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勝利 周啟杰
摘 要:社會保障是現代工業文明發展和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攸關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幸福感和滿足感。近些年來,我國在社會保障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仍然任重道遠。因此,對其思想基礎和理論的研究對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仍然大有裨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保障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機制,對未來社會保障的發展也提出了構想。馬克思主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指導思想,重溫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挖掘其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對我國發展社會保障事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定要從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中汲取養分,并且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堅持公平的原則,以達到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現實啟示
新的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因此,我們依然需要以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為指導,同我國具體國情相結合,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
一、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的緣起
隨著工業革命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相繼爆發,生產力迅猛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各國相繼確立,這為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與此同時,無產階級隊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擴大,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這為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階級基礎。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的
形成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得到迅猛發展的時代,工業革命使得社會的生產效率和生產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財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積累,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到的:“資產階級從誕生到發展壯大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創造了比過去幾個世紀加起來還要多的財富”[2]36。但是工業革命在帶來市場繁榮和物質財富繁榮的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第一,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工人的生存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生產力雖然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資本家逐利的本性,工人的工作環境并沒有得到改善,工作時間并沒有縮短;相反,由于資產階級的無限貪婪反而使得工人的生存狀態每況愈下,嘈雜的機械聲音影響著工人的健康,工傷事件常常發生,工人的生活依然十分悲慘。第二,城市中涌入大量的失地農民,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因素。由于資產階級對土地的霸占和剝奪,導致了大量的農民流離失所,涌入城市,為城市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盜竊、搶劫事件時有發生;失地農民中的很大一部分淪為了廉價的勞動力,這使得工人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薪資更加少得可憐。
(二)無產階級的發展為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提供了階級基礎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各國的確立,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統治地位的同時,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也在逐漸加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無產階級人民不得已奮起反抗,先后爆發了多次工人起義,但是都遭到了資產階級的血腥鎮壓,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就對可以指導實踐的、正確的理論提出了現實要求。
第一,封建主義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逐漸被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所取代,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變成了社會的兩大對立陣營。工業革命催生了資產階級,與此同時也創造了一個遠比資產階級人數更多的無產階級,工人的人數雖然在不斷增加,但是工作崗位的數量是有限的,這就增加了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工人的可能性,導致工人所得到的報酬越來越少,生存狀況堪憂。第二,資本主義私有制使工人的勞動淪為了“異化的勞動”。生產機器化使得工人成為機器的附庸,私有制使工人同自己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相異化,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最后使人與人相異化,造成了工人無論在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飽受摧殘。第三,無產階級的實踐活動需要科學的理論來進行指導。壓迫必然產生反抗,隨著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以及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程度日益加深,工人們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開啟了一系列的反抗活動,但是由于缺乏實踐的摸索和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就強烈需要科學的,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作為工人們開展運動的武器。
二、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開了其壓迫和剝削工人的虛偽面紗,并且圍繞社會保障的主體責任、遵循原則、追求目標、功能和范圍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一)馬克思揭開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虛偽面紗
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是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武器,在馬克思的很多著作中并沒有直接關于社會保障的論述,而是貫穿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弊病的批判當中,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虛偽性和欺騙性。
首先,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自身的統治而做出的迫不得已的選擇。資本家從來只在乎其個人得失,而從來不會去考慮工人的死活。但是為了持久地獲得廉價的勞動力,以及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防止工人起義,資產階級不得已拿出一部分資產來施舍給工人,以保證他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工人被壓迫和被剝削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這種社會保障制度只不過是對工人的迷惑和欺騙。
其次,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為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資金來源。資本家從來都不會對工人發善心,自然也不會動用自己的資金來改善工人的生存環境,所以他們必然會竭盡全力地想辦法把這筆費用歸結到工人的頭上。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論述的“……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的做工時間,雖然消耗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并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3]251,“再加上這一期間,工人勞動所形成的價值有另一個稱呼,即‘剩余價值”[4]258,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不是資本家的恩賜,而是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中的一小部分。
最后,資本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改善工人生存狀況的作用是十分微弱的,并沒有從源頭上、根本上提高工人的生活質量,工人被剝削的現狀也并沒有得到改變。它只是為了緩解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讓工人更服從自己的統治。恩格斯就曾經指出:“……他們和窮人做買賣,對窮人說:我為慈善事業花了這么多錢,我就買得了不受你們攪擾的權利……在其他方面,資產階級也裝出一副大慈大悲的樣子,但也只是他們自己的利益需要他們這么做而已”[5]567-568。可見,資本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無論是資金來源還是最終目的都是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批判是為了讓工人早日看清資產階級逐利的目的和剝削工人的天性,從而站在整個人類社會的角度構建科學的、公平的、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為人類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國家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責任主體
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主要探討的是制度的建立、實施、監管等問題由誰主管和負責,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和歐洲的大多數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所持的觀點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社會保障制度所實施的主體應該是政府和國家。
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主體都應該是政府,因為只有國家的力量才能使社會經濟發展的福利惠及每一個人,實現公平正義。第一,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到來,機器代替了大量的勞動力,導致下崗失業工人數量越來越多,所需要救濟的貧困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十分廣泛。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社會組織或者慈善機構幾乎都不可能推行惠及全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所以只有依靠國家的力量。第二,資本主義國家較大的貧富差距只有通過國家才能調節。占社會人口少數的資產階級掌握著大量的資本和財富,而占社會人口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卻掌握著少得可憐的財富,更糟糕的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愈演愈烈,這就導致了貧富兩極化。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也只有國家才有可能從中調解。第三,社會保障所需要的資金只有國家才能承擔。社會保障制度的推行所需要的資金數量非常龐大,所涉及的人口眾多,依靠個人或者某個組織出資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況且社會保障本身就是社會再分配,很少有人會為此犧牲個人利益。
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當無產階級粉碎了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占據統治地位的時候,社會保障的主體依然是國家。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一文中所寫到的:“以國家為主導建立工廠,并以國家權力為后盾,保證生產資料全體工人占有,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國家照顧扶養”[6]5。所以當無產階級接管了國家政權之后,依然要為失業的工人、年邁的老人、喪失勞動能力的普通人謀求生存之道,無產階級一定要肩負起為全人類謀幸福的歷史重任。因此,無論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我們所推行的社會保障制度都應該由國家主導和實施,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穩定,人民才能幸福。
(三)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初步設想
由于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性,馬克思對社會保障制度并沒有提出具體的、完整的運作模式,但是馬克思發現了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性,并且對共產主義社會保障制度提出了一定的設想和規劃,這為后來的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在建設社會保障制度方面提供了理論支撐。
馬克思認為要想讓共產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金來源的問題。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給出了答案。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社會的初次分配還是再次分配都應該為社會保障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在初次分配中應該把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保險金扣除,在再次分配中應該把維護社會正常運轉的管理費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提供的基金從中扣除”[7]24。所以共產主義社會保障的資金應該來源于全體人民共同創造的財富,并且最終應用于全體人民。共產主義社會保障以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終極目的。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始終都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他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沒有了階級矛盾,勞動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根據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價值,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的現實啟示
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展各項事業的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以及民生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是人民生活依然存在一定的后顧之憂,城鄉和區域間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之處。因此,重溫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對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要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也要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為導向。第一,發揮國家的主體作用。要劃分部分國有資本為社會保障提供資金來源,也要明確資金用途,科學規劃資金轉化比例。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對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的監督和管理,防止資金挪用和以權謀私的行為發生,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第二,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都領跑世界,如信息技術、5G技術、人工智能等。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建立公民個人檔案庫;簡化政府工作流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人群提供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計劃。當然,在利用科學技術的同時,也要避免出現個人信息泄露、非法機構倒賣個人信息、網絡詐騙等問題的出現。第三,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工作重點,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目前,我國總體已經達到小康水平,但是在極個別地區仍然有貧困人口存在。因此,我們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將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既要扶貧,也要扶智和扶志。在扶貧過程中要加強職業技能和生存技能培訓,同時也要對喪失勞動能力和經濟來源的人口給予物質幫扶,提供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在貧困地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醫療保障,保障人民能夠吃得起藥、看得起病。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要注重公平正義
公平是馬克思社會保障制度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制度也應該著重注意社會的公平正義,公平地對待每一位社會成員。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企業和事業單位之間仍然存在差異,留守兒童、失業人口、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依然需要優撫。因此,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讓全國人民共同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縮小城鄉差距,打破二元結構。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依然占據重要比例,因此在我國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推進城市化進程,使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和城市逐漸趨于一致。其次,應該注重區域間平衡發展。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關系,我國東西部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平衡,因此在社會保障的實施過程中應該有針對性地給予政策傾斜,讓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民群眾也能享受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紅利。最后,應該逐步推動教育公平。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環節,教育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我國在城鄉之間、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設施、教育環境、資金投入、師資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差異。因此,應該加強教育資源的流動性,優化資源配置和基礎設施建設,辦優質的、公平的、人民滿意的教育。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關系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屬于上層建筑領域,因此必須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具體國情相適應。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它是無產階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對抗資產階級的重要武器,其精神實質、進步意義值得肯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并不完全適用于當今社會,其歷史局限性和弊端是我們要規避的。所以,我們絕不能對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照搬照抄,而是要靈活掌握和運用。
本文以馬克思思想史為線索,運用文獻法,通過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研究,梳理了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的起源、主要內容以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歷代領導集體不斷對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進行繼承、發展和創新,經歷了幾十年的奮力前進,在促進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新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以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為指導,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馬克思,恩格斯.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