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子 王婧雯 邢樂
摘要: 當下社會正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及人工智能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時尚消費理念發生驟變。為研究服飾設計服務新模式,文章選取服飾形制與穿著場域均具有典型特征的婚禮服為研究對象,在梳理中國傳統婚服風尚的基礎上,采用問卷及深度訪談等社會調研方法,重點對新時代婚禮服的消費意向與人工智能技術下婚禮服的設計服務模式開展探究。研究發現:消費者對婚禮服飾設計個性化、選購自主化、儀式情景化、服務智能化等需求明顯增強,提出以消費者為中心,基于服裝智能定制系統、大數據及數字媒體技術下,從流行預測、定制設計生產與場景營造三方面構建高效、精準、完整的設計服務模式,為今后婚禮相關產業聯動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婚禮服飾;人工智能;消費需求;設計服務;產業聯動
Abstract: It is being a period transforming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eoples life style and consumption concept of fashion goods have changed drastically.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new modes of clothing design service. For this study, wedding dresses distinct in shape, structure, and wearing occasions are selected to explore the purchase intention of wedding dresses and wedding dress design service mode assisted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re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dress fashio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study shows that consumers require higher level of personalized design, decision-making in purchase, contextualized ceremony and intellectualized service.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precision complete design service mode centered on consumers from the aspects of fashion forecasting, custom design and production, and scenario building with the assist of intelligent garment customization system, big data and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terconnected development of nuptial-related industries in future.
Key words: wedding dres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sumption needs; design service; industrial linkage
新時代人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由物質消費向精神與文化消費轉移。特別是當下青年一代對智能生活依賴程度更高,更加關注自身的情感訴求,工業化生產如出一轍的商品再也不能滿足多樣的消費需求,力求帶有溫度的、情感化與藝術美感的產品。禮儀文化融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禮記正義》開頭指出“夫禮者,經天地、理人倫”,歷史學家彭林教授曾對這句話進行了解讀:“禮是評騭從野蠻到文明進步的標尺,貫穿整個文明進程。”[1]因此作為人生重大禮儀場合穿著的服飾,婚禮服及婚禮儀式歷來受到民間百姓重視。改革開放以來,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中國婚俗產業的蓬勃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以婚服為代表的婚嫁消費占家庭總消費比重逐年增加。同時,隨著人口紅利降低,中國以批量生產、銷售為主的婚禮服產業,產品品類單一,缺乏原創設計、個性化定制設計發展不足,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因此,洞悉消費者在新的歷史階段對婚禮服消費意向的變化,進行設計創新與服務革新,是婚服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有中國婚禮服飾相關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從歷史或地域的維度,探討婚禮服飾的發展脈絡[2-3]、藝術特征[4]、形制差異[5]或影響婚禮服變遷發展的因素[6],為本文婚禮服歷史淵源的梳理提供了參考。但對婚禮服消費行為[7]、創新設計、產業革新及婚禮儀式文化[8]等研究較少,深度和廣度明顯不足。而今,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發展迅速,已有學者研究了人工智能對藝術創新[9]、藝術設計[10]的驅動作用,以及在服裝銷售預測[11]、紙樣設計[12]、服裝定制[13]設計中應用等,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為服裝產業帶來顛覆性的創新。但少有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婚禮服設計相結合的論述。本文立足前人研究基礎,重點依據歷史脈絡,厘清了中國婚禮服的發展變化?;趩柧碚{研與深入訪談,探討當今婚禮服消費意向的特點;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從婚禮服設計、生產、營銷多角度,提出婚禮服設計服務新模式,為婚禮服消費行為研究提供理論參考,為婚禮、婚服、婚慶全產業發展提供方法參考。
1 中國婚禮服的來源及發展
中國民間對婚服及其相關民俗規定由來已久,據《禮儀注疏》《儀禮·士昏禮》記載“周代女性婚服……為黑色純衣,四周鑲以絳邊,拜公婆時以單黑罩于婚服外”;《后漢書·輿服志》指出婚服以袍服為主要形制,女子出嫁以紗羅遮面;《新唐書》等記載唐代女性婚服種類多,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區別,民間女子采用花釵禮衣,公主婚服為花釵翟衣,皇后太子妃為褕翟;《東京夢華錄》記載紅色和鳳冠霞帔是宋女的婚服元素;《明史》記載明代中后期無論庶人還是貴族,新娘皆可著鳳冠霞帔等。有學者指出明代奠定此后中國女性大紅吉服、上衣下裳、鳳冠霞帔這一婚服形制[2]?!吨袊L俗通史·清代卷》記載:清代漢女婚服沿習明制,概括為鳳冠霞帔、云肩、褂裙、紅蓋頭;晚清時期,在傳統的、西方的,以及政治變革三方力量的推動下,沿襲數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和家庭觀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新式婚禮”“文明結婚”開始萌芽,主要是指采用西方結婚禮儀而摒棄繁瑣傳統婚禮的形式,是相對于傳統婚禮形式的一種轉變,也是中國現代服裝史上的第一次對外交流[3]??傮w來說,民國婚禮服變化較大,由傳統到西化,再到中西混合,西式婚服通過知識分子、社會精英逐漸走入百姓生活[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革命婚禮之風盛行,婚禮儀式簡化,伴隨而來婚禮服飾也更趨向于干凈整潔的日常著裝、革命軍裝。20世紀80年代,中國東南沿海城市逐步開放,西式婚禮服再次涌入中國,中西混搭現象明顯,女子們身穿白色長裙,搭配紅色外套,男子們選擇中山裝或西裝。各地的婚紗攝影店如雨后春筍般興起,選擇各類西式禮服作為婚禮服、拍紀念照等再次成為風尚[8]。歷朝歷代不同形制的婚服為而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婚禮服飾設計提供了諸多范式。調研發現當下婚禮服飾的選擇類型多樣,主要分為:由以上衣下裳的秀禾服、龍鳳褂旗袍、鳳冠霞帔等為代表的中式婚禮服;以西服和婚紗為代表的西式婚禮服兩大類。婚禮服在中國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與演變,后深受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影響,至今已經形成了兼具深厚歷史底蘊、鮮明文化符號特征及豐富多元流行品類的綜合載體,貫穿于新婚夫婦在婚禮儀式中涉及的各個環節。
2 新時代婚禮服消費意向分析
當下信息化正在逐步取代機械化及工業化,互聯互通、互享互助的網絡經濟模式逐漸興起并發展成熟。青年一代對智能化生活方式接受度較高,思想更加自由,獨立性彰顯,情感更加隨性,愿意表達真實的自我,人際交流方式、消費理念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4]。作為帶有個體品位與文化取向符號意義的一類服飾消費品,消費者對婚俗服飾的消費意向變化明顯。
理性消費理論[15]是國內外學者公認的消費行為預測研究經典理論之一,該理論指出支配消費行為產生的前置變量是消費意向。消費意向表明了消費者執行消費行為的傾向性。而消費意向又可以通過消費者對預消費商品的態度預測[16]。態度是指消費者對商品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理性或感性的綜合評價,是基于商品能夠滿足個體不同功能的需求,如實用功能、價值表現功能、知識功能、自我防御功能等所產生的心理動機[17]。基于以上理論基礎,結合任艷如等[7]、錢珍瑛[18]、鐘源等[19]、邢樂等[20]等多位學者對婚紗等服飾品消費行為的研究,識別出影響婚禮服消費意向的四個維度:產品物質屬性、產品社會屬性、購買經驗、購買偏好,并根據這四個維度組織問卷框架(圖1),結合受訪者人口信息統計完成問卷設計。
問卷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人口基本信息統計和影響消費意向的變量獲取。在正式調研采樣前,通過專家反饋和大學生預測試,對問題描述進行了2次修訂,盡量減少答題者因理解差異可能產生的分歧。為了保證問卷的準確性與普遍適用性,采用線上網絡問卷星進行,305人完成問卷填寫,排除無效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78份,有效率為91.15%。依據20歲為中國女性法定結婚年齡,當下青年人思想成熟較早,因此,適當擴大受訪者年齡范圍,且為了排除民族與性別因素對婚禮服消費意向的影響,調研對象設定為年齡在18~35歲漢族女性青年,其中包含婚禮服的購買者和潛在的婚禮服消費者。如表1所示,在受訪者中已婚女性198人,占調查總人數的71.2%。受訪女性中,18~22歲占總人數的33.09%,23~25歲占總人數的36.33%,26~29歲占總人數的23.02%,30歲以上占總人數的7.55%。在月均收入方面,3 000~9 999元的人數較多,占比66.54%。受訪者職業背景包含學生、公司職員、政府機關人員、個體經營者等,分布較為廣泛。
問卷第二部分為涵蓋產品實用功能、價值表現功能、資訊獲取、意見領袖影響、購買偏好等變量在內的婚禮服消費意向調研分析,每個變量維度又包含了諸多相關的開放性問題構成,如表2所示。根據問卷數據進行統計,結合開放問題、消費者訪談與蘇州、上海等地婚禮服生產銷售聚集區市場調研,歸納當下婚禮服消費意向呈現個性化、主導化及參與化三大典型趨勢及特征。
2.1 個性化:定制設計成為婚禮服消費主要需求
調研結果顯示,在婚禮服產品物質屬性中,價格和款式設計是影響消費者對婚禮服實用功能預期的重要因素。在產品社會屬性維度,消費者則更傾向能夠展示自己獨特品位的婚禮服飾。60.32%的受訪者傾向線上、線下等不同類型的婚禮服定制方式。結合市場調研發現,目前國內婚禮服市場定制模式卻較為單一,原創設計明顯不足。一般來講,所謂定制即消費者從已有的婚禮服款式中進行選擇,而這些款式多為直接參考的國際知名婚服品牌作品。根據每個消費者體形的差異,進行尺寸、細節方面的修改,并未實現個性化定制設計。多數受訪者認為個別推崇原創設計的婚禮服工作室,通常存在定制周期過長、溢價過高,且無法接觸設計與制作過程,有效預期成品的效果難度較大。
2.2 主導化:消費者自主消費能力提升
從購買經驗這一維度發現,以往消費者多從實體店、展銷會,或電商平臺、視頻終端獲取婚服消費信息。信息較多源自企業或品牌內部,具有一定的主導性甚至模糊性。而今消費者更容易受到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直播等新型自媒體,以及“明星帶貨”“粉圈經濟”“直播經濟”等的影響[21]。消費者獲取消費時尚及商品服務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內容也更加多樣。新媒體帶來的信息共享模式,使得資訊從金字塔式的傳播方式,走向去中心化、碎片化。消費者不再迷信權威與品牌,會通過新媒體進行多維度比較。在這過程中,消費者在購買活動中表現得更加主動,對產品的品質形成了強烈的自主判斷力,自主消費意識明顯提升。此外,通過開放性問題婚禮服設計銷售模式預期討論得知,受訪者希望能夠一站式選購與新郎新娘、伴郎伴娘等禮服匹配度較高的設計,且對服飾與婚禮儀式風格、場地布置等契合度要求更高??梢?,一個全面、專業、細致的全程跟進式流程服務,在現代婚禮服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2.3 參與化:消費者儀式情感訴求增強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新人會委托專門的婚慶公司安排婚禮流程,統籌婚俗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草坪婚禮”“海底婚禮”等新型、多樣的婚禮形式逐漸成為潮流?;槎Y儀式也不再是圈層的、血親主導的家族性群體活動,而成為商品經濟影響下的服務類產品。在流水線下作業標準化、程式化的模板下,新人按照婚慶公司的策劃一步步完成每個環節,加之婚禮服務價位不斷攀升,隱性消費加碼,婚禮服務體驗感差。
而調研發現,新人參與婚禮策劃及婚禮服設計意向較強,希望通過服飾與整體氛圍的營造來打造個性化的婚禮儀式。此外,在婚禮服的消費市場中,除了新人,新人的父母往往愿意花費大量精力物力購置一至多套子女婚禮儀式中穿著的服飾,單價甚至遠超新人主禮服。與新人相比,父母輩人群身材變化較大,選擇合體又符合儀式定位的服裝難度較大。由此可見,增加消費者婚禮儀式參與度,為包含婚禮主要參與人員提供針對性的系列設計外,將在多個層面滿足婚禮參與者服裝實用功能,以及價值表現功能需求。同時,配套獨一無二的婚慶服務也將新人與婚禮服飾產品形成深度鏈接。
3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婚禮服設計服務模式
人工智能(AI)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9],其主要目標是使得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經過60多年的探索正在從概念走向實踐,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銀宇堃等[10]提出人工智能將為藝術設計提供更為智能化、風格化和商業化的發展路徑,并以人工智能在顏色和風格兩個設計要素中的應用為實例,分析了智能化帶來的新型設計模式。在服裝產業應用方面,周小溪等[11]闡述了不同服裝銷售預測方法的工作原理,借助人工智能預測方法與混合模型角度,提出了服裝銷售預測研究的發展方向;姚怡等[12]基于放碼方法的紙樣設計、參數化紙樣設計、人工智能紙樣設計、三維服裝曲面展示技術這四種方法原理,探討了服裝個性化定制中紙樣自動生成的方法。劉宇飛等[13]基于款式圖、結構圖等服裝特征參數,利用BP神經網絡算法建立預測模型,通過給定的款式特征參數得到與其映射的結構特征參數,最終簡化了服裝制版中結構特征的獲取過程。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身體維度與時尚審美[22]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研究熱點。
婚禮服設計是基于民俗、審美及情感多要素的綜合藝術創作活動,蘊含諸多文化、情感與技術符號。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婚禮服設計服務模式中的應用,不僅能夠簡化設計與制作流程、提升效率,打造出更符合當下青年消費群體的原創設計作品,也是對人工智能技術更廣泛應用的挑戰。本文以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設計與服裝產業中的應用為理論指導,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智能定制技術、三維媒介技術,構建一個“場域-人-服飾”交互影響,能夠動態預測婚禮服流行趨勢,并快速設計生產且與婚禮場景打造高效融合的設計服務模式,如圖2所示。
3.1 基于智能大數據分析的婚禮服趨勢預測
智能大數據[23]是指通過獨特的技術優勢,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收集及分析的技術。智能化的大數據可以更好實現4P理論中核心四要素(產品、價格、渠道、促銷)[24]的整合,也為婚禮服設計及生產、營銷提供了理論依據。首先,通過云計算,利用來自企業、商場和國際貿易的客流數據及時下最流行的網絡評論,結合環境、文化需求、地域特征對婚禮服產品類型、風格進行精準定位。其次,通過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大數據系統,如其日常服裝時尚偏好、價格區間、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進行數據處理,劃定出大致的婚禮服飾范圍;企業也根據消費者的價格承受能力及偏好制定婚禮服的價格策略;對于渠道而言,大數據亦可通過數據呈現的分析結果尋找最佳渠道,清晰了解每個渠道優、劣勢及可以給企業帶來的銷量增長情況。最后,大數據對于促銷活動及時機而言亦可以提供支撐。設計師在大數據分析指導下,能夠更高效地提出針對性、個性化的設計。大數據背景下,婚禮服企業的一切營銷行為、消費者的一切消費活動也均可實現數據化,形成以數據為鏈條的消費閉環,即“消費-數據-營銷-效果-消費”的閉合模式。
3.2 基于智能定制系統的婚禮服設計生產
婚禮服個性化定制的實質是設計師通過智能化媒介與新人消費者產生設計的共鳴,針對個體需求通過定制的方式實現婚禮服個性化,而賦予個體穿著婚禮服獨特的價值;從另一個角度看,婚禮服個性化定制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人既享受了產品及優質的服務過程,同時還實現了產品開發設計的體驗,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新人期待被未來婚姻關系所珍視的情感需求。
在以往固定的婚禮服營銷模式中,新人須在消費交易完成前,商討各條定制事項并簽訂協議。在婚服制作過程中,新人只能在事先簽訂的協議范圍之內修改相關內容,婚禮服成品生產過程由婚禮服定制公司提供并操控,消費者無法參與。為此,本文結合當下服裝定制技術手段,提出智能定制系統,如圖4所示。首先,利用激光掃描儀器[25]進行體表信息采集,顧客僅需3 s即可獲得精準的3D數據,系統也將計算多組身體尺寸信息,并將人體結構信息轉化為計算機能直接處理的數字信號。其次,新人將從大數據提供婚禮服選項[26]中,結合設計師的專業指導自主完成款式、色彩、面料、裝飾等各項設計元素的選擇,并結合身體尺寸信息通過3D制版與展示技術產生3D模型,可出立竿見影測評著裝效果。精確的消費者身材數據與完善的3D制版技術的介入,將會促進婚禮服定制消費者滿意度與認可度的廣泛提升。
3.3 基于三維媒介技術的婚禮情景營造
不同于日常著裝,婚禮服是特殊儀式場合中的著裝。著裝環境對作品的呈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能夠帶動參與者的情緒,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體驗,增加獲得感,將或喜慶、或唯美、或動人的婚禮儀式推向高潮?;樗追椩O計、服務需要細分客人喜好,為顧客希望在婚禮活動中預想的角色設計方案,了解顧客希望通過服裝與場景表達的精神訴求,想要展示的內涵和目的。日益進步的數字媒體技術手段為婚禮情景空間的營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三維媒介交互技術[27]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個分支,是指通過實時虛擬成像、人機交互及數據分析,更加快速準確地進行虛擬裝配[28]?;谌S媒介技術,打造“沉浸式”[29]人景交互空間體驗。具體來說,是指通過人腦中的鏡像神經系統,經由想象和知覺兩個過程對人以往的經驗進行模擬而創造的一個虛擬場景,對現實世界中的既有場景進行重組。結合數字化的畫布、顏料呈現,以幕布為實物媒介,構建三維立體化的場景。主舞臺的新人及儀式的參與者可以感受到周邊的鮮花或綢帶等動感,為婚禮現場帶來擴大性與空間適應性。三維媒體技術讓“人、景”融為一體,進而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得新人在大量的身體感知中完成相知、相愛過程的記憶體驗。
4 結 論
人工智能技術的革新,不斷顛覆著傳統的商業模式,婚禮服個性化、智能化定制服務逐漸成熟,必將受到大眾消費者的青睞。本文研究了中國婚禮的來源及發展,在理性消費理論、態度功能理論等指導下設計完成調研問卷,分析了當今婚禮服消費意向的變化。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提出婚禮服的設計服務新模式: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動態了解消費者意向和需求的變化,提供精準的婚禮服定制設計方案,提高設計的工作效率;基于智能定制系統,準確把握客戶個人形體等特征,通過3D制版等技術快速完成婚禮服制作,減少試樣環節,縮短制作周期;借助三維媒介技術,將服飾與沉浸式婚禮場景體驗相融合,促進婚禮服更好的實現展示效果,提升消費者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槎Y服飾、婚慶產業、婚禮宴請等聯動產業隱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需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的情感與心理需求,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革新,構建動態更新、實時預測、設計營銷聯動建設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彭林. 禮與中國人文精神[J]. 孔子研究, 2011(6): 4-13.
PENG Lin. Ritual and 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J]. Confucius Research, 2011(6): 4-13.
[2]卞向陽, 李夢珂. 明代婚禮服飾的藝術特征與影響因素[J]. 服裝學報, 2019, 4(6): 531-537.
BIAN Xiangyang, LI Mengke. Artistic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edding costumes in Ming dynasty[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19, 4(6): 531-537.
[3]王革非, 季勇. 我國女性傳統婚服的文脈與趨勢[J]. 紡織導報, 2015(1): 70-71.
WANG Gefei, JI Yong. A study on thetrends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Chinese female traditional wedding dress[J]. Textile Guide, 2015(1): 70-71.
[4]張競瓊, 高蓉. 清末民初江南地區婚嫁服飾研究[J]. 絲綢, 2016, 53(1): 60-65.
ZHANG Jingqiong, GAO Rong. Study on wedding dres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Jiangnan region[J]. Journal of Silk, 2016, 53(1): 60-65.
[5]王中杰, 梁惠娥, 邢樂. 近代吳文化地區新式婚禮中女性婚服特征分析[J]. 絲綢, 2018, 55(9): 86-91.
WANG Zhongjie, LIANG Huie, XING Le. Feature analysis of womens wedding dresses in new-style weddings in the Wu culture region in modern times[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9): 86-91.
[6]趙譽欽, 梁惠娥. 中國近代“傳統婚服”流變的原因分析與啟示[J]. 絲綢, 2013, 50(4): 67-71.
ZHAO Yuqin, LIANG Huie. Analysis on reasons of evolve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edding dress" in modern times and inspirations[J]. Journal of Silk, 2013, 50(4): 67-71.
[7]任艷如, 王革非. 婚紗消費者購買偏好及影響因素分析: 以北京地區女性為例[J]. 絲綢, 2020, 57(4): 62-67.
RENG Yanru, WANG Gefei. Analysis on purchase preference of wedding dress consume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ase study of wom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4): 62-67.
[8]張春艷, 李鳳英. 中國當代婚姻儀式及消費習俗的變遷[J]. 文化學刊, 2009(6): 129-132.
ZHANG Chunyan, LI Fengying. The changes of marriage ceremony and consumption custom in contemporary China[J]. Culture Journal, 2009(6): 129-132.
[9]胡潔. 人工智能驅動的藝術創新[J]. 裝飾, 2019, 62(11): 12-17.
HU Ji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riven art innovation[J]. ZHUANGSHI, 2019, 62(11): 12-17.
[10]銀宇堃, 陳洪, 趙海英. 人工智能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 包裝工程, 2020, 41(6): 252-261.
YIN Yukun, CHEN Hong, ZHAO Haiying.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rt design[J]. Packging Engineering, 2020, 41(6): 252-261.
[11]周小溪, 徐行, 孟劍飛, 等. 服裝銷售預測方法研究進展[J]. 針織工業, 2020, 48(3): 68-72.
ZHOU Xiaoxi, XU Hang, MENG Jianfe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garment sales forecasting methods[J]. Knitting Industries, 2020, 48(3): 68-72.
[12]姚怡, 彭顥善. 個性化服裝紙樣生成方法的研究與應用[J]. 上海紡織科技, 2020, 48(6): 5-8.
YAO Yi, PENG Haosha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garment pattern generation[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48(6): 5-8.
[13]劉宇飛, 孔德婧, 屈賢明. 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的規模定制生產服務模式發展研究[J]. 中國工程科學, 2018, 20(4): 118-121.
LIU Yufei, KONG Dejing, QU Xianming.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mass customization service mode integrated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J]. Engineering Science, 2018, 20(4): 118-121.
[14]張建云. 新時代需要何種互聯網創新思維[J]. 人民論壇, 2020(17): 58-60.
ZHANG Jianyun. What kind of innovative internet thinking is needed in the new era[J]. Peoples Forum, 2020(17): 58-60.
[15]AJZEN I, FISHBEIN M.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7, 84(5): 888.
[16]ENGEL J, BLACKWELL R, MINIARD P. Consumer Behavior 8th[M]. New York: Dryder, 1995: 268.
[17]胥琳佳. 品牌國際傳播中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研究: 基于理性行為理論(TRA)模型的實證研究[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 37(2): 123-128.
XU Linjia. Empirical study of consumer attitude andbehavior of brand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J].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5, 37(2): 123-128.
[18]錢珍瑛. 我國婚紗市場的顧客消費體驗研究: 以上海市高端婚紗市場為例[D]. 上海: 東華大學, 2014.
QIAN Zhenying. The Study of Customer Consumption Experience in the Wedding Market in China: Take the High-end Wedding Market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14.
[19]鐘源, 姜元春. 購物經驗對消費者在線購買行為的影響研究[J]. 中國商貿, 2013(2): 84-86.
ZHONG Yuan, JIANG Yuanchun.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hopping experience on consumers online buying behavior[J]. China Business, 2013(2): 84-86.
[20]邢樂, 梁惠娥, 劉傳蘭. 中式服裝消費意向的影響因素[J]. 紡織學報, 2017, 38(3): 155-161.
XING Le, LIANG Huie, LIU Chuanlan. Factor influencing consumers consumption intention of Chinese ethnic fashion apparel[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7, 38(3): 155-161.
[21]王榮榮, 沈雷. 新零售模式下服裝品牌的營銷策略分析[J]. 毛紡技術, 2019, 47(4): 62-65.
WANG Rongrong, SHEN Lei. Analysis on marketing strategy of new fashion brand under retail[J]. Wool Textile Journal, 2019, 47(4): 62-65.
[22]肖宇強, 戴端.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時尚審美與身體之維[J]. 服裝學報, 2020, 5(3): 228-233.
XIAO Yuqiang, DAI Duan. Fashion aesthetics and body dimensio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20, 5(3): 228-233.
[23]李衛華. 大數據背景下傳統零售企業精準營銷探析[J]. 商業經濟研究, 2019(15): 71-74.
LI Weihua. Analysis on precision marketing of traditional retail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J]. Research on Commercial Economy, 2019(15): 71-74.
[24]彭筱星. 基于大數據的快時尚服裝品牌數字營銷策略研究[J]. 商業經濟研究, 2020(14): 81-83.
PENG Xiaoxing. Research on digital marketing strategy of fast fashion clothing brand based on big data[J].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0(14): 81-83.
[25]梁惠娥, 張守用. 虛擬三維服裝展示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 紡織導報, 2015(3): 70-73.
LIANG Huie, ZHANG Shouyo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of virtual three-dimensional clothing displaying technology[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15(3): 70-73.
[26]舒陽霞. 淺析風格理念下的服裝款式設計系統[J]. 天津紡織科技, 2014(4): 35-36.
SHU Yangxia. Analysis of fashion style design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style[J]. Tianjin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4): 35-36.
[27]阮瑩. 基于AR技術的三維交互式虛擬裝配系統設計[J]. 現代電子技術, 2020, 43(6): 149-151.
RUAN Ying. Design of 3D interactive virtual assembly system based on AR technology[J]. 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 2020, 43(6): 149-151.
[28]李苗. 作為智能媒介的增強現實: 歷史、屬性及功能機制[J]. 現代傳播, 2019, 41(9): 145-151.
LI Miao. Augmented reality as an intelligent medium: history, attributes and functional mechanism[J]. Modern Communication, 2019, 41(9): 145-151.
[29]姚潔. 沉浸式傳播中的身體感知[J]. 青年記者, 2020(8): 43-44.
YAO Jie. Body perception in immersion communication[J]. Youth Journalist, 2020(8):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