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馨
摘 要:任何偉大文明都有著獨特的本源性思維方式。中華文明作為唯一延綿數千年不絕的古老文明,其整體有機的本源性思維方式對自然萬物辯證統一關系的把握,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中,自覺運用中華傳統生態智慧,反思我國既有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體制弊端,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并以此為指導思想,推進新時代中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構建了科學的體制保障。
關鍵詞: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做《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1]507。這一講話為新時代中國探索構建科學有效的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體制、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實效提供了新思維。該講話所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與中華傳統整體主義生命觀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關聯。中華傳統整體主義生命理論雖產生于農業社會,但其整體有機的思維方式對自然萬物辯證統一關系的揭示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有著超越歷史變遷與時代局限的穿透力,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性思維方式與文化基因。從學理層面揭示二者的關系,對于深入把握“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文化譜系與方法論意義、增強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制度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命共同體”理念提出的歷史背景
回溯思想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是剖析科學理論內涵的必備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是針對我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績效低下等歷史問題而提出的。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一直以來存在的思想認識和體制問題、差強人意的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績效構成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歷史背景。
(一)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存在的思想認識與體制
問題
自20世紀80年代,環境保護被列為基本國策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經費一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而增加。但是,生態環境保護實效沒有達到應有的期望值。這里面既有思想認識問題,也有體制問題。地方政府缺乏從全局系統的、普遍聯系的視角落實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遭到破壞,生態空間破碎化現象突出。同時,我國既有的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存在部門職能條塊分割、有機協調不足等問題。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和生態要素的保護職責散落在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水利部、農業部和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呈現出多部門交叉管理的體制格局。而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有機性決定了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應采取系統性的管理方法,實現生態環境管理部門之間的有機性、整體性聯結。多部門交叉管理的體制機制,“人為地割裂了自然資源之間的有機聯系,不利于系統化保護和修復”[2]。此外,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的一環,可為實時比對生態環境保護績效、嚴格落實環境執法與司法提供基礎數據支撐。這需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環境要素監測的網絡體系保障。但囿于條塊分割的機構設置,生態環境監測出現數據打架與生態環境動態監測能力不足并存的怪象,弱化了生態環境監測的預警功能發揮。
(二)嚴峻的自然生態環境問題倒逼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理念與體制的改革創新
目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的惡化趨勢已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成為非傳統安全因素中的核心要素。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指出,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3]58。而我國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已對我國總體國家安全形成現實挑戰。與此同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時代中國人民群眾的生態需要已由隱性需要日益演變為顯性需要、剛性需要。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呼吸新鮮空氣、飲用安全干凈的水成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衡量標準,更好地享受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休閑娛樂日益鐘愛的方式。
面對艱巨的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任務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環境民生訴求,我國若固守傳統的工作方法,必然難以遏制生態環境惡化態勢,必須創新思路。在此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命共同體”理念,指出“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范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1]507。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4]17的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原則與方針。
二、“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整體主義思維解讀
一般而言,創新性社會科學理論的出場,都是基于時代需要,在其民族本源性思維方式的滋養下產生的。習近平總書記“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科學性在于其深刻地揭示了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系統各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系,體現了生態整體主義的思維方式。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生命共同體”理念是在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倒逼下,創新運用中華傳統整體有機思維基因而建構的生態整體主義科學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時代問題的解決,運用現代人的表述話語,將傳統整體主義生命觀所蘊含的生態哲思生動地、具象化地闡發,實現了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的現代性轉化與現代性傳承。
(一)“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整體主義思維對中華“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性傳承
2013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提道:“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人的命脈在田”所揭示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只有“田”好,“人”才能好,人類必須依賴“田”這一自然資源而活。“人的命脈在田”表達了人類不能外在于、獨立于自然而存活的生態思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4]35,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這是對我國傳統“天人合一”整體主義生命觀的繼承。我國先賢在思考生命與宇宙的關系時,形成了關于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整體的生命觀——“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簡練而又深邃地表達人與自然最本質的關系,即人與自然構成生態共同體。
我國古人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5]。自然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如果順應自然規律行事,“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6],促使萬物生長,人類得以生存。此時的“天人合一”體現在人類應遵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的行為法則,謹記“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8],在保持人、地、天和諧共處的基礎上取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實現“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9]的共生共榮關系。中華先賢整體主義生命觀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方法論,指引子孫后人的生態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3]143認識判斷,既是對人與自然尖銳矛盾的現實反思,也是對我國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性發展。我國傳統整體主義生命理論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形成的文化來源。
(二)“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整體主義思維對中華傳統五行學說的創造性轉化
我國古人在思考自然宇宙生命的起源時,形成了具有樸素辯證思維的整體主義自然觀。這一傳統自然觀蘊含著深厚的生態智慧,一直深深影響著中華兒女的行為實踐,庇佑中華文明延綿不絕。五行相生相克學說便是這一自然觀的核心。五行學說認為,構成世界萬物的根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的物質之間呈現辯證統一的關系。彼此間既可以互相促進,也可以互相制約。五種物質在對立統一的運動變化中衍生出世間萬物。在此本體基礎上形成的世間萬物彼此之間無疑呈現出辯證統一的整體主義生命特征。
五行學說的深邃不僅在于它形象地描述了五行現象及其性質,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五行彼此相互影響的運動規律和變化過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之間的任何一行都是既由他行生,又生他行;既能克他行,又會被他行克;受作用者通過某些中間環節,反作用于作用者,產生調節的效果,使整體系統各部分保持動態平衡。正如《黃帝內經》所曰:“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10]584。五行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才能實現萬物相生。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結構法則組織起來的整體,是自然界的運行之道、世間萬物衍生演化的根本基礎、人體生老病死的秘密所在。
“生命共同體”理念對田、水、山、土、樹等概念的運用,是習近平總書記用現代人的表述話語將構成自然生態系統的最基本物質具象化地生動揭示出來,實現了對五行相生相克學說的現代性傳承。它揭示了自然萬物相生的規律。田養人,水滋田,山涵水,土覆山,樹護土。人類如果順應自然規律,便可以使自然萬物呈現出彼此促進的正循環和正相關,自然系統便會展現出生機盎然的氣象。同時它也揭示了萬物相克的深刻道理。人依賴田作物提供食品,可田卻要受制于水源的供給情況。水源若不足,田地便會干涸,人類無法在干涸的田地里耕耘出人類賴以存活的食品。而水制約田的同時,自身卻受制于山,而山卻受制于山體表面土覆蓋的程度。光禿禿的石頭山是長不出茂盛植被的。沒有茂盛植被覆蓋的山是無法涵養水源的。田、水、山、土、樹之間呈現出彼此制約、負相關性的整體關系。人類如果違背自然規律,人為地割裂其間的有機聯系,將會激發萬物相互制約、相生相克的現象,引起自然萬物的負循環,導致自然系統的衰敗、自然生命的損害。
三、“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實踐方法論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生命共同體”理念對新時代中國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體制構建,提高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實效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國的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必須時刻牢記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維持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和促進自然各要素間的相生演化,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繁盛、平衡和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
(一)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價值觀的指引,引導全社會關愛自然萬物
“天人合一”生命觀認為自然萬物和人類一樣具有主體價值、生命價值與存在價值。例如儒家認為,“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是‘民胞物與的平等和諧的關系”[11]。道家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9]260。即,從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來看,世間萬物無貴賤之分。“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整體主義思維在繼承我國古人整體主義生命理論的基礎上,深刻地揭示了“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3]56的本質特征,闡釋了自然生態是一種具有生命溫度與特征,而不是一個冷冰冰、毫無生機、任人宰割的物質存在。生命力是自然系統的本質內涵。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3]36。
人類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選擇什么樣的實踐方法。現代人類的行為之所以打破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內部平衡,其主要原因在于人類沒有充分認識到自然生態系統本身具有存在價值、生命價值和內在主體價值;實踐方法上采取的是主客觀二分法,將人與自然萬物視作彼此分割的兩個世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以人類的絕對主體性為思維原點,視自然萬物為實現人類主體價值的工具、原料、手段。而“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整體主義思維啟示現代人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內含生命特征的共同體;人類在現代化發展中,應轉變實踐思路,拋棄主客體二分法,采取整體主義思維方式,將人類行為與自然系統視為一體。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過程中,人類不能粗暴地割裂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應采取“天人合一”的方法論,將人類的現代化發展有機融入自然整體系統,保持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有機性,將“城市融入大自然”[3]48,將人類融入大生態;珍愛荒原等自然生態,現代化生態景觀的建造,應順勢而為,降低人工痕跡,盡量保存天然的山水林田湖草原貌,形成以崇尚天然生成的景觀為美的生態審美價值。這是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理念的邏輯所在。
(二)為改進新時代中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提供實踐方法論的指導
“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整體主義思維為我國今后創新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思路提供實踐方法論啟示:自然生態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個彼此不能割裂的有機整體;必須“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問題”[3]56,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踐工作中應充分尊重自然界系統各要素之間的整體性和交互性,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的體制構建應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自我循環能力、再生能力為原則,否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將出現短視行為,無法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內在生命力的恢復。
這不僅需要新時代中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所提出的“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進行整體保護”;而且在開發與利用國土資源時,也要統籌考慮整個國土領域內的自然生態各要素,不能顧此失彼。當前,地方政府為快速發展建設,大肆填海造陸,鏟平山丘、叢林,破壞寶貴的自然生態資源。城市化變成水泥化、硬化,打破了人造物與自然物之間的平衡,自然生態要素隨著城市化前進的步伐不斷退化、消失。長此以往,城市的蓄水能力將越來越弱。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建設海綿城市涵養水資源、修復城市水生態的工作思路,正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整體主義方法論的實踐貫徹。
在習近平總書記“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組建了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取消了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環境保護部,將散落各部門的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統籌于這兩個部門,實現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體制構建,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運用中華傳統生態智慧,以整體有機思維推進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體制構建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智慧。
參考文獻:
[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張惠遠,郝海廣,翟瑞雪,等.“十三五”時期國家生態安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環境保護,2017(1):29.
[3]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4]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5]荀子·天論[M].方勇,李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265.
[6]禮記·中庸[M].胡平生,張萌,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1027.
[7]老子[M].湯漳平,王朝華,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95.
[8]周易·乾[M].楊天才,張善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24.
[9]莊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31.
[10]黃帝內經·素問[M].姚春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87.
[11]任俊華,李朝輝.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論的自然整體觀[J].理論學刊,200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