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綺茹
閱讀素養的培養,僅靠課堂的教學是不夠的,在“互聯網+”資源豐盛的時代,優質平臺的產生拓寬了閱讀環境,加速了閱讀進程,開啟了兒童新的閱讀模式,為他們的終身閱讀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
一、實現“人—書—網”融合,提升閱讀內驅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45萬字??梢?,閱讀一定數量的好書是閱讀素養提升的基礎。但是如何可以隨時統計到學生的閱讀量呢?他們閱讀的時間又是否真實?閱讀的成效又該如何體現?在互聯網+的信息化時代,網絡平臺的搭建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筆者使用的網絡閱讀平臺是廣州市智慧閱讀平臺,是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的網絡平臺。該平臺首先融合廣州全市的公立圖書館、校園圖書館的閱讀資源,以學生興趣為主,向學生推送各種主題閱讀,通過借閱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然后把學生的閱讀數據反饋給老師、家長和學校,服務于課程設計和校園活動開展,最終實現“人—書—網”三者的融合、互動。平臺為每個學生和老師設置賬號,教師可以查看學生每天的閱讀量、閱讀分享、閱讀時間等,也可以定期表揚完成閱讀目標的學生,樹立榜樣,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向這些“閱讀小達人”“閱讀之星”學習,用目標激勵法促進學生閱讀內驅力的生成,為其日后的主動閱讀奠定基礎。
二、實現“家庭—學?!比诤?,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國家統編教材主編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指出,“中國語文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學語文不讀書,讀書少。語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讀寫能力,最基本的是培養讀書的習慣”。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廣州智慧閱讀平臺建立了閱讀打卡功能,旨在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平臺打卡功能使用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家校合育是決定閱讀成效的直接因素。為了使教師更快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而家長能及時接收教師對孩子的反饋信息,筆者在平臺建立班級閱讀圈,對學生的閱讀打卡及時點評,學生之間也可以對他人閱讀感悟進行評價,家長在手機APP上就可以查看老師和同學的閱讀反饋,及時、方便、快捷的互動交流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教育合力,培養并鞏固閱讀習慣。
三、實現“課內—課外”融合,延拓語文課堂
好的閱讀課是往外延伸的。統編教材重視將閱讀往課外延拓,因此出現了很多新的閱讀策略,如“群文閱讀”“對比閱讀”“一篇帶多篇”等。囿于課堂時間與教材篇幅,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海量閱讀資源,開展線下閱讀+線上分享的“雙線閱讀”模式。
如統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按雙線組織單元,7個閱讀單元,大體圍繞“春天”“關愛”“童心”“辦法”“自然”“改變”“世界之初”等人文主題編排,隨單元安排的語文要素有:“讀出恰當的語氣和重音”“讀句子,想畫面”“運用詞語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能根據課文內容說簡單的看法”“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故事的內容”“能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由此可見,二年級已經開始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廣州市智慧閱讀平臺為學生設置了“智慧推書”欄目,推薦了《愿望的實現》《好奇鬼的自然大發現》等同步閱讀書籍,學生收到平臺的推薦書目后進行 “雙線閱讀”。不僅減輕了學生盲目索書的負擔,還能在閱讀中深入挖掘課堂元素。閱讀能力不能只靠課堂的有限時間,更需要通過課外閱讀補充,不斷訓練、運用,通過真實的實踐才能獲得相應的閱讀體驗。日積月累,學生的遣詞行文、文章風格大都能得到充分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也會逐漸得以提升。
互聯網+為學生開啟了新的閱讀模式,豐富的閱讀資源滿足了學生的閱讀需要,保障了教師的課堂的延伸。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