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視野下拓展知青返城研究的四條路徑

2021-03-28 14:21:39易海濤
紅廣角 2021年1期

易海濤

【摘 要】絕大部分知青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返回城市,其返城既是改革開放的動力之一,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由此來看,加強知青返城研究刻不容緩。如何開展知青返城研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至少有四條路徑有助于開展知青返城研究:其一,制度史視野對知青返城研究具有統籌作用,能在前后左右的平衡中更好把握此問題。其二,知青返城與改革開放有著反復的互動關系,應進一步厘清這種上下左右的互動關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改革開放和知青返城。其三,知青大返城有著顯著的時空差異,這種差異是地方特性所致,構成了當代中國地方史書寫的重要內容。其四,知青返城后的研究是知青返城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在繼續拓展史料的基礎上,以知青為中心,做好相應的課題研究。

【關鍵詞】知青;改革開放;上山下鄉;返城;知青研究

知青上山下鄉是一場綿延20余年的浩大工程,遍及數千萬城鄉知青及其家庭,對當代中國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目前看來,對于知青上山下鄉中的“下”研究比較充分,對上山下鄉的緣由、動員、安置等有比較多的研究成果,但對于知青返城研究卻相當薄弱。事實上,知青下鄉與返城,都凸顯了歷史的轉折。因此,知青下鄉與返城的各個環節都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知青返城,既是知青上山下鄉中的制度鏈條末梢,同時又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關,故更應加強對知青返城的研究。既有的知青返城敘述多停留在知青大返城階段(1978—1979年),且多以文學(小說)敘事為主,梁曉聲、鄧賢、池莉、王安憶等人的作品中都涉及知青返城。這樣的敘述雖然對知青上山下鄉的終結有比較生動的反映,但并不能完整地呈現知青返城的歷史脈絡。事實上,自知青上山下鄉開啟之后,知青返城之路便持續進行,因此,對知青返城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青上山下鄉結束階段,這就要求研究知青返城要有一個總體關照。就知青大返城來看,其軌跡與中國改革開放開啟的軌跡大致相當,其無疑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返城后,廣大知青更是投身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來,有許多知青成長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為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貢獻。因而,研究知青返城既是研究改革開放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作為一種方法論上的探討,即如何從改革開放史的一個具體方面來推進整個改革開放史的研究。

一、制度史視野下的知青返城研究

目前,學術界研究改革開放史越發注意拓寬視野,強調辯證地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確實,從制度史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史就應從一種更長時段來展開討論,這樣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改革開放。作為改革開放的一部分,知青返城研究同樣應拉長視野,而不是僅僅著眼于知青上山下鄉的末梢——大返城階段。就中國知青史研究而言,學術界長期多關注其“常態”下鄉而少關注其“變態”返城。其實,作為一項制度而言,在知青上山下鄉過程中,返城與下鄉相伴始終,如因病返城、返城探親、招工返城、當兵返城、就學返城等,這些形式的返城最終在知青大返城中得到了統一。對此,有三個層面的問題值得進一步關注。

第一,知青下鄉后便陸續有少量知青返城,成為知青上山下鄉中的變量,雖然這些知青返城相較于當時大張旗鼓地下鄉而言顯得有些悄無聲息,但對這些變量的研究卻不容忽視。

20世紀50年代知青上山下鄉后,隨著知青上山下鄉的開展,就一直有知青不斷返城。在這些知青返城過程中,有因不符合條件被送到農業戰線的城市知青。如1963—1966年赴新疆的上海知青中就有少量這樣的知青,為此,1966年8月28日上海市楊浦區護送青年到新疆的干部在總結報告中建議,今后應嚴格貫徹上海市和楊浦區的指示,不將年齡過小的青年過早送到新疆。也有一些知青因不滿農村的生活而悄悄跑回城市,最終滯留城市的情況。1958年2月24日,中共上海市西郊區委員會的一份文件顯示,到該地區落戶的1650名知識青年中已有30名左右逃回城市。截至1974年3月,1963—1966年支援新疆的上海知青中有2700名留在內地,其中,留在上海市1500人(市區1300人,郊縣200人),1200人已到江蘇、浙江等地農村結婚。而更多的情況則是,知青下鄉后一些出身好、表現好的知青被抽調到工交文衛等戰線,或者通過上學、當兵等方式返回城市。據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1963年調查發現,在1959年以前上山下鄉的上海知青中,大部分已被當地抽調參加工礦企業、文教事業或保送投考專業學校。即使留在農村的,大多也不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是擔任了政治、技術、文教等方面的工作。1973年8月,據上海市閘北區下鄉上山辦公室要求,江西省新干縣提供了一份當地上海知青上大學或中專技校讀書的詳細名單,由此可對知青求學離開農業戰線的情況有詳細了解。1981年,國務院知青辦對1962年知青調離農業戰線情況有一個大致統計(見表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來看,對以這些方式返回城市的情況了解并不多,且多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跨省安置知青為主,對赴當地農村下鄉的情況了解不多。另外,這些知青返回城市也并非一定返回其原戶口所在的城市,返城只不過是一個相對離開農業戰線的概念,這在此后的研究中仍需作進一步分析。

第二,一些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影響著知青返城的進程,需要對此作專門分析、討論。

人物在歷史研究中起著核心作用,知青返城研究同樣如此。正是因為鄧小平等人的最終決策,讓1000多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最終得以返回城市。在此過程中,也需要注意黨和國家其他的領導人所起到的作用。“文革”結束后,國家的各項事業不斷走上正軌,各地知青的返城呼聲也不斷高漲。為此,國家一方面通過召開知青工作會議來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向各地派出工作組解決問題。1979年5月1日,赴北京參加全國青聯會議和國務院知青辦召開的全國知青代表會議的新疆上海知青魚珊玲在會上提出了10條書面意見,對新疆上海知青要求返城的原因和過程有一個比較詳細的說明。她的這些意見得到了李先念、胡耀邦等人的批復,對促成最終解決知青返城問題有一定幫助。在知青大返城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知青出于各種原因選擇留下。要考察知青返城就需要關注這些對立面,才能對知青返城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呈現。同樣,對于大返城之前的返城,也需要展開相應的研究。“文革”爆發后,此前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進程中斷,爆發了大規模的知青返城,為此,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這些知青返回農村、邊疆就地鬧革命,最后仍有不少知青通過各種方式留在了城市。顯然,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值得作進一步梳理。“文革”期間大批城市知青上山下鄉,新的問題隨之產生,返城也提上了日程。在此過程中,1973年發生的“李慶霖上書”事件成為知青下鄉和返城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李慶霖上書”事件發生后,中央對知青上山下鄉的安置管理工作進行了大幅度調整,也加強了對知青工作中的經費、口糧、疾病、婚姻、安置布局等問題的進一步領導。因此,加強對這些重要人物、事件、節點與知青返城的研究無疑有助于進一步增進對知青上山下鄉和知青返城的理解。

第三,知青返城過程中的幾種關系,如知青與農民、城市與農村、地方與中央等,也需要加以對比與考量。

有論者指出,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應當重視各層級的互動”,知青返城研究更是如此。從宏觀層面來看,知青上山下鄉牽涉到國家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牽涉到城鄉、地區之間的關系;從微觀層面來看,又涉及知青與家庭、知青與農民之間的關系等。但歸根結底,其所牽涉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更好地理解知青返城,就需要結合知青下鄉的歷史背景予以考量。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1953年中小學畢業生升學危機爆發后,國家日益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日常勞動教育,“好兒女志在四方”“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日漸成為一種崇高的社會風尚。盡管如此,當知青在選擇下鄉時仍面臨著來自家庭的強大阻力。1957年12月,上海市在動員知青到安徽蕪湖、市郊農村去時,家長的阻力非常大,有的甚至以自殺來威脅子女或藏了畢業證書、戶口冊來阻止子女去報名。即便“文革”期間所有符合條件的知青必須上山下鄉,但當知青可以返城時,家長對此事十分關心,想方設法讓子女返回城市。相對于知青家長,大批知青來到農村,農民則呈現出復雜的心態。長期以來,不少觀點認為知青上山下鄉給農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因為許多農村地區本就人多地少,本地農民尚且無法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知青到來只會增加額外負擔。而且,知青回城多年后回憶起農村生活時,仍對農村生活之苦有深刻記憶。其反映出的實質是城鄉二元結構所帶來的城鄉差別。這也進一步說明,既然鄉村不如城市,知青的到來顯然加重了農村的負擔。1958年2月24日,通過對到上海市西郊各鄉農業社落戶勞動的1650名知識青年檢查發現,還有些人輕視農民,與農民關系格格不入。不過,知青下放的地方不同,知青的體驗也是千差萬別的,對于各地城鄉關系也應辯證看待,尤其是上海、北京等主要以跨省區安置知青的地區,往往又能通過多種方式去幫助知青安置所在地改善生產生活,在某種層面改善了城鄉關系。而這些因知青上山下鄉所形成的城鄉、地域關系,一些甚至延續到了后知青時代。同樣,對于知青返城的研究,也必須考慮到返程前后的對比,要通過這種對比去捕捉背后的時代信息。

二、知青返城與改革開放的多重互動

有論者指出,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應當重視政治決策的過程”,確實,尤其是像改革開放這樣的重大決策更是如此。那么,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知青返城的決策過程同樣值得深入研究,而且,應當要有一種社會史的研究視野,注意其前后左右的對比關照。事實上,知青返城與改革開放本就有一個多重互動的過程。因此,有論者形象地將上山下鄉喻為“改革的催化劑”。

在改革開放前,知青返城人數雖未構成大規模,但從總體上來看仍保持上升態勢。這也為改革開放的開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不完全統計,在改革開放之前(1962—1976年)有736.74萬名知青調離農業戰線(其中,1962—1973年共計401.35萬人,占54.48%),在改革開放的醞釀、開啟階段(1977—1979年)則有753.72萬名知青調離農業戰線。由此不難發現知青返城(或者說“調離農業戰線”)與改革開放的重要關系,為此,需要加強對知青返城與改革開放的互動關系研究。

“文革”結束與改革開放的啟動有著直接關系,1976—1977年則是改革開放開啟的重要醞釀階段。盡管知青返城與改革開放的醞釀、開啟有著直接關系,但這種關系并非呈現出直線上升、層層遞進的態勢。通過圖一可以發現,1977年返城的知青人數較前兩年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不少,調離人數占在鄉知青人數的10.7%;到1978年則出現了大的轉折,調離農村人數達到了255.32萬人,占在鄉知青人數的28.5%。這說明1977—1978年間知青上山下鄉有一個大的轉折。雖然目前大家對轉折的結果已經比較清楚,但過程卻仍較模糊。譬如,人們大抵知道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與知青返城有著重要關系,但這個過程顯然還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地方。通過表一便不難發現,以高考返城的知青在當時來說只占小部分,大多數還是通過招工、當兵等形式調離農業戰線。盡管通過高考返城的知青人數不多,但其對廣大知青所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小覷,這也激勵著更多的知青想要返城。

既然大多數知青仍是以招工的方式返城,這也意味著當時的勞動就業市場需要有所改變,而這也就要求上山下鄉政策要有一個逐步退出的過程。一方面下鄉的人員減少,另一方面則是返城人數的增加。如何在此過程中實現綜合平衡,對既有的政策進行調整,無疑是成功處理這一問題的關鍵。1978年3月28日,鄧小平同胡喬木、鄧力群談話,在談到如何使城鎮容納更多勞動力的問題時,他指出:“要研究一下,使我們的城市能容納更多的勞動力。現在搞上山下鄉,這不是長期的辦法。”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對鄧小平的意見都表示贊同。這就說明,黨和國家的幾位主要領導人對結束上山下鄉政策取得了共識,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結束了。5月22日,遵照國務院領導人指示,為加強城鎮勞動力與下鄉知青的統籌管理,國務院知青辦與國家勞動總局決定合署辦公,業務工作分別在兩個黨組領導下進行。在中央層面,國家已將知青上山下鄉的工作和勞動就業管理統籌在一起,說明知青上山下鄉的結束工作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與此同時,中央也要求地方各級黨政部門探索結束知青上山下鄉的辦法。7月3日,胡耀邦同國務院知青辦主任許世平談話時指出:上山下鄉這條路走不通了,要逐步減少,以至做到不下鄉,這是一個正確的方針,是可能做到的;安置方向主要著眼于城市,先抓京、津、滬三大城市。國務院知青辦根據胡耀邦的談話精神,于7月9—10日邀請三大城市知青辦主任座談,研究城市如何廣開就業門路,逐步做到城鎮青年多留城、少下鄉的問題。為更好統籌解決知青上山下鄉問題,國務院知青辦決定召開全國知青工作會議,以便開展更具有針對性的工作。

1978年下半年,國務院先后組織召開了數次有關知青工作的會議,討論的主要內容就包括知青返城。在當年的10月31日至12月10日,持續一個多月的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等接見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李先念、紀登奎、陳永貴、彭沖、康世恩還同各地負責人進行了專題座談。會議閉幕當天,李先念將中央批轉的《知青會議紀要》和《國務院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批送華國鋒。批語說:“建議印發政治局討論,然后以中央名義正式批發。現在有些地方知青上訪,甚至集體請愿的不少,此件盡快發出為好。”12月12日,中共中央批發這兩個文件,要求各級黨委切實加強領導,認真貫徹執行,積極而穩妥地統籌解決好知青問題。正如李先念的批語所指出的那樣,當時各地知青返城的呼聲高漲,急需中央作出相應的解答。這兩份文件,一方面提出要逐步解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好留在農村的知青問題,但另一方面并未停止上山下鄉,而是說“對上山下鄉的范圍進行了縮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確實事情緊急,既有來自各地知青的返城呼聲,也因中共中央即將于12月18—22日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連續召開知青工作會議,也不難發現知青工作在當時的重要程度。換言之,知青工作也是一個牽涉面廣泛的問題,與此后的各項改革工作有著緊密的聯系。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決策,對各項工作提出了相應的改革要求。其中,經濟體制是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1978—1980年,國有企業改革的焦點一直放在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上。企業自主權中就包括人事權力,這在后來的知青返城工作中很快就得到了體現。1979年4月1日,鄧小平在審閱《一項牽動全局的重大問題——康永和同志關于上千萬人要求就業急需統籌安排的報告》時批示:“將此文件印發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5日,在中央關于經濟問題的會議上,李先念發表長篇講話指出:當年大約有2000萬人需要安置,其中,按政策留城的知識青年320萬人,插隊知識青年700萬人。對此,中央需要統籌兼顧,解決好勞動力安排;已經在國營農場或其他單位就業的知識青年不再另行安置,要教育他們安心工作;要通過多種方式來解決城市青年的安置工作。由此不難發現,知識青年是當時城市就業工作的重頭,需要城市各部門做好相應的消化工作,要求以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安置這些人員。同時,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無疑也加快了知青返城的進程,給城市的知青安置工作進一步解決帶來了壓力。

1979年10月4日,在中共中央組織召開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一書記座談會上,鄧小平強調經濟問題是當時最大的問題,要求從經濟的角度來解決落實政策、就業、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回城問題。他指出,經濟不發展,這些問題永遠不能解決,要求廣開門路,多想辦法,千方百計,解決問題。無論如何,通過各種方法大部分下鄉的知識青年得以返城。據1980年8月7日萬里在全國勞動就業會議上的講話反映,當時在農村下鄉的知青還有150萬人。對此,萬里指出應繼續“從城鄉兩方面廣開生產門路,爭取在一二年或者稍長一點時間內把他們安排好”。盡管他在講話中表示今后“還是要鼓勵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到邊疆區,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但方向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變化,即便是下鄉也要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作為技術人員、技術專家去支援其他地方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同時還指出“知識青年凡是在城鎮能夠全部安排的,就不必再上山下鄉了”。

目前關于知青上山下鄉的原因仍多有爭論,其中,解決就業一說占有很強的話語權。確實,從知青返城來看,其最終的統籌解決之道也是落腳在解決就業。1981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第一條就指出:城鎮青年就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它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的安定團結和“四個現代化”建設前途,應當根據國民經濟調整和發展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解決。各地要不斷地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在一段時間內,逐步形成一套有利于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勞動就業制度。該決定對此提出了大量具體措施。其中,此前列入地方財政包干使用的知青安置經費,要作為城鎮安置就業(包括補助勞動服務公司)的基金使用,在沒有下鄉任務的地方,仍要保證這部分經費的數量和來源。安置就業經費要專款專用,不準移作他用。確實,城市知青不再下鄉,大批知青返回城市,這需要國家不斷探索新的就業途徑。“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各地政府在向現有單位硬性分派就業人員的同時,開始考慮在國有部門之外開辟新的就業門路。中央的政策逐步放開,允許并積極鼓勵城鎮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發展,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就業和自謀職業。”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知青返城與改革開放之間不斷互動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目前并不十分清晰,一方面高層的決策過程不清楚,另一方面地方如何操作也不甚清楚。這就要求加強研究,不斷豐富知青返城過程的拼圖,讓知青返城與改革開放的豐富聯系有更加清晰的呈現。

三、知青大返城的時空差異

改革開放有一個從試驗到推廣、從特殊地區到全國的漸進過程,知青大返城也存在類似的時空差異。事實上,歷史的發展也是由地方歷史和整體歷史共同構成的。近年來地方史的書寫越發強烈,學術界強調從地方管窺整體,從整體統領地方,以求呈現出更加完整的歷史面向。圍繞知青大返城的地方性差異展開相應研究,梳理相關史實并探究其背后的個中緣由,既能進一步豐富當代中國地方史研究,同時也將進一步完善對整個當代中國史的書寫。

如果要更好地理解知青大返城所呈現出的差異,就需要將知青下鄉與之結合起來考察,只有這樣對比分析,其效果才會更加凸顯。一方面,各地知青上山下鄉本就呈現出時間上的差異,人口多少不一;另一方面,知青輸出地向各知青接收地輸送知青在時間、數量上也呈現出差異。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知青輸出地、接收地圍繞知青所展開的博弈有很大關系,同時也受到知青接收地的物質基礎、干部隊伍、安置地遠近等客觀條件的影響。譬如,1965年北京市計劃安排2.01萬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其中,新疆、西藏軍墾農場分別計劃安置600人、500人,但因兩地與北京距離遠、條件艱苦,截至當年9月底,新疆完成了159人、西藏完成了90人的動員任務。而知青下放到各地的境遇也大不相同。譬如,“文革”前安置到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上海知青雖然距離較遠,但因為他們是兵團職工,總體來說生活待遇還算不錯,而“文革”期間赴浙江山區上山下鄉的上海知青待遇相對較差。同樣是“文革”期間上山下鄉的知青,因下鄉的地方不同,待遇也存在巨大落差。“同樣去農村插隊,在黑龍江省的知青一天可掙工分兩元多,而在皖北的知青一天工分所得只有一角錢,兩者相差在20倍以上。”這些經濟上的不同境遇對知青返城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而地處邊疆的云南、新疆、黑龍江等地則又多了一層邊防因素,尤其是云南,因中越邊境沖突加劇,其知青大返城的進程要更快。不過,雖同處邊疆,但具體原因也各不相同。黑龍江更多是受到來自蘇聯的威脅。據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上海知青劉訓付回憶:“1979年2月,中蘇邊境又緊張起來了。當時叫‘南打北防,南邊在跟越南打自衛反擊戰,北邊還要防止蘇聯。當時我們比1969年還要緊張,部隊都進駐團場了,我們每天都聽到空襲警報。這時候我已經回到上海了。”而新疆的上海知青因已是農場職工,婚育率高,故其返城的主要吁求就在子女成長問題。以此論之,各地知青大返城所呈現出的復雜景象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從圖二可知,1978年西藏的知青全部返城了,北京、青海、云南的知青也大部分返城,而廣東、福建等地的知青則主要是在1979年返城,這其中有沒有政治、經濟因素的考慮,而這些又是如何對經濟發展起著反作用的?要知道,在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廣東、福建因地處沿海,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在對外開放時先行一步。而且,在“文革”期間便有一些廣東知青“逃港”,照理而言,其大返城應在1978年開啟,何故又到1979年才大批返城,其背后的緣由顯然值得進一步分析。即便在同一年,各地知青返城的方式也呈現出不同的態勢。1977年開始恢復高考制度,當年四川省調離農村的知青人數為123 051人,而通過升學調離農村的有12 202人,占總調離數的9.92%;1977年通過升學調離農村人數占比最多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占總調離數的48.92%,為11 959人。1978年調離農村人數最多的是遼寧省,為302 955人,通過升學調離農村的人數為19 663人,占總調離數的6.49%;但通過升學調離農村人數最多的是四川省,為34 304人,占總調離人數的12.04%。這就需要結合當時的高考制度,以及各地的工農業建設等來展開相關問題的討論。事實上,針對知青返城一事,各地本就在不斷摸索相應的解決之道。1978年1月12日下午,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汪東興等人接見參加省、自治區、直轄市知識青年辦公室負責人座談會及其他專業會議的代表。此處披露了接見信息,但并未透露接見的詳細內容。不過,當鄧小平2月1日到成都考察聽取趙紫陽等匯報四川工作時指出:“真正解決下鄉知識青年問題,歸根到底是城市工業發展”,要求“全國都要研究有什么門路容納這些勞動力的問題”。這就表明,鄧小平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教育等問題有了進一步的綜合考慮,同時也讓各地摸索相應的解決方法。

當然,從大的方面來說,知青大返城呈現出時空差異,其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當時社會結構所面臨的問題,包括各地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業承受能力、生產力、工業化等。1979年3月25日,陳云在國務院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許多實際問題,其中重點提到2000萬人就業問題。針對在農場勞動的知識青年,他結合當時實際情況,指出都要回城市大體辦不到,要說服教育讓他們安心在農場勞動。這一方面說明城市就業問題仍相當嚴峻,另一方面也說明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循序漸進、有步驟解決。因此,盡管都是解決下鄉知青返城問題,但到農場勞動的知青與到非農場勞動的知青的解決辦法也不一樣。

總體來看,除一些跨省安置的知青大返城過程目前稍微比較清楚之外,其他地方知青大返城的過程并不清楚。因此,需要進一步梳理各地知青大返城的異同,從而追問其背后的經濟社會問題。在此過程中,既要有橫向的空間對比,同時也需要有縱向的時間剖析。

四、知青返城后的相關問題研究

目前,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對知青返城后的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史學研究成果則寥寥。眾所周知,知青一代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僅就人文社會學科而言,知青一代學者“提出的命題、觀點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將是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時光流逝,這些知青學者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就知青與其學術史的關系梳理則并不多。這顯然與史實不相符合。因此,知青返城后的相關研究理應成為改革開放后知青返城研究的重要內容。不過,有三個關鍵性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其一,要做好知青返城后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隨著1981年國務院知青辦撤銷,專門負責知青工作的機構便從此消失,知青相關材料不斷歸屬到勞動、人事部門,這也使得返城后知青的資料搜集、整理、利用的難度加大。事實上,知青在返城后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其知青身份在法定意義上便已經消失,其資料自然不再屬于“知青”,而是屬于其所在的各行業、各部門。如何搜集、利用這些資料,目前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諸多關于知青返城后問題的討論,多根據口述訪談、田野調查等方法進行。這雖是目前通用的方法,但效率高低并不好說。因此,有必要加強對知青返城后資料的搜集、利用。口述訪談雖是目前運用最多的方法,但這樣的工作實際上對訪談者有較高的要求,因為一般訪談者會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來尋找采訪對象,這樣的訪談要求訪談者有一定的前期積累,這自然就會影響到訪談的進度。此外,因知青經歷頗為相同,如何在類似經歷中找尋不同的問題,這對訪談者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一方面急需關于知青口述工作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也要求建立更多的知青口述史資料平臺,實現資料的互通。除口述外,更需要結合已經出版的知青傳記、回憶錄等圖文資料,搭建相關的綜合性數據庫,這就要求有相關機構、學者來承擔這一重任。

其實,無論是哪個學科去開展知青口述訪談,盡管著眼的理論、問題不盡相同,但知青大抵經歷過從下鄉到返城的幾個階段,呈現出一定的相似性,故既需要呈現出相似的東西,又要挖掘相似中的不同。從目前來看,社會學在圍繞返城知青開展的口述訪談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背后的學術關照點更多是在探討身份、記憶等社會學理論問題。史學則更加重視文字材料,口述主要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論證。故應多加強學科間的對話,既要在口述訪談工作上有一定的突破,也要在圖文資料整理工作上有大的進展,更要在方法上有所創新,從而真正促進知青返城后相關問題的研究。

其二,返城后知青研究的幾種可能。

一是知青與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專題研究。返城后知青群體的發展路徑有著巨大的分化:一些知青通過高考回到城市,成為科教文衛等各行業的領軍人才;一些知青通過招工、頂替等方式返城,成為工業企業戰線上的主力軍;還有一些知青則成為最早下海經商創業的一批人,成為市場化路徑的最早探路者之一。返城后知青在各行各業努力付出,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參與、經歷、見證國家的各項改革。針對返城后走上工業企業戰線上的知青,有學者用“從下放到下崗”來形容,盡管這樣的形容過于極端,但對知青與國家改革和發展軌跡卻有著很好結合,尤其是將之與國企改革的緊密結合有著深刻的體現。也有論者指出:“一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親身感受到農村的落后與貧困,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相互聯絡、交流情況和看法,討論中國農村發展道路問題,其中不少人在80年代改革開放中嶄露頭角。”一方面,知青投身到國家改革開放的事業中去;另一方面,知青返城后國家也非常重視搞活經濟,廣開就業門路,進行了大量嘗試。因此,無論是下鄉、返城、下崗,其實都是知青與國家的改革發展緊緊相連的深刻體現,應對這些個體生命和國家的發展展開更多研究,豐富對知青和國家發展的深刻認識。

二是知青返城后的影響研究。長期以來,對知青下鄉后給農村所帶來的影響有較多關注,但對知青返城后給農村所帶來的影響卻幾乎不受關注。盡管這只不過是學界對知青本身持續關注的正常現象,卻反映出知青研究的片面性,即較少關注知青上山下鄉之另一面。就知青返城而言,其對不同城市所帶來的影響不可等同視之,對到本地農村下鄉和跨地區安置的影響更是如此。就知青個體而言,盡管上山下鄉所帶來的城鄉感情(記憶)不盡相同,有苦難有幸福,但不可割舍的是那份青春記憶。不少知青在返城后仍與曾經的下鄉地點保持著密切聯系,成為當代城鄉關系中的特殊形式。北京知青馬戎(現為民族學學者)在“文革”期間赴內蒙古牧區上山下鄉。他認為“‘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鄉無意中構建起草原蒙古族社區與北京之間的感情紐帶”,這些知青當時與蒙古族牧民朝夕相處、相互影響,直到今天還能互相往來。因此,需要加強對知青返城后的城市、農村、家庭等相關問題的研究,豐富當代社會變遷的圖景,而不是呈現出單線條的社會圖景。

三是知青群體、個人發展的專題研究。“老三屆”是知青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因為他們是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最高指示”下發后第一批下放的知青,也由此實現了由紅衛兵向知青身份的轉變。這批知青也多是“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因此對其書寫較多。如在《開山大師兄:新中國第一批文科博士訪談錄》一書中,大多數訪談者都算是“老三屆”。不過,就返城后知青群體的書寫而言,目前還遠遠不夠。即便是“老三屆”,也仍有諸多值得討論的地方,如知青身份對“老三屆”身份有哪些影響,“老三屆”又是如何影響知青身份的,等等。上千萬的知青既可以簡單地用“知青”二字加以概括,但其背后卻是千千萬萬個鮮活的個體,牽涉上千萬個家庭,因此,關于知青群體、個人發展的討論顯然還遠遠不夠。當然,這項研究本身也面臨著很大的難度。譬如,從當代學術史研究來看,如果專門把知青學者提出來可能并不符合各學科的發展規律,但他們的知青身份究竟對自己的研究有多大影響,進而又對其學科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這既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同時更是一個難題。

其三,如何開展跨學科、代際間的對話。

目前,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領域的學者逐漸關注到知青返城與知青婚姻、幸福感、生活質量、政治參與度等問題,但還有很多值得進一步關注的地方。相較于其他學科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理論屬性,史學可能更多的還是關注史實層面的問題,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歷史演進過程中的機制、人事、社會文化等問題的討論。各學科不同的學科屬性造就了彼此對知青返城后的關注點不同,但也為進一步合作帶來了機會。相較于學科分野與合作而言,難度更大的可能是非知青學者對知青研究所產生的代際困惑。有學者指出:“旁觀者的身份既使他們多了一些理性思考的優勢和高度,又使他們少了一些還原歷史的感覺和能力”,“兩代人之間如何銜接、繼承和發展,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作為年輕一代的研究者,筆者以為,我們既需要通過閱讀和感悟來克服不足,更需要行萬里路,從實踐中感悟知青的豐富閱歷。事非經過不知難,如果不到知青下鄉的地方親自走一走,不與知青多交流,可能有些知識終歸是紙上談兵,無法深入人心。

[作者系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91麻豆久久久|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综合网久久| 精品国产99久久| 91青青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国产精品美乳|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91系列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DVD|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久久91精品牛牛|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五月婷婷欧美|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韩国福利一区|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欧美a√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国产成人免费|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中国毛片网| 在线精品自拍| 激情乱人伦|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波多野结衣二区|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国产色伊人|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婷婷中文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lhav亚洲精品|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色婷婷狠狠干|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久久国产乱子| 成人韩免费网站|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精品欧美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亚洲区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