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晨陽
2021年2月1日是緬甸新一屆聯邦議會舉行首次會議的時間,但就在這天,緬甸國防軍(以下簡稱緬軍)采取了讓世人震驚的行動,拘禁了總統吳溫敏、國務資政杜昂山素季等民盟高層領導以及各省邦行政長官,同時實行電信管制,國家電視臺宣布因技術原因停止播出,重要城市的主要路段以及敏感邊境口岸實行交通管制。隨后緬軍電視臺宣布,根據2008年憲法第417條的相關規定,國家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由臨時總統吳敏瑞簽署命令,將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權力移交給緬軍總司令敏昂萊大將。
緬軍強力接管國家權力,主要是擔心軍隊失去對緬甸政治的主導權。民盟在2020年11月大選中再度大勝后,最初緬軍的反應并不強烈,沒有附和鞏發黨和其他一些政黨對大選不公的指控,而且按期提交了新一屆軍人議員名單,但是軍方與民盟幾次對話后,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開始對大選過程進行獨立調查。緬軍的調查報告不斷披露有問題的選民名單,數量從幾百萬增長到最后的1048萬。隨后緬軍以2020年11月的大選存在嚴重的舞弊行為為由,要求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進行深入調查。但是聯邦選舉委員會否認軍隊和鞏發黨的指控,拒絕啟動調查程序,最高法院也不支持緬軍的訴求,民盟高層堅持按原計劃成立新一屆議會并組建新政府。而一旦新議會運轉起來,就等于緬軍承認了去年大選的合法性,所以緬軍選擇在2月1日凌晨采取行動。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民盟在去年大選中的優勢超過了2015年大選,鞏發黨和其他政黨在議會中已經失去了對民盟的制衡能力。民盟在第二個任期內還會竭力推動修憲,這就意味著2008年憲法中規定的“始終堅持軍隊能參與和擔負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將成為一句空話,這是緬軍高層不能接受的。
目前緬甸國內局勢總體穩定,但是未來走勢還存在較大的變數。第一個變數是,如果緬甸國內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甚至暴力事件,緬軍能否始終掌控局勢。2月1日的通訊管制比較短暫,下午網絡就恢復了正常,交通管制也很快取消;2月2日緬軍釋放了部分被扣押的省邦行政長官。緬軍將民盟任命的高級官員免職,同時迅速成立了由緬軍總司令敏昂萊任主席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國家管理委員會,任命了新的聯邦政府部長、省邦行政長官、民族自治區行政長官和聯邦選舉委員會。從2月1日至今,緬甸國內只有部分居民通過燃起燭光、敲擊金屬器皿的方式表示不滿,還有部分高校教師、醫護人員以罷工方式進行抗議,但尚未出現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此外,仰光、曼德勒等城市出現了短暫的生活物資搶購和銀行擠兌等現象。不過杜昂山素季在2月1日發表的告人民書中明確表示,“建議人民全面反對軍隊接管國家政權,以抗爭作為回應”。民盟中央執委2月2日發表了抨擊緬軍接管國家權力的聲明,并提出了三項訴求,即釋放總統、國務資政和其他被扣押人員,認可2020年大選結果,依憲召開新一屆議會等。隨著緬軍對民盟的打壓持續升級,緬甸國內有可能發生較大規模的抗議活動。第二個變數是緬軍能否在一年時間里如期舉行新的大選并向獲勝的新政黨移交權力。目前聯邦選舉委員會已經被改組,新的選舉委員會首先要對2020年大選是否存在大規模的舞弊進行全面調查,調查結果要得到法院的認可。此外,緬軍要修改《政黨注冊法》和各級議會選舉法及其實施細則,甚至不排除修改憲法的部分條款,這些都需要時間。
國際輿論對緬軍不利。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西方國家,以及聯合國、歐洲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在2月1日就公開發表聲明,敦促緬軍釋放杜昂山素季等被扣押的政治領導人,恢復法治和民主,還有的國家譴責緬甸的“政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2月2日宣稱緬軍的行動構成了“軍事政變”。同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緬甸局勢舉行閉門會議,盡管最終未達成一致聲明,但聯合國緬甸問題特使比爾格納的態度非常強硬。2月3日,七國集團外長以及歐盟代表發表聲明,譴責緬軍“政變”,要求緬軍釋放被關押的政治領導人等。預計還會有更多國家發表對緬軍不利的聲明,西方國家近期重啟對緬甸制裁的可能性也存在。
作為近鄰,我們衷心希望緬甸的局勢不至于失控,能盡快走上和平穩定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