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健
今年1月21日是好萊塢制片人邁克·麥德沃的80歲生日。他是好萊塢名副其實的大老,一生制作電影逾320部,18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7部作品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邁克現住在洛杉磯,卻自認為是“上海市民”。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早年隨家人為躲避戰亂從烏克蘭逃至上海;母親出生于哈爾濱,家人從蘇聯逃到中國東北后移居上海。邁克七歲離開中國前,父母已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邁克說他從小是在猶太和中國兩種文化中長大的。他們一家人曾于1998年重返上海,飛機降落的那一刻,他的父親眼含熱淚指著舷窗外對邁克說,這座城市保護了我們全家人。
二戰結束后,邁克隨父母先后旅居南非、智利,最終定居洛杉磯。邁克說,在隨家人顛沛流離的童年,看電影是他擺脫惆悵、掩蓋悲傷的唯一方式,當時的東方電影之都上海賦予了他對電影的熱愛。
1963年邁克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隨后找到一份在環球影業的工作。數年時間,他一路打拼,從收發室小職員、選角導演做到著名經紀人,一批好萊塢巨星如斯皮爾伯格、科波拉、馬利克最早便由他經紀。1974年,好萊塢聯藝公司力邀邁克加入,負責電影制作。邁克首戰即成名,《飛越瘋人院》囊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緊接著又拍出了《洛奇》《安妮·霍爾》等名片,至今仍是唯一一名連續三年摘取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制片人。
1978年,邁克與四個伙伴自主創業成立了獵戶座影業,制作的影片由華納公司包攬發行,開創了好萊塢制片史上一種新的合作模式。這樣一來,小公司不僅擁有了電影的制作權,還大大節省了發行成本,大公司則得以在規避制作風險的同時,充分利用已有發行體系創造收益。獵戶座連續推出了一系列成功的電影,《野戰排》《莫扎特》《終結者》《與狼共舞》《沉默的羔羊》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閃亮印記。
1990年,邁克應邀擔任哥倫比亞三星的董事長,連續推出《費城故事》《西雅圖不眠夜》《燃情歲月》等佳作。1995年,邁克成立鳳凰影業,又拍出了《性書大亨》《細細的紅線》《垂直極限》《禁閉島》《黑天鵝》等名片。
邁克不僅取得了卓越的電影成就,還成為美國政界的幕僚紅人和好萊塢的意見領袖,是好萊塢與華盛頓戰略伙伴關系的締造者之一,曾在比爾·克林頓競選總統期間擔任他的好萊塢募資人,也是奧巴馬時期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的成員。
邁克于我亦師亦友。2010年,在中信出版社朋友的幫助下,我組織公司員工翻譯出版了邁克的兩本著作《飛越好萊塢》《全球媒體時代的軟實力之爭》。
《飛越好萊塢》是邁克為自己制作了300部影片所做的人生回顧,2002年底首度在美出版便登上紐約暢銷書榜首。2010年我邀邁克來華出席他兩部著作中文版的發行活動。在時任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的支持和上海猶太研究中心的幫助下,邁克找到了他當年在上海的家和父母舉行婚禮的猶太教堂。
根據邁克提供的線索,上海猶太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教授帶我們來到南京西路陜西北路路口,即現在的恒隆廣場對面,那里至今仍保留著兩棟老樓,其中之一便是邁克一家曾經的居所,那里居住過不少俄裔猶太人。邁克在現場激動地抄起電話,告訴他遠在美國的母親和摯交馬友友“我找到家了”。
邁克在《全球媒體時代的軟實力之爭》一書中寫道,“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世界各國的文化都在新世紀里被驅趕到一個透明的、唯一的、廣大的公共舞臺上同場競技”;“未來國家間的沖突,不僅僅再是爭奪稀有資源的沖突,更是價值觀的沖突。因為價值觀已經自覺或非自覺地在技術和媒體創造的公共空間中被展示。不同的價值觀也將在沖突中不斷磨合并最終找到共存的方式。”
邁克對中國和中美關系寄予真誠的期待。他在《全球媒體時代的軟實力之爭》中文版序里說,“彌補中美兩種文化之間的知識鴻溝,與彌補兩國貿易逆差一樣重要”。他還提出一個問題:“中美兩國的文化碰撞是否可以衍生出新的全球文化,從而在世界上最年輕與最古老國家之間締造一種真正的對話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