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彬
2020年12月20日上午,尼泊爾總理奧利緊急召開政府內閣會議,決定向總統班達里提議解散眾議院,提前進行眾議院選舉。同日下午,班達里簽字批準內閣的提議,并宣布將于2021年4月30日和5月10日舉行眾議院選舉。尼泊爾政局的這一變動是當前執政的尼泊爾共產黨兩位共同主席奧利與普拉昌達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在美國和印度深入推進“印太”戰略和中印邊境對峙的背景下,尼泊爾政局變動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當前統一的尼泊爾共產黨由奧利領導的尼共(聯合馬列)和前總理普拉昌達領導的尼共(毛主義中心)于2018年5月17日宣布合并而成。其時,尼泊爾媒體熱烈歡呼,認為兩黨合并為尼泊爾實現穩定發展帶來希望。然而,良好局面未能持續多久,尼共就因派系利益和分權不均而陷入無休止的內斗。
尼共合并后不久就在中央書記處形成奧利和普拉昌達兩位黨主席主導的對立派系。兩派的主要矛盾在于:第一,指導思想分歧阻礙尼共實現真正的團結。聯合馬列和毛主義中心之前有不同的指導思想,統一后的尼共確定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但事實上兩派在這方面的分歧并未消弭。第二,派系斗爭和黨內元老之間的歷史恩怨影響尼共的團結。一方面,奧利作為黨主席兼總理,不愿被普拉昌達等捆綁住手腳,另一方面,普拉昌達則不甘心于做沒有實權的黨主席。而中央書記處的其他成員比如前總理尼帕爾,也因為歷史恩怨等在兩派之間各自站位。第三,兩派在涉及尼泊爾如何處理對美國和印度等方面關系上存在尖銳分歧。
2019年1月,在九名成員組成的尼共中央書記處內,普拉昌達、尼帕爾等五人組成反奧利聯盟,不斷對奧利發出責難。5月29日奧利在新德里出席印度總理莫迪的第二任期就職儀式當天,普拉昌達公開了奧利與他輪流擔任總理的“君子協定”。為了緩和兩派矛盾,11月20日,在總統班達里見證下,奧利與普拉昌達達成協議:奧利領導政府完成五年總理任期,普拉昌達作為黨的執行主席負責黨務。然而進入2020年,內斗卻進一步升級,5月開始,普拉昌達—尼帕爾派系在一系列場合要求奧利辭去總理和黨主席職務。為解決兩派分歧,8月14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組建由奧利派系、普拉昌達派系、尼帕爾派系各出兩名代表組成的特別工作小組。9月11日,尼共中央常委會會議宣布黨的分歧得到解決,并根據特別工作小組的建議決定于2021年4月7日至12日舉行全國代表大會,以完成尼共的實質性合并。
然而2020年10月1日,奧利未經書記處磋商,任命尼泊爾駐美國、英國和南非三國大使,普拉昌達一派對此表示反對。10月21日印度情報機構調查分析局局長薩曼特·戈爾訪問尼泊爾,奧利獨自與其會面,此舉遭到黨內外的猛烈批評。11月13日,普拉昌達向中央書記處提交一份長達19頁的文件,指控奧利執政失敗,并要求其辭職以維護黨的團結。在強大黨內壓力之下,12月20日奧利采取了建議解散議會眾議院的舉動。12月22日,奧利派系和普拉昌達—尼帕爾派系分別舉行各自派系的尼共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標志著尼共還沒有真正完成合并就已經實質性分裂。
奧利解散眾議院后,尼泊爾政局再次陷入動蕩,多個政黨均組織了大規模示威活動。議會眾議院能否恢復?如果最高法院判決認可奧利解散議會,又能否如期舉行中期選舉?這些都處于不確定之中。
2018年以來,雖然尼泊爾政局持續變動,中尼關系還是實現了長足發展。2019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尼泊爾總統班達里成功實現互訪,將中尼關系提升至面向發展與繁榮的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也是中國國家主席時隔23年再次訪問尼泊爾。班達里訪華系尼泊爾總統首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其間中尼簽署過境運輸協定議定書,中方同意尼方使用天津、深圳、連云港、湛江四個海港和蘭州、拉薩、日喀則三個陸港進行第三國貿易,有效降低了尼泊爾與日本、韓國以及其他東北亞國家的貨物聯通成本與時間,為中尼跨境合作帶來了新機遇。2020年8月1日,習近平同班達里互致賀電,熱烈慶祝兩國建交65周年。在許多場合,中國都表示將助力尼泊爾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加快提升聯通水平,積極考慮升級改造跨境公路,啟動跨境鐵路可行性研究,加快構建跨喜馬拉雅立體互聯互通網絡。這些新動向不僅為兩國關系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也賦予中尼關系更重要的地區影響。2020年12月8日,中國還與尼泊爾共同宣布了珠穆朗瑪峰最新高度。就此,習主席同班達里互致信函。

2020年12月29日,尼共普拉昌達派系的支持者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發起大規模游行示威,抗議尼眾議院提前解散。圖為出席活動的尼共主席普拉昌達(中)等尼共領導人。
然而,美國和印度大力推進“印太”戰略,對中尼關系發展和尼泊爾政局穩定產生了消極影響。美國方面,除了不斷針對中國與尼泊爾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發出噪音外,還試圖通過“千禧年挑戰公司”(MCC)計劃向尼泊爾贈款五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5月16日,負責南亞事務的代理副助理國務卿戴維·蘭茨訪問尼泊爾,明確提出MCC是“印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國務院“印太”戰略報告則明確將尼泊爾列為“印太戰略伙伴國”。尼共黨內奧利派系支持MCC協議在議會批準,普拉昌達—尼帕爾派系認為該協議有損尼泊爾主權,也會對中尼關系造成傷害,要求必須經過修改才可以在議會審核批準。這也使得MCC成為兩派矛盾焦點之一。
印度則不愿意看到一個強大團結的尼泊爾共產黨政府長期執政并奉行對華友好政策。尼共高層無休止的斗爭給印度提供了操控空間,但也使尼印關系經歷了一些波折。2020年5月發生的尼印地圖之爭使兩國關系一度跌至低谷。1962年以來,印軍長期控制尼泊爾主張擁有主權的卡拉帕尼、里普列克和林比亞杜拉三塊領土。2020年5月8日,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宣布開通途徑卡拉帕尼連接里普列克山口的道路。消息一出,尼泊爾群情激奮,要求政府采取政策進行反制。奧利順勢而為,對印度做出強硬表態,并在新公布的政治地圖中將三塊領土劃入尼泊爾。尼印地圖之爭也使奧利在黨內斗爭中得到喘息之機。不過仍在國內面臨巨大壓力的現實,使得奧利逐步回調了對印政策。2020年8月15日,奧利向莫迪打電話祝賀印度獨立日,此后尼印關系逐步回暖。10月以來,印度高官接連、密集到訪尼泊爾,尼共內斗也隨之不斷加劇。
在南亞地緣政治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尼泊爾的戰略意義快速上升,地位日益凸顯。當前,尼共的分裂及其導致的尼政局動蕩,無疑是希望尼泊爾實現穩定發展的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如何保持內部團結并避免本國成為外部力量爭斗的犧牲品,將持續考驗尼泊爾領導人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