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平平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教師的教育工作逐漸傾向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對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對教師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實際運用的能力,還能夠為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增添活力,提升初中生的地理課堂學習效率。文章簡要分析了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此為前提,對核心素養下中學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生活化;教學策略
現階段,初中地理的教學對學生“解讀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愈發重視,教育的側重點也逐漸轉移到對學生生活化地理認知的培養上。生活化情境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引入,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分析能力,對初中地理教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 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情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細節和生活相斥,缺乏地理性
教師在地理課堂上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在進行生活化情境教學時,教師習慣讓學生自己思索、小組合作學習、推選代表發言,等學生發表完小組的探討結果,課堂教學時間也所剩無幾。以《世界的人口》為例,大多數學生對世界人口的總數及增長特點都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在授課時,讓學生自己講述對世界人口增長特點的分析,及人口增長對社會生活所帶來的沖擊。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氛圍很活躍。教師會認為“學生很積極地講述了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在教學中較好地融入了生活化教學理念。但是,假如教師對課堂討論不加以指導和把控的話,學生在與他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積累的知識時,會將問題變得復雜化,甚至偏離主題。知識細節和生活充斥,教學目標很難實現。
(二)穿鑿附會,生活化情境虛假
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會為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的理解,在教學時為學生創設一些生動的情境。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時,應與教學內容、生活實際相貼合,失真的情境創設對地理教學并沒有好處。以《東南亞》為例,在講解“西亞——東亞”的石油運輸時,教師引用了生活中的石油運輸。情景如下:同樣是石油運輸,為什么“西亞——東亞”的石油運輸頗受關注呢?因為“西亞——東亞”的石油運輸會經過“海上生命線”。這樣的生活化情境引入有些牽強,與理論本質不相符合。這樣的生活化情境創設,并不會對地理的科學性帶來積極的影響。
(三)教師依靠自身經驗教學,脫離生活實際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更甚者會忽略年代之間的差距,直接將自身的經驗強加到學生身上,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以《中國的民族》為例,有的教師來自少數民族,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會將自己的一些生活經歷講給學生聽。但是在素材的選擇上,往往會偏離教學重點。如教師在教學中引入了自己幼時做農活的經歷,插秧、收水稻等,但是這些經歷對現階段的學生來說已經很遙遠了,城鎮學校的學生對其涉及更是少之又少。這樣以經驗為主的生活化情境教學,完全脫離了現階段學生的生活,不利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
二、 基于核心素養的中學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學策略
(一)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對學生來說,初中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些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大相徑庭,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時會很難理解。而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是地理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需要學生用整體的目光去看待地理事物。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情境,能夠有意識地將地理知識的學習放到大環境中,使學生全面地去學習。假如教師在教學時只是照本宣科,對課堂教學內容沒有精巧的設計,會使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產生憊懶心理。鑒于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正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地理內容的學習上,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難度,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以《海陸變遷》一部分內容為例,其內容主要為板塊運動造成了地形的變化,地球的表面形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鑒于板塊運動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學習難度,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我引入了生活中常見的事例,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認知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教師在講授知識時要尤為注意學生的認知規律。中學生受年齡、地域等客觀環境的影響,對一些地理事物是從未感知過的。因此在新課導入環節,我為學生講述了“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其主要內容為:由于時間久遠,大海變成了田地,田地變成了大海。通過講解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直接點出海陸變遷的觀點,讓學生多對“海陸變遷”問題有明確的認識。將成語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材料,豐富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將教學中涉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隨后,我又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示了一些圖片,圖片內容為: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的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讓學生認識到海陸是變動的,是有實例證明的。緊接著,我又以地震為例向學生解釋了板塊運動,向學生明確板塊之間的碰撞與拉伸,都會對地表產生極大的影響。此外,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地震逃生”的討論。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又如,在進行“地球運動”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我組織班里的學生對擢英中學每天的日出與日落時間進行了記錄,分析時間變化的特點,并計算出晝夜長短的具體情況,分析其變化規律。引導學生留心觀察一天內,擢英中學旗桿影子方向和長度的變化,在上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記錄結果,讓地理課堂教學具備生活化的特征。此外,教師也可以借助直觀教具,引導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梳理、綜合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理解、掌握地理理論、地理規律、地理成因與原理,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教師結合地理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安排,能夠提高學生綜合的思維方式,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