危機,甚至法、德、意大利等核心國家都可能出現問題,比如極右翼政治勢力上臺執政等,最終導致歐盟的松散化甚至分崩離析。
可以看出,一個衰敗的英國不一定符合歐盟的利益,但一個脫歐后取得成功的英國則一定不符合歐盟的利益。這注定了英歐很難實現“雙贏”。歐盟方面或將竭盡所能抑制英國從歐洲單一市場獲利的機會,并將在政治和輿論上放大英國遭遇的困難,歐盟甚至可能利用英國國內問題去削弱、打擊英國。英國方面,其保守黨政府和輿論可能會將本國任何一項成績都歸功于脫離歐盟,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嘲笑歐盟的機會。比如,最近英國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速度遠遠快于歐盟國家,就被英國政客解讀為脫歐后獨立自主的好處。歐盟也因為疫苗供應不足而指責英國藥企不履行合同義務,一度威脅禁止在歐盟內生產的疫苗出口。
2020年底歐盟和英國達成的未來關系協議是一項有利于歐方的協議。在協議談判過程中,英國希望能最大程度擺脫歐盟的束縛,歐盟則力圖盡最大可能確保英國留在歐盟的軌道上,壓縮英國在規范及標準制定等方面的獨立性。歐盟絕不希望看到英國這樣一個大型經濟體在“家門口”以低稅率、較寬松的社會和環境標準等對歐搞“不公平競爭”。這一系列因素導致當下的英歐未來關系協議主要局限于貨物貿易領域,歐盟在這方面是順差方,而在英國有比較優勢的服務貿易方面,協議基本沒有涉及。推動締結這樣一個不均衡的協議,歐盟方面無疑是要讓英國“付出代價”。英方則選擇犧牲一段時間內的經濟利益,以求盡快拿回規范、標準方面的自主制定權。
英歐未來關系協議并未充分規范雙方關系。未來很長時間內,英歐仍需要通過談判來解決一系列問題,比如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的準入問題、數據的流通問題、司法合作問題、還有五年后的捕魚權問題等。在很多議題上,英歐利益差異或將被持續放大。當下,已經有一些聲音指責歐方“乘人之危”,如英國北愛爾蘭事實上留在了歐洲關稅區內。未來,歐盟或將繼續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敲打英國,這可能會進一步激發英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使脫歐引發的英歐間厭惡情緒不斷強化。盡管英國與歐盟聲稱享有共同的價值觀,但地緣政治并不只是由價值觀驅動,戰略利益與情感的作用也非常重大。
若英歐雙方都延續當前針對對方的心態,英歐博弈必將對各自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嚴重沖擊。歐盟不大可能繼續給予英國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進入歐洲單一市場的優惠待遇,相反,巴黎、法蘭克福、盧森堡等歐洲大陸城市都在極力吸引倫敦的金融業務。歐盟早就不滿地處非歐元貨幣區的倫敦處理絕大部分歐元交易,現在英國離開歐盟了,歐盟打壓倫敦自然更不會手軟。英國也不會浪費到手的監管自由,很可能將在環境標準、企業稅率、國家補貼等方面不斷挑戰歐盟底線。英國還可能加強與北歐國家的經貿聯系,也可能密切與歐盟眼中“問題國家”的關系,比如波蘭、匈牙利等。歐盟則不會再對蘇格蘭“脫英”持反對態度,并幫助愛爾蘭密切與英國北愛爾蘭的聯系。總之,“英國問題”或長期困擾歐洲。

2020年12月30日,英國正式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和共同關稅區,徹底、完全脫離歐盟。圖為當天,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與英國脫歐談判首席代表弗羅斯特出席英歐未來關系協議簽署儀式后,離開儀式場所。
英歐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內在競爭性,必然體現在外交政策領域。2020年,在英歐雙方就未來關系進行的談判中,英國不愿就外交議題與歐方談判,顯示英不愿意在外交上與歐方綁定。可以預見,盡管英歐雙方仍有價值觀方面的共性,但外交安全政策取向上的差異也會不斷增多,其遠期地緣政治影響會逐漸顯現。
英國的外交重心很可能會進一步轉向歐洲以外。除了加強與北美、澳洲等地英語國家的關系外,英國還正加強在“印太”地區的外交布局。英國已經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借著即將于2021年6月主辦七國集團(G7)峰會的機會,英國邀請韓國、印度和澳大利亞三個國家參會,既是為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也是要顯示英國對這一地區的重視。
歐盟在失去英國后,法國和德國對歐盟外交事務的影響力上升。歐洲很可能加大在非洲和中東事務上投入,對“印太”地區的關注或將聚焦經貿領域。在與俄羅斯關系方面,英國過去在歐盟內部一直扮演強硬角色,未來沒有英國的歐盟與俄羅斯的關系可能會趨于緩和。英歐在對俄問題上將會出現明顯的溫差。在如何對待土耳其的問題上,英歐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眾所周知,土耳其與法國、希臘、塞浦路斯等歐盟成員國一度劍拔弩張,歐盟還多次對土實施制裁,但英國卻借機與土加強關系,與土耳其于2020年12月29日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英土合作很明顯增加了土耳其對抗歐盟壓力的底氣,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歐盟對土制裁的效力。未來英歐雙方在一系列外交議題上的差異還會持續顯現,雙方由于價值觀因素在外交上肯定會有合作的一面,但也一定會在一些議題上相互拆臺。
英歐對美政策差異也將持續凸顯。歐洲國家中,英國和美國各領域、各層次的交流無疑是最為緊密的,美國對英國也較為信任。英國脫歐后,英美關系將更趨緊密。歐美關系因美國新總統拜登上臺會有改善,但大趨勢是雙方進一步疏離。因為歐盟建設戰略自主的進程不會因為拜登上臺而擱淺,這種自主即要求歐洲在外交與安全領域獲得相對于美國的自主決策和行動的能力。拜登宣誓就職前夕,歐盟委員會發表一份報告,要求歐盟加大歐元的國際化力度,實現“金融自主”;歐盟正在制定的數字市場法案和數字服務法案很大程度上針對的也是美國高科技企業。面對歐盟方面的壓力,未來美國或選擇加強與英國的合作,比如兩國通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共同對歐洲大陸國家施加壓力,美英就跨大西洋數據傳輸、數字服務市場規范先行達成協議等,以此制約一個越來越難以為美國掌控的歐盟。這也必然會給英歐關系帶來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英歐關系前景并不樂觀,未來雙方博弈或成為“拉鋸戰”。英歐都將努力證明自身選擇發展道路的“正確性”,如何管控這種競爭甚至是沖突,對英歐雙方都將是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