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摘要:在建構傳播學中國話語體系的過程中,鄉村傳播研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理論,而“鄉土”則成為中國鄉村傳播研究的內在價值邏輯和外在研究方法。鄉村傳播研究作為傳播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播學科內涵,促進學科本土化發展提供了巨大幫助。因此,加強鄉村傳播研究的建設,對于傳播學理論的本土化,建構傳播學中國話語體系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傳播學;鄉土傳播;方法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息與傳播項目中有官員曾經指出:“在日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出現多樣的文化顯得極為關鍵。因為,它很重要,卻時常面臨威脅?!蔽幕蔷哂袃r值的,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全球化時代的鄉土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豐富了人類的文化生態。
“立足于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這是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當年為《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的題詞。在這十二個字里面,其中“土”是最值得辨析和深思的。
在地質學意義上,“土”是指產自第四紀的尚未固結成巖的松軟堆積物?!墩f文解字》中提到,“地之吐生物者也。”土滋養萬物。中醫用脾對應“土”,蓋取其為氣血生化之源之意。而由土壤引申到土地是一個很自然的意義擴張,如唐人柳宗元《捕蛇者說》中有“甘食其土之有?!碑斎?,在帝王眼中,土代表著國土疆域,如《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慨嘆:“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钡牵颓f萬普通民眾而言,“土”并不代表一種宏大敘事,它指向的只是他們世世代代的居處——鄉土。
對中國人來說,“土”為什么有著如此之多的義項?這實在是一件值得探討的事情。然而,帶著疑惑,讀完了《鄉土中國》之后,了解到了費孝通的寫作背景之后,豁然開朗,心中的疑問也有了答案。在農業文明悠久綿長而又根深蒂固的中國,“土”其實蘊含著極為豐富而意味深長的文化意義。
在費孝通的筆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從古到今都與泥土分不開聯系。“土”是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開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我們小時候就耳熟能詳的古詩,其實就說明在以前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尊敬、崇拜這些附著在土地上的農民。其實關于“土”的淵源很早就開始了,從遠古時代的女媧用泥土造人,以及后來引起社會轟動和反思的農民起義,都與我們的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鄉土社會也是一個熟人的社會,在這個熟人的社會里,生活成員互相都十分了解。
鄉村傳播的主要內容是世代之間。土地是中國社會鄉土性的根源,在中國鄉下,種地是最普通、最平常的謀生方式。因為離不開泥土的農人,祖祖輩輩都附著在土地上。我們中國人從古到今都是離不開土地的,也以土地形成了居住環境,形成了家庭,形成了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單元——鄉村。富于“地方性”的特點存在在人口流動緩慢的鄉土社會,這種地方性是說他們活動的區域范圍有著地域上的局限,在區域間彼此生活,各自保持著獨立的圈子。在這個鄉土社會中,生活成員們互相對彼此熟知。因為生活的穩定性,在這樣一個熟人的社會,他們之間擁有共同的祖先、具有血緣聯系。在這樣一個熟人社會中共同生活,朝夕相見,他們之間的傳播是直接的面對面交流,文字在這樣的社會里是無關緊要的。
在過去的鄉土社會中,物質基礎的前提在農村生活中仍是農業。土地不能流動也是農業發展中區別農業、商業與工業最重要的一點。因為農業領域中你想要有成效那么就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耐下性子等待、打磨,相對來說是需要安穩的。
我們想象一下,假如依靠土地生活,一旦要遷移,那么之前耕作的地皮都將會拋棄。遷移到新的地界之后,勢必得重新尋找可以耕作的地皮。這就必須涉及到開墾荒地,這樣反而是浪費勞動力。為什么說鄉土社會是相對穩定的生活狀態呢?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們的農民播下種子,種子生根發芽結出果實都需要時間,我們等待農作物收成也需要時間,這一個特性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們的人不適合經常遷移。所以,在這種安穩的社會特性里面,祖祖輩輩也像農作物一樣,把自己耕作在土地里。經過歲月變遷,不會隨意遷移、隨意流動?!吧谒埂㈤L于斯、死于斯”,大概就是對這種生存狀態的一個精簡概況。
在這樣一個超穩定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傳播也變得極為簡單,文字在這里顯得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對于這個熟悉的熟人社會中,大家的傳播都是面對面直接的傳播,特殊的詞匯可能也已被他們演變為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語言習慣。在這樣一個簡單直接的傳播過程中,有時候可能不需要說話,可能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他們就能明白對方的意思。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辟M孝通先生娓娓道來,總結了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在文章的一開始,作者關于“土”的論述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土”對于鄉土社會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從農業種植和喪葬上的“泥土”,到蓋房子的用地,到神話形象“土地公”,甚至在草原上應該放牧的土地也被用來種植,“土”在鄉土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想必沒有任何元素能夠取代。仔細想想,確實沒有任何一種其他物質,可以像“土”這樣深刻地影響中國的社會和文化。可以說,中國文化的基因就潛藏在泥土之中。女媧用土衍生人類,創造了人類社會并建立了婚姻制度。先民創造的這個上古神話,把我們的民族從源頭上與泥土緊緊地捏合在一起。
深入淺出是學術著作的化境。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便是這樣一部經典。言簡義豐、通俗曉暢的文字吸引著我們手不釋卷。費孝通先生在這本書中解釋了中國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來處,令人豁然開朗。他指出,鄉下人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貴。對中國農民來說,“土”是他們立足于天地之間的根和本?!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詩,其實生動地勾描了我們民族與土地之間魚水難分的關系——我們的民族和泥土確實是分不開的。
鄉土中國,以鄉為群,以土為根。中國人一輩子都在土里謀生活,也一輩子將生命黏附在泥土之上。無數人在泥土中生存、生長、生活,生產,他們周而復始的印跡就疊合成中國的鄉土文化。所謂鄉土文化,是人們在鄉村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鄉村特有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與觀念體系的總稱。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在這個基礎上誕生的中華文明不可避免的帶著特有的鄉土氣息。相比西方,他是以工商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中國與西方文明截然不同。在中國的鄉村,每個人都像長在土里一樣,安土重遷。村子里的每個孩子都是在全村人眼中看著長大的,孩子的眼中周圍的一切人和物也是早就已經看慣了的。整個鄉土社會相對具有封閉性,社會變化和社會變遷不大,在中國鄉村世世代代之間的生活形態差異就不大,人們對于生活經驗是一種重復,一種積累。每一代都有周而復始的生活歷程。所以,金觀濤先生將中國社會定義為一個超穩定結構。
金觀濤先生《在歷史表象背后——對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探索》中大膽地將系統整體研究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去,以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兩千多年,其中每兩三百年爆發一次大動亂之間一切入點進行分析,探討出其是一個停滯不前、周期性地超穩定結構,并用這一模式去解釋中國社會文化兩千年來宏觀結構變遷及其基本特點。這樣一個超穩定的結構,營造的是一個熟人的社會。進入現代社會,我們在傳統和現代的差異與融合中探索。最終,我們會發現,只有讀懂鄉村,你才能讀懂中國。只有融入鄉土,你才能融入中國。因為,文化是一種從出生開始就植進骨子里的東西。
本土:鄉村傳播研究的文化土壤
在當今的傳播研究中,傳播學在中國如何實現本土化就成為中國傳播學走向成熟的首要問題。中華悠久歷史,傳承千年。論語中早有對傳播的古老智慧。鄉村傳播研究的著力點應是關注中國實際,尤其是關注中國農村,立足本土是鄉村傳播研究的出發點、立足點、落腳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重要講話中提出了四個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精神命脈,因為它事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和踐行,并對文化的生命力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的鄉村傳播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首先就需要貼近本土實際、貼近本土生活、貼近本土群眾。因為本土文化是經過本民族長期生活積淀落地開花提煉出來的結果,其文化內涵豐富,且傳承千年,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民族的智慧結晶,也是世界的。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的場合都曾多次表達了文化自信的價值和意義。當他在與北京大學的學子座談時,他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和尊崇。
早期引入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是十九世紀歐洲城市工業革命資產階級社會背景下提出的理論思想。反觀中國是一個農業化的國家,二者有本質上的區別。我們不能完全照搬他在德國、歐洲、英國寫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理論去展開。我們國家、我們黨一直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所謂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中國化的探索。從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并將馬克思主義融入進中國的本土特色中,立足中國的大地,扎根在中國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如何去解決實際的民生問題。
本土文化它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內涵相比外來文化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各種文化經過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沉淀下來的結晶并重新闡釋了文化。獨特性、民族性、純粹性是它最大的特色。鄉土文化傳播更加離不開對鄉土文化的挖掘,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學術專業知識對本土文化進行再探索與再創新,探尋本土文化對鄉村傳播研究發展的重要意義,使鄉村傳播研究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張力,著力培養和增強我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田野:鄉村傳播研究的現實路徑
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薄疤镆罢{查”是人類學研究中深入實地、扎根田野去做研究搜集資料的方法。需要我們躬身入局實地參與到現場的調查研究中來,為我們的調查研究取得一手原始資料提供的切實可行的方法。
當我們確定田野調查的選址之后,必須做充分的準備。前期調查取材,對其背景、歷史人文、民族支系等等做好充分的了解,尤其是關于田野調查地的文獻資料和地方志資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深入地去調查并撰寫詳細的調查提綱和設計調查表格。如果出現對當地民風民俗不了解,對當地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那我們前期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熟悉當地的情況,開展田野調查也會出現無法配合、不能深入推進調查研究,最后只能草草了事,敷衍收尾。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又沒有任何有效的收獲。在調查的同時,我們也要及時做好資料的更新,史前沒被記載過的資料,或者沒被調查研究過的資料。田野調查要求研究工作者要參與現場的實地調查工作,通過對田野調查的落實掌握田野調查收集的記錄和資料,制定出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研究體系。
扎根田野選擇現實課題,課題選擇不是靈機一動的產物、不能簡單迎合潮流。好課題能使研究者受益終身成為一生工作的核心。研究者需將目光引入農村、關注農村,長期思索并遵循研究體系、結合自己的志趣和專業性勇于探索和創新。分析選題可行性,將實際問題貫穿其中,是否對本土文化的研究有益,對學科發展有所幫助。
融入田野進行文化深耕,融入田野、扎根田野我們才能立足鄉土文化資深語境中,展開鄉村傳播研究的新天地。入鄉隨俗,融入當地的民風民情。和當地居民生活、吃住在一起,從時間和空間的定義范圍內,通過“參與”和“觀察”來研究和探索。
立足田野反思鄉土文化傳播中鄉民文化傳播的自覺性以及鄉民文化傳播的可行性。在傳統文明和現代規則中,我們要守護好、推介好、傳承好極具本土特色的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