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靜
摘 要:高三復習課的主題教學主張在特定的主題情境中打破原有的知識組織形式,以主題來統領、創設話題情境、設置分層問題,將零碎的知識融為一體,形成新的知識秩序,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主題;話題;問題;德國史
高三的老師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在高三復習課中,如何把握重點,以落實課程標準和考綱要求,并進行有效的拓展?
這應該是一個普遍性的困惑,而這一困惑則來自另外一個更大的困惑:如何利用課堂有限時間達成復習的教學目標,進行高效學習?筆者認為高三復習中,運用主題教學模式,在主題的統領下對知識進行發散、重構,在思維的拓展中達到高效。
一、 何以再提“主題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倡導教師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運用主題教學模式,對歷史發展中有前后關聯的內容加以梳理,將分散在各專題中的相關內容進行串聯,對教學內容進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設計出更具有探究意義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或更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所謂“主題教學”,就是以主題為中軸,圍繞教學主題而展開的?!爸黝}教學”就是要以鮮明的教學主題來統領全部教學內容,實施課堂教學。合理的“教學主題”能夠幫助教師實現課堂教學中各知識點的整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思想內涵、增強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在這一過程中,確定“教學主題”至關重要,它是教師構思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和根本意圖,是教學目標最主要的體現,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靈魂”。
高三復習課區別于新授課的一個重要表現,是更加突出時空上的古今貫通、中外關聯,顯然,結論的堆疊無法有效做到這一點。在特定的主題情境中打破原有的知識組織形式,以主題來統領、創設話題情境、設置分層問題,將零碎的知識融為一體,形成新的知識秩序。在教學主題的引領下,重點的確定、材料的使用、問題的設計、活動的開展都有了中心,課堂教學就有了靈魂,有利于學生認識與理解歷史、提高判斷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主題教學對高三復習大有裨益。
二、 如何進行“主題教學”
筆者結合“德國史”專題復習教學設計,談一談對主題教學的實施及其理解。
(一)提煉主題
主題,也叫“主題思想”,指的是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內容的核心。對于教學主題,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解讀。例如,“一課一靈魂”“教學立意”“教學內容主旨”“教學核心目標”等等。主題的選擇和提煉應是源于歷史感知的理性升華和歷史體驗的內心感動,是高屋建瓴眺望歷史、洞察秋毫深思歷史、另辟蹊徑叩問歷史的一種眼界。
縱觀德國發展的歷史,會發現民族主義在德國歷史的發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貫穿了德國近現代的發展全程,也契合德國史的知識體系,因此筆者將德國史的主題立意定為“民族主義的三重面孔”。
1. 從民族主義興起之初,所呈現的第一重面孔——國家民族主義,見證德國的崛起。中世紀的歐洲,人們首先認為自己是基督徒,并不懂得對民族的忠誠,德意志民族也是如此。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開始,德意志開始把民族情感和理論的許多必要成分引進自己的生活,啟蒙運動幫助德意志人擺脫了傳統宗教的束縛,開始把民族和國家作為傾瀉自己情感的世俗對象,但此時的民族意識僅僅停留在文化領域。長期的分裂阻礙了19世紀上半期德國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分裂使得一個在文化上名列前茅的德意志民族覺醒,促使德意志將這種文化上的民族意識轉變為政治上的民族意識,意識到應該達到政治和國家的統一和團結,這時德國的民族主義是“國家民族主義”,它力圖首先形成一個民族國家,以便形成對帝國機制依附的集體性公民。德國的統一顯示了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力量,國家民族主義使得德國的民族意識從最初的模糊情緒,發展成了一種比宗教更強大的力量,推動了德國的統一。
2. 民族主義的泛濫,所呈現的第二重面孔——種族民族主義,見證德國的狂進。國家統一的延遲導致了一種更富有侵略性和戰斗性的民族意識,這種侵略性的民族意識更容易受到刺激,更加敏感,自卑感愈深,以傲慢的優越感形式的彌補行為就愈會走向極端。從俾斯麥的鐵血統一的成功開始,德國的民族意識開始膨脹,他們將德意志文化提高到普世文化的高度,將德意志民族提高到最優秀民族的高度,國家民族主義一步步走向種族民族主義,這種極端和惡性的民族主義成為德國的旗幟,引領著其擴張和攻擊,德國進入了一個狂進的時代,最終造成二戰的悲劇。
3. 民族主義的重塑——公民民族主義,見證德國的復興。二戰后,面對全世界的譴責和怨恨,這個以理性著稱的民族認識到罪責的民族性,德意志民族自覺地對本國民族意識進行著“自我檢驗”和不斷修正,“對德國的整個過去重新估價”,尤其是對德意志歷史文化的傳統進行反思。二戰后公民民族主義被重新提及,公民民族主義主張,民族應當包括所有認同民族之政治信條的人,不管其人種、膚色、信念、性別、語言或種族如何劃分。它將民族視作一個平等的、權利共享的公民共同體,通過依附于一套共享的政治實踐和價值之上的愛國主義而實現統一。公民民族主義讓你相信的是一套共享的民主程序和價值觀,從種族民族主義到公民民族主義的轉變,意味著從對民族的認同轉向對國家的認同,從基于種族身份幻想的公民身份轉向基于民主價值認同的公民身份。公民民主主義重塑了今日德國的民族性。
德國的民族主義從興起之國家民族主義到膨脹泛濫的種族民族主義,再到二戰后對民族主義進行重塑,建立公民民族主義,這期間所表現出來的是正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特質:講理性、會反思、積極進取,永不放棄、勇于創新的德意志精神。正是這樣的民族精神,在短時間內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并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持續貢獻力量,德國再一次站到了世界的中心,只不過這一次是用和平的方式.
通過民族主義的三重面孔的形式來呈現德國的興衰榮辱,將德國的興衰發展置于“民族主義的三重面孔”這一主題下,使學生對德國的發展歷史的了解不再局限于知識層面,而深入到了其精神文化層面——民族主義;同時也學會了從發展的角度理解民族主義,看待德國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