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單簧管演奏需要學習者不斷積累知識并保證日常訓練,熟練掌握演奏技巧,配合自己的理解及情感表達,提升單簧管演奏效果,凸顯其藝術魅力。為此,演奏者要從學習階段開始,展開對單簧管的深入研究,注重日常基本功練習,不斷提升單簧管演奏效果。在基本功練習中,演奏者也需要從不同方面展開細致分析,以加強練習效果。
單簧管又稱為黑管或克拉管,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被稱為管弦樂中的“演說家”。又因其聲音婉轉細膩、清脆悅耳,被稱為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單簧管低音區渾厚圓潤、飽滿充實,中音區優雅柔美、純凈透徹,高音區高亢嘹亮,既具有穿透力,又不刺耳。單簧管是音樂表演中應用較為普遍的一類木管樂器。單簧管起源于17世紀末的古希臘,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與其他管樂器相比,單簧管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音域寬廣,中低音特征鮮明,情感層次豐富,具有極強的藝術渲染力和感染力。無論是單簧管獨奏,還是管樂器合奏,單簧管都極具表現力。
(一)發音練習
單簧管演奏中的發音也叫起音。起音的質量與樂句整體演奏中呈現的音色和力度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演奏者在保持力度不變的前提下,發音與音準能否協調統一,直接決定了整體的演奏效果。在單簧管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口型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呼吸的均勻性和吐音的圓潤性。為此,在發音練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習者注意口型的規范性。學習者只有時刻保持正確的口型,養成良好的口型習慣,才能吹奏出高亢嘹亮、極具穿透力的聲音。
初學者往往需要先練習發氣聲,提高發音的準確性。根據個人的口型特點,完全含住整個笛頭的位置,保持均勻平順的呼吸向管內吹氣。只發出氣聲,而不發出樂器的聲音,采用這種方法既可以確保初學者口型的規范,養成良好的口含笛頭的習慣,又可以鍛煉呼吸。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初學者因對樂器結構較為生疏以及對樂器演奏技巧也掌握不準,會急于發出樂器的聲音,可能出現口型過緊、吐氣不勻和發音不順暢等問題。而采用這種練習方法,可以為后續的樂器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通過先發氣聲的訓練,學習者在掌握規范的口型、口含笛頭、手持樂器以及呼吸方法后,可開始進行發實音練習。發實音時不能過于急躁,急于發重音,而要從輕音開始。具體方法是:保持唱“O”時的口型,向樂器管內連續均勻地吹氣,發出氣聲的同時,嘴形逐漸閉合聚力,隨后輕輕地發出本樂器的G音。初學者采用這種練習方法可以快速進入狀態,精準地發出聲音,避免氣聲音量過大而發出現尖銳刺耳的聲音,類似于哨音。
(二)呼吸練習
呼吸會直接影響音樂藝術的表現效果。呼吸的均勻性、吐氣的綿長性會對音色、音質、吐音效果產生直接影響,且吸氣、換氣的間隔與時長會影響到音準和音質的表現,進而影響左右單簧管演奏過程的表現效果。在基本功練習中,呼吸常用的方式有胸式、腹式和胸腹式三種,其中以胸腹式呼吸最為常見。胸腹式呼吸法是通過胸腔和腹部之間的隔膜達到換氣效果的,這樣在呼吸過程中不會存在較大的吸氣或呼吸現象,也不會因為大口換氣導致演奏者出現疲累感,影響能力的發揮。
在練習胸腹式呼吸方法的過程中,初學者需要先將身體放松下來,雙腳與肩同寬,頭部自然下垂,開始緩慢地吸氣,將其儲存在腹部,形成膨脹感,之后再緩慢地吐氣,直到氣體全部吐出,如此往復。初學者也可以隨著呼吸節奏進行頭部或身體的律動,幅度不需太大,舒適就可以。在呼吸時,不一定只用口完成吸氣和呼氣動作,一些演奏者還會采取口鼻同時吸氣或呼吸的方式控制呼吸量,滿足換氣要求,保證單簧管演奏中長短音的表達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呼吸練習過程中,演奏者要注重氣流的穩定性、均勻性和充實性,這樣在演奏中才能確保音色、音質變化的優美,改善演奏的效果。
此外,單簧管演奏中高低音變化對運氣要求也是不同的。高音的音頻振動頻率要求較高,氣流急,因此在吸氣時的氣量要小,這樣演奏出的音色才會呈現柔和之感,不然會很尖銳,影響演奏效果;低音則與之相反,吸氣時要求氣量變大,凸顯雄厚飽滿的效果。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應對高低音加以科學把控和轉換,以確保整首曲調的連接性,增強意境的表達效果。
(三)吐音練習
吐音是單簧管演奏的重要技巧,同時也是發音及實現音色、音調轉換的重要方式。因為曲目的不同,演奏對于吐音技巧的要求也存在明顯差異。目前,很多演奏者在吐音練習上都是利用舌尖觸碰哨片頂端的方式完成音色表達。為加強吐音的流暢性,演奏者可采用以下練習方法。
(1)起音法
吸滿氣后將舌頭貼在哨片上,這時哨片與笛頭之間呈現封閉效果。之后將舌尖稍稍從哨片上移開,開始送氣,讓笛頭發出想要的聲音。在剛開始練習的過程中,初學者不能過于急躁,可緩慢地變換舌頭的位置,感受舌頭離開后笛頭所發音節的特點,從而找準舌頭所在位置,保證音色、音質達到最佳效果。在舌頭移動時,要減小移動幅度,以免出現口腔較大變動帶來氣壓不穩的問題,影響吹奏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練習時演奏者應關注音色和音質的變化,而不是舌頭位置的變化。
(2)單音練習法
開啟節拍器,以每分鐘60次的頻率進行吐音練習,吐音順序從低音到高音再回到低音。整個過程中要求每次吐音控制在4拍,一拍吐16個音符。演奏者可結合演奏者自身情況科學調整練習速度。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后,舌頭的耐力會有所提高。注意吐音時氣息必須支撐住,氣息太弱會阻礙哨片的震動。吐音時舌頭不要太重,用舌尖去觸碰哨片,舌根不要隨之而動,口腔內部不發生變化,嘴巴稍微放松,這樣吹奏出來的聲音松弛且富有彈性。
(3)音型練習法
音型練習包括全音型、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等內容,是伴隨著吐音練習共同進行的,目的是借助練習找準舌頭與哨片間的最佳碰觸位置,保證發音的有效性。待練習一段時間后,可以加上三連音、五連音、六連音等。舌頭是由氣息帶動的,要順著去吹。舌尖接觸哨片的面積較小,初學者剛開始練習時可以選用稍微薄一點的哨片,以免吹不動。
(一)注重音的連接
音的連接分為吐音和連音兩部分。演奏過程中,兩者的轉變會因為一些過于復雜的音程而出現變形的情況,導致吐音錯誤,破壞演奏的連續性。常見的吐音失誤有音量不一致和連續音量達不到標準要求等。針對這些問題,在連音練習過程中,可選擇相同力度展開練習,先熟悉吹奏方法,感受吐音效果,這樣在日后演奏中可避免因變形產生的失誤問題,保證連音的有效性。另外,演奏者練習吐音時可打著節拍練習,一組8拍循環練習,做到吐音清晰,控制好吐音的音量。音的練習是一個以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演奏者在掌握技巧的基礎上需要堅持訓練,這樣才能獲得好的效果,進而提升演奏水平。
(二)保持正確的演奏姿勢
單簧管演奏主要是以胳膊和嘴巴的動作保證演奏效果的,只有保證身體的協調性,才能確保按鍵及發音的準確性,達到演奏要求。演奏者演奏時,如果身體某一部位出現過多的壓迫,那么隨著演奏時間的延長,疲勞感會加重,對單簧管的操作也會逐漸滯緩,進而影響演奏的效果。因此,演奏者在單簧管演奏中要保持正確的演奏姿勢,一方面注重力量的持久性,避免指尖長時間觸碰按鍵,最好以指肚觸碰為主,削弱疲勞感和不適感;另一方面需減少多余動作,加強手指靈活性。同時,演奏者要讓身體幾個部分處于放松的狀態,減少緊張帶來的不良影響。例如,在演奏韋伯的《小協奏曲》時,演奏者要靈活掌握運指技巧,這直接決定了整支曲目的舞臺演奏效果。
在日常演奏練習過程中,學習者要養成良好的樂器檢查校驗習慣。在正式演奏前對演奏樂器進行全面檢查,如單簧管的管身與管墊之間的連接閉合性、手指在管身上運行的彈力與流暢性以及右手指托最舒適的位置等。再者,當處于非演奏狀態時,學習者要模仿和熟悉演奏不同曲段時手指的位置。需要格外強調的是,學習者應盡可能地使用手指指腹最圓潤、飽和度最高的部位按鍵,且手指自然彎曲,保持放松狀態。在演奏過程中,若想如行云流水般地切換調整動作技巧,切忌使用拇指和食指捏搓樂器。手指完全豎直或者過度彎曲,都是肌肉處于緊張狀態的外在表現。在這樣的肌肉狀態下,彈奏的效果必定難以達到預期。
學習者需在掌握正確的動作技巧的基礎上,合理控制按鍵力量。當指腹貼合管身,完全封堵音孔為最佳演奏狀態。為確保曲調快速轉換下的運指流暢性,手指抬起的高度不宜過高。從專業角度來說,抬指高度不宜超過1.5厘米。學習者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形成規范的演奏習慣。
(三)加強對樂譜的分析
樂譜中涵蓋著作品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描繪了作者的所想所盼。演奏者在演奏前應該先做好樂譜的了解和分析工作,把握樂曲的精髓,這樣才能在演奏過程中結合自身能力和技巧,將樂曲想要表達的內容呈現出來,以提升演奏的意境。
(四)增強自身藝術修養
單簧管演奏中,演奏者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基本功,還要強化藝術修養。演奏者可以聆聽各種形式的樂曲,這樣能夠擴展演奏者的閱歷和眼界,豐富情感變化,進而增強藝術鑒賞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
綜上所述,在單簧管演奏練習過程中只有熟練掌握演奏技巧,才能更加流暢、輕松自如地演奏整部音樂作品。在日常演奏練習中,學習者必須加強基本功訓練,如提高氣息的均勻性、吐音的圓潤性以及運指的規范性等。通過長期、系統和標準的演奏練習,演奏者才能快速提升演奏水平,熟練掌握演奏技巧,進而獨立完成曲目演奏,甚至是對曲目進行二次改編創作。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