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要突出綠色辦奧理念,把發展體育事業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讓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和諧相融,確保人們既能盡享冰雪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大自然的生態之美。”
——2021年1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市延慶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考察調研時指出。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長江保護法首先是一部生態環境的保護法,實施中要始終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依法嚴格規范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長江保護法也是一部綠色發展的促進法,要全面落實法律規定,把握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辯證統一關系。”
——2021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在長江保護法實施座談會上強調。
“中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我們將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
——2021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一個星球”峰會講話時表示。
“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堅持把江河安瀾、生態安全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高質量推進萬里碧道建設,加大力度推動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2021年1月6日至8日,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在深圳—汕頭深度協作簽約儀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中國秉承減緩與適應并重的理念,把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作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作為防范氣候風險、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重要手段,努力提高適應能力和水平,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2021年1月25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全球適應中心主辦的首屆加速適應部長級對話會議上強調。
數字
87.0%
1月15日,生態環境部通報2020年全國地表水、環境空氣質量狀況: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3.4%,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6%,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空氣質量方面,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0%,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
163.1萬噸
2020年全國海關立案偵辦走私廢物犯罪案件217起;查證廢礦渣等涉案廢物163.1萬噸。2020年,海關總署向生態環境部通報立案偵辦的涉嫌走私廢物企業89家,有效實現聯合懲戒執法效果。
9家
1月11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了301家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廣東共有9家礦山上榜。這9家礦山包括:廣東天高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寶山鐵礦、大埔縣新誠基工貿有限公司五豐稀土礦、惠州市惠陽區創粵輝石場有限公司、惠州市騰興實業有限公司、惠東嘉華材料有限公司石礦場、廉江市興順建筑石料有限公司石嶺鎮石崗嶂建筑用花崗巖礦、電白區麻崗鎮發王嶺建筑用花崗巖礦、中材羅定水泥有限公司蘋塘第一礦場、廣東發恩德礦業有限公司高棖鉛鋅礦。
98.2%
截至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8.2%;長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Ⅴ類國控斷面全部消劣;長江干流歷史性地實現全Ⅱ類及以上水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圓滿完成2020年底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洋垃圾”被徹底擋在國門之外。
2200公頃
2020年,寧夏省持續深化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修復面積2200公頃賀蘭山自然生態本底逐步恢復。將按照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謀劃落實六大類35個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建設項目,通過3至5年時間,整體解決賀蘭山自然生態系統的質量和功能問題,推動賀蘭山生態區域向南延伸。
500輛
廣州市黃埔區率先推進實施氫燃料電池泥頭車綠色低碳示范運營項目,氫燃料電池泥頭車從整車到關鍵部件均在區內研發生產,每輛氫燃料電池泥頭車各鏈條累計將為區新增工業產值約350萬元、新增稅收38.5萬元,500輛氫燃料電池泥頭車將為區工業產值帶來17.5億元、稅收1.925億元。
事件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1月21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總結2020年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謀劃“十四五”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會議指出,新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提出,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有利于推動污染源頭治理,有利于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利于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有利于減少對化石能源進口的過度依賴。
生態環境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
1月6日,生態環境部與國家開發銀行在京簽署《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共同推進生態環保重大工程項目融資合作備忘錄》。按照合作備忘錄內容,雙方將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綠色發展,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先鋒先導作用,合力推進重大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實施,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新的貢獻。
《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實施
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牽頭編制的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已于日前實施。標準規范了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要求,對于維持和改善河湖生態系統功能、發揮其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為維護河湖健康美麗提供技術支撐。
生態環境部將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納入重點領域
1月11日,隨著《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的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將提速。《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的重點領域,同時還要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出臺與實施。
生態環境部發布2021年六五環境日主題
1月28日上午,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會議發布了2021年六五環境日中國主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旨在進一步喚醒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今年黃河生態調度范圍擴展
近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編制了《2021年黃河生態調度方案》。根據《方案》,本年度黃河生態調度將在上年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調度范圍擴展到流域內外重點區域生態補水,并將站在全流域和黃河供水區全局的角度,對河道內灘區濕地和河道外重要湖泊濕地應急生態補水、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生態補水等做出重點統籌安排。
新政
《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出臺
1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其主要工作原則: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主。全面落實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最嚴格的森林草原資源保護制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森林和草原等生態系統穩定性;堅持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求。
《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印發
1月4日,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污水收集效能顯著提升,縣城及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水環境敏感地區污水處理基本實現提標升級;全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京津冀地區達到35%以上。到2035年,形成系統、安全、環保、經濟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格局。
《關于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的指導
意見》出臺
1月7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的指導意見》,為當前形勢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工作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指導意見》共分四個部分:一是明確執法職責,切實落實行政執法責任。二是優化執法方式,高效統籌行政執法資源。三是完善執法機制,著力提升行政執法效能。四是規范執法工作,嚴格約束行政執法行為。
新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印發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印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內容、格式及編制技術指南的通知》。新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與舊版相比,在內容、格式和編制技術要求上進行了較大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分類管理,將報告表分為污染影響類和生態影響類兩種格式,根據兩類項目不同環境影響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編制內容和格式,并配套相應的編制技術指南,突出不同類型評價關注重點。二是優化簡化,明確了專項設置原則和數量限制,簡化了一般項目環境質量現狀監測要求,取消了評價等級判定等程序,聚焦生態環境影響和保護措施。三是注重銜接,與規劃環評聯動,充分利用規劃環評成果、結論和現狀評價數據;污染影響類建設項目內容與排污許可銜接,便于企業后續申請排污許可證;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監督檢查清單”,為后續監管提供明晰依據。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公布
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印發配套的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這意味著自今年元旦起,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2225家發電企業將分到碳排放配額。
《廣州市污染地塊修復后環境監管工作要點
(試行)》印發
近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印發了《廣州市污染地塊修復后環境監管工作要點(試行)》,首次明確了污染地塊后期監管要求,彌補了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最終環節的空白。這是國內出臺的首個建設用地修復后環境監管工作要點,打通了污染地塊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后一環,可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