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萍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它可以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老師通過探究性的教學課堂模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創新的學習精神,還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因此,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導課新穎,確定探究的主題
1.歌曲欣賞。優美、動聽的音樂能夠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放松,減輕心理壓力。所以,學生能夠通過優美的旋律以積極的心態,高昂的激情進入課堂認真學習。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融入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為學生的在情感教育方面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例如,在學習《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這一課時,首先要播放一首《十七歲的雨季》,學生就會放松心情去聆聽,這時就會回憶起自己的成長過程,慢慢的就增加了對昆蟲生長發育的學習興趣,他們會想“昆蟲會有怎樣的成長發育歷程呢”,然后帶著疑問進入課堂。
2.游戲激趣。例如,在學習《鳥類》這一課時,老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不同顏色不同材質的紙,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引導學生盡可能得讓紙飛起來,飛行時間最長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這個時候,小組的學生們都會想到把紙折成飛機,但是還需要考慮的是采用什么材質的紙飛行時間能夠更長;飛機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等,針對這些話題學生們就會產生激烈的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欲望,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適當點撥,體驗研究的過程
研究的過程是引導學生不斷改變思維,通過不斷思考來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各種問題,學生應該積極的去尋求研究的方法,通過嚴密、謹慎的分析,得出完美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點撥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探究問題。例如,在學習《種子的萌發》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關于各類已經萌發的植物種子,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種子種類繁多。學生觀看完視頻以后,可以提出疑問“種子萌發需要哪些外界條件”,為了解決這個疑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提前一周準備至少10顆種子進行萌發實驗,探究種子萌發條件是什么,讓學生觀察萌發過程有哪些變化,并對實驗作出相關的記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起到了引導和點撥的作用。
三、組織交流,感受探究的喜悅
在生物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針對一個話題做出討論,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探究體驗,開闊學生的思維,感受他們之間相互探究成功的喜悅。例如,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節時,老師應該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查閱課外書籍來探討植物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以及場所,并將自己收集或了解到的關于光合作用的所有問題整理和探討,在課堂上做出展示。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對學生的實驗成果進行了詳細的評價。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激發了他們對實驗探索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學習競爭力。同時,還體現了他們積極學習創新的精神
四、分析改進,創新探究的方法
學生在進行實驗以后,他們所探究出來的結果跟實際結果可能不大一樣。由于不同的學生思維方式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不同,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也不同,所以得出來的實驗結果也不會相同。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組織學生共同探討交流,各抒己見,不斷總結和歸納實驗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改進和創新探究的方法。例如,學習《種子萌發》這一節時。把種子放在不同環境下進行萌發,把一個種子放在澆過水的土壤里,把另一個種子放在沒有澆水的土壤里,研究他們在哪種環境下萌發的速度比較快?學生通過實驗結果可以發現跟自己預期的效果不一樣,種子在有水的土壤里萌發的速度比較快,在沒水的土壤里,萌發的速度比較慢。學生就會想實驗錯在哪里?為什么會出現錯誤?通過大家的一番討論和分析,最終得出結果。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