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喬
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的又一創新,其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是一脈相承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準確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深刻內涵與意義,必須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哲學基礎進行分析,以文獻研究法溯源得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是其群眾觀的前提,革命性是其群眾觀的起點,科學性是其群眾觀的保障,人民性是其群眾觀的歸宿,再結合現實分析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大意義,進而提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涵蓋各個領域的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新時代引領社會主義中國前進的思想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80這一用語最早出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相關論述可以追溯到1990年《從政雜談》,其中指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主動、及時地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造福于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為民辦實事。”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指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它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部內容,更是一條重要主線。
一、分析“以人民為中心”的哲學基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創新,其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深深嵌合。馬克思主義是為求人類解放的哲學體系,其體現出了鮮明的實踐性、革命性、科學性和人民性特征[2],要深刻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含義,必須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剖析,以探求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源。
(一)實踐性是群眾觀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又被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實踐”具有豐富含義,第一,在馬克思主義這里,實踐是感性的活動,這種感性活動的前提是要有自由自覺的個體,即實踐是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3];第二,實踐是歷史性的,馬克思指出歷史是人的實踐推動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人生產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產資料[4]67;第三,實踐是社會性的,因為人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實踐的主體是能動的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是立足于現實的人類自身的,這就為其群眾觀奠定了這樣一個前提,即首先肯定了人自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社會一切物質財富根本上來源于勞動人民的實踐,其作用更不可忽視,他們承擔了社會的生產任務,一切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都是辛苦勞作的人民生產的,而歷史的車輪沒有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作為“燃料”將難以前進。
(二)革命性是群眾觀的起點
馬克思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最終揭開了資本主義的實質,并對其進行了精準的科學批判。馬克思發現資本主義最終決策層實際上就是一群以攫取利益為根本和首要目的的資本家,同時又由于資本的逐利本質,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將在扭曲的價值觀下不顧及任何國際原則、人類美德進行各種強盜行為,例如殖民侵略、壓迫勞工擴大生產等。因此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表示必須通過暴力推翻當時存在的社會制度。因此,馬克思主義有著顯著的革命性的特點。而要推翻擁有暴力機器維護其統治的資產階級,必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這就需要團結起底層受壓迫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苦人民,這也就是其群眾觀的起點。
(三)科學性是群眾觀的保障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前提在于自由自覺的感性的人,社會存在與經濟基礎實際上就是無數的具有自由自覺的感性的人勞動所呈現出的動態的狀態。人的實踐活動是一個感性的能動的發展過程,這就意味著人會有意識地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水平的生存環境,因此,人類歷史呈現的是不斷追求更高級的自由狀態的發展過程,直至“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294而這一切向著更高程度的轉變過程的基礎是在無數人追求自己更好的生活的共同推動下實現的。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能夠敏銳地發現這一規律,這就為其群眾觀提供了科學保障。
(四)人民性是群眾觀的歸宿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的歷史,但是關鍵在于對這個“人”的界定。如果把這個“人”看作僅僅是符合經驗判斷的一個個孤立的人,那么無論人類社會施行何種制度,最終的推論結果就是社會制度在維護一個特殊的“人”的利益。馬克思顯然不會贊同這種觀點,因為他的使命是解放全人類。因此,這里的“人”應當指非孤立的、非個體的人,即人民。馬克思指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生產衣食住行所需,歷史實質上就是各種物質生活生產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最根本上靠的是無數勞作的人民,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人民還通過不斷構建新的生產關系,進而推動社會進步,即人民的生產活動是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二、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重大意義
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凝練在“以人民為中心”這六個字上。新時代下的中國無論是從發展理念、實踐要求還是價值目標上,都深刻地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這是因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于新時代中國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制度設計上保障人民當家做主
毛澤東同志關于“歷史周期率”的問題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制度管長遠,要確保一個擁有14億人口、五千多年歷史的大國能夠行穩致遠,必須探索一個好的制度體系。而探索這個制度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國家制度的構建上堅持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起點與歸宿。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便真正踐行了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適用于中國國情的傳統式民主“有事好商量”“集思廣益”的體現,避免陷入西方國家嚴重內耗、樹立民眾對立情緒的多黨制陷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數民族同胞處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益,能夠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等等。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推動構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的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無一不彰顯了中國國家制度體系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二)政策制定上確保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各項政策的依據。”[5]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在政策制定前,必須廣泛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政策制定后,必須及時收集群眾反饋,并做出動態調整,始終保證是從人民利益出發制定政策。
(三)公權力行使上促進其規范化
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所有工作都是群眾工作,其最根本的指向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但是群眾個人在面對公權力的時候實際上是處于天然的弱勢地位,而權力在沒有監督、約束的情況下非常容易異化,這就導致公權力甚至在無意的情況下也容易侵犯群眾的合法權利。而以人民為中心的提出,實際上是在社會中形成了“敬畏人民”的氛圍,這就在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公權力的“小心”行使,另一方面能夠保障群眾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確保對其自身權利的認識和行使,從而在面對國家公權力侵犯自身合法權益時能夠做出有效的抵抗。例如浙江省提出的并在全國推廣的“最多跑一次”就是從以人民為中心出發的便民利民、規范公權力行使的生動體現。
(四)國家發展上保證始終充滿活力
人民有無限的智慧與創新創造能力,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民幸福從來都是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949年的中國百廢待興、民生凋敝,而在接下來的七十多年里,中國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經濟總量也一步步躍居世界第二。這一切都是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實現的,人民力量是中國發展的根本力量。
實現中國夢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中國人民一代代地接續奮斗下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夠如期實現,確保中國的未來發展持續充滿活力。
(五)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奠定基礎
意識形態不僅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的旗幟、道路,還直接關系到黨的執政基礎的穩定,意識形態工作失敗導致政亡人息的眾多例子足夠讓我們保持警醒。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根基就是馬克思主義,而以人民為中心與馬克思主義核心觀點之一的群眾觀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提出以人民為中心能夠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奠定基礎。
首先,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有助于凝聚全黨。中國共產黨是以理想信念為樞紐凝聚起來的政黨,這就是說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歸根結底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這個初心,促使廣大中國共產黨人重新深入認識人民的力量和自身的使命、職責,才能夠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
其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有助于增強民眾的政治認同。執政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實際上都是來源于人民的認同[6]。這也就是說,執政黨只有得到人民的認同,其政治理念、政策主張等才能得到擁護,進而其制度、政策、法律法規等才能得到施行。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人民的力量,《憲法》也明確指出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與歷史、現實和《憲法》的相互印證。因此要增強人民對我們黨執政的認同感的前提就是在思想上、行動上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力量。
最后,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有助于排除思想多元化的影響。伴隨全球化而來的是思想多元化,以利益至上為核心的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盛行,進而扭曲人們的價值觀。以人民為中心的哲學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排除這些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特別是對黨員干部的思想進行“大清掃”,進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三、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舉措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要深入探索以人民為中心的踐行路徑,把認識論向著方法論轉變。
(一)將以人民為中心內化為自身信念
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從其所構建的一系列綜合服務制度體系上能夠看出和深切體會到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一項根本原則。必須把這項根本原則內化為黨員干部自身的信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以人民為中心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將其作為根本原則,而是在要求黨員干部必須將以人民為中心內化為自身秉持的信念,因為心中裝著的是人民,將會自覺做到思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做民之所盼、改民之所怨。將以人民為中心內化為自身信念,還能治愈“痼疾”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因為秉持這種信念必然敬畏人民、尊重人民,把人民的問題當作其頭等大事,時刻繃緊端正態度的弦,也就自然可以做到真正成為一名人民公仆。
(二)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構建制度保障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一項根本原則,要保障這項根本原則得到真正貫徹落實,除了需要廣大黨員干部自身將其內化為信念,還應當通過構建外在的制度約束作為保障。
第一,構建完善的公職人員管理制度。首先,要暢通和增加群眾與機關的對話渠道,要切實做到群眾有反映、官方有反饋。其次,要確保公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化,將權力運行暴露在“陽光”之下,違法違規操作將無所遁形。再次,要構建新型績效評估機制,將評估標準與當地民意掛鉤,促使黨員干部必須深入基層。最后,要建立榮譽制度,任何真正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行為都應當得到鼓勵和支持,從而帶動公職人員的積極性。
第二,構建完善的公職人員培訓制度。首先,要對公職人員進行“形象意識”培訓。公職人員是代表黨和國家與人民群眾直接“打交道”的,其所言所行皆代表黨和國家的形象,要讓其深刻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其次,要對公職人員進行“公仆意識”培訓。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人民公仆”的稱號就體現出了群眾對共產黨人的信任,因此要讓公職人員認清自己的位置,擺正自己的態度,首先就是要具備“公仆意識”。最后,要對公職人員進行“功成不必在我意識”培訓。這實際就是培訓公職人員不計較個人功名的意識,腳踏實地地為人民做實事,這也是一種公職人員亟待“修煉”的思想境界,將自身的功名留給人民、歷史來評價。
第三,構建完善的公職人員問責制度。這里的問責制度是指專門針對于公職人員是否真正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對于一些嚴重違背人民意愿、損害人民利益,甚至走到人民對立面的行為,要堅決予以查處。在監督上,要通過網絡舉報等方式適當增強群眾匿名度以加強群眾參與度;在查處上要堅持公開化,將問責過程公開,樹立典型。
(三)將人民納入社會治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7]4-8將人民納入社會治理體系實際上是將以人民為中心從認識論向方法論轉變的巨大飛躍,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深刻踐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將人民納入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范圍將隨著人民不同的關注點不斷擴大,人民也從評判者變為參與者,由人民自己參與自己生活的治理,不斷提高其幸福感、滿意度,從而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在社會層面得以踐行。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一切工作最根本的前提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對于社會治理效果是面對面的關系,即人民將從社會治理效果中直接獲得感受,要確保這項重要工程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其前提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第二,構建共同體意識。共同體的基礎是利益共同,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要著重構建共同體意識,即構建“我是集體一部分”的意識,共同體意識構建的成功,將極大提高個體奉獻的積極性,個體將會主動為共同體貢獻力量,從而使社會治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提供法律保障。對于大部分普通民眾來說在社會治理中遇見法律問題將是一大困難,因此政府要主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為群眾提供法律支持。可以通過發起共同體中具備法律知識的人充當其法律顧問,也可以安排政法工作人員直接參與其中,最終是要達到群眾有法可依的狀態,為人民參與社會治理提供方便。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
[2]邱仁富.論創新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需要彰顯的五個主要特性[J].探索,2020(1):38-49.
[3]曹琳琳,王露璐.成己、成物與成人:人的異化及其類本質的復歸——重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3):56-6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5]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1):7-14.
[6]吳玉軍.政治認同視域中的意識形態建構[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3):44-49.
[7]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J].社會主義論壇,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