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鳳江
歐亞大陸是全球面積最大的大陸和地緣政治中軸。無論是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還是布熱津斯基的“全球大棋局說”,均將東歐或者歐亞大陸視為具備地緣操控能力的大國(如歷史上的英國、俄國/蘇聯以及當前的美國等)主導甚至控制世界的關鍵。換言之,雖然歐亞地區的中小國家往往屬于地緣政治博弈的次要角色,但這一區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冷戰結束以來,歐亞大陸上的歐盟國家和歐盟東部鄰國在區域合作上處于“分離狀態”。2020年7月28日,波蘭、立陶宛和烏克蘭三國外長在波蘭盧布林市會晤并簽署《關于成立“盧布林三角”的共同宣言》。“盧布林三角”的成立開創了歐亞區域合作的新形態。這既是烏克蘭加入的首個中歐區域組織,也是波蘭繼2009年推動出臺“歐盟東部伙伴關系計劃”(歐盟于2009年出臺該計劃,力圖發展與烏克蘭、摩爾多瓦、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白俄羅斯的關系)后又一關涉歐亞國家的區域倡議,更是立陶宛積極參與的為數不多的歐亞地區合作機制。
“盧布林三角”突出強調安全功能。《宣言》指出,“盧布林三角”致力于加強三國間的安全合作與軍事聯系,支持烏克蘭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呼吁俄羅斯停止對烏克蘭的“侵犯”。但事實上,“盧布林三角”是集政治、經濟、文化、互聯互通等合作于一體的倡議,目標是建設成為次區域合作組織。目前,波蘭、立陶宛和烏克蘭三國定期舉行外長以及外交各級代表間的會晤,并強調議會層面的機制化對話。
“盧布林三角”的成立特別是該倡議發起地點的選擇耐人尋味。1569年7月1日,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在盧布林舉行合并儀式,波蘭立陶宛聯邦就此誕生。現今烏克蘭的大部分也都在聯邦國家的歷史疆域內。因此,有評論指出,三國選址盧布林并非隨意,而是具有強烈的象征性意義,強調合作之基是數百年的歷史與文化聯系。
對烏克蘭而言,“盧布林三角”并非表明其在融入歐洲的道路上邁出了重大一步,而是其意圖通過與中東歐國家建立區域合作組織來更多地參與中歐事務。同時,作為歐盟東部伙伴關系的對象國,烏克蘭意圖在該計劃中發揮更大作用。不僅如此,烏克蘭還不斷表示希望加入其他中歐地區合作機制。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曾兩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加入“三海倡議”的意愿。近年來,波烏關系和各領域合作日益密切。兩國于2012年聯合舉辦了歐洲杯。兩國在二戰等歷史問題上相互呼應和支持。
對波蘭而言,從1991年與匈牙利等國成立維謝格拉德集團,到2009年與瑞典推出“歐盟東部伙伴關系計劃”,又到2014年與羅馬尼亞聯合建立“布加勒斯特九國”機制,再到2015年與克羅地亞倡導成立“三海倡議”,最后到主導“盧布林三角”成立,足見其發揮影響的領域和空間都不斷在擴大。可以說,這既是獨立百余年后地緣環境變動賦予波蘭的客觀機遇,也是波蘭對歷史記憶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的回應。
對立陶宛而言,除了參加波羅的海以及北歐相關的區域合作外,與中歐國家特別是烏克蘭等歐亞地區國家的一體化嘗試并不多。從蘇聯分離以來,立陶宛努力將歷史中的“積極”和“消極”因素加以剝離,展現出“西重東輕、親西防東”的姿態。與波蘭一道聯合烏克蘭開展跨歐亞區域合作,不僅增加了立陶宛發揮國際影響的平臺,也展現了其外交抱負。
“盧布林三角”在強調三國內部互動合作的同時,突顯其共同的外在意圖。三國外長會晤時對克里米亞主權“易主”表示譴責,敦促“俄羅斯停止武裝干預烏克蘭東部局勢”。2020年8月白俄羅斯政治危機發生以來,“盧布林三角”對白當局持續實施“強硬政策”。三國外長還首次以“盧布林三角”的名義對白俄羅斯問題發表聲明。
作為一個新的區域合作機制,“盧布林三角”的成立不僅在歐亞地域生發新的合作動力,使歐盟東部伙伴關系計劃得以深化,也不排除未來將對歐亞經濟聯盟產生某種影響,這將加劇歐亞地緣形勢的復雜化。烏方提議升級“盧布林三角”為總理峰會,并于2021年舉行,屆時“盧布林三角”有何新的舉動,特別是在組織化、機制化層面將出現何種變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