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冰弦
琵琶曲《平沙落雁》是一首經典的傳統作品。琵琶的傳統樂曲大體可分為武曲與文曲兩種,武曲是指具有一定故事情節,氣勢磅礴,結構比較龐大的樂曲,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文曲是指以抒情為主,深刻表達內在情緒的樂曲,代表作品如:《月兒高》、《塞上曲》等。而《平沙落雁》則屬于文武曲,綜合了武曲、文曲的表達方式和風格特點,深受各家各派演奏家們的喜愛。本文將追其源流,重點比較研究平湖派朱荇菁、楊少彝演奏版本與劉德海演奏版本。
莊永平先生是現今音樂界燕樂研究方面屈指可數的專家,他在《琵琶手冊》一書中記載《平沙落雁》最早收錄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一素子琵琶譜》中,是古調八首之一,稱為“正音古傳”的“八操”。但是莊永平先生未能找到該曲譜,因此本文將最早有曲譜可尋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簡稱《華氏譜》)作為《平沙落雁》最初的源流。
《平沙落雁》描述了大雁南去的景象,而在古代人們對鳥類定義不清:“歷代對一些常見的鳥類,如同屬鴨雀科的雀,鵲及雉科的鷓鴣;同屬鴨科的雁,鵠,鴨及鶴科的仙鶴;同屬鷹科的雕等,甚至他們之間,均有混淆不分的現象。”①因此關于《平沙落雁》這首琵琶傳統樂曲,出現了很多同名異曲,筆者根據莊永平的《琵琶手冊》,將《平沙落雁》這首樂曲的歷史發展整理成表格(見表1),表格中提到的“同曲”是指該版本與《華氏譜》一脈相承;異曲是指僅曲名相同,樂曲本身與《華氏譜》沒有任何聯系。

表1 《平沙落雁》流傳詳見:(此表是根據莊永平的《琵琶手冊》整理)

序號 年代 樂譜 段落 同曲或異曲 其他4 1912 年 《玉鶴軒琵琶譜》(簡稱《玉譜》)無段落,來自同名琴曲,與其他《平沙落雁》的內容不相同同名異曲《玉譜》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上中下和續卷。《平沙落雁》屬于下卷王露傳譜部分之一。5 1929 年 《養正軒琵琶譜》十八段:(1)奮翮出巢(2)蘆汀搜羽(3)結陣渡江,等同名異曲《養正軒琵琶譜》是沈浩初對浦東派琵琶的整理搜集。分為文套與武套。《平沙落雁》屬于武套大曲之一。6 1980 年 《汪昱庭琵琶譜》五段:露渚煙清(2)江天作陣(3)塞上銜蘆,等同名異曲此譜是由中央音樂學院搜集整理。《平沙落雁》是由學生李光祖提供。7 1990 年 《平湖派琵琶曲13 首》七段:(1)雁陣橫空(2)霜天雁叫(3)高翔千仞,等同曲此譜朱荇菁、楊少彝傳譜,任鴻翔整理出版。8 1996 年 《劉德海傳統琵琶曲集》七段:(1)雁陣橫空(2)霜天雁叫(3)高翔千仞,等同曲此譜由劉德海先生編著并出版。
從上表可見,《平沙落雁》最初樂曲只有68 板,無標題,收錄于《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簡稱《華氏譜》)。后經清朝琵琶家李芳園擴充為七段,收錄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簡稱《李氏譜》),后人又在李芳園版本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演奏風格與特點形成了許多演奏版本。本文將以平湖派的朱荇菁、楊少彝演奏版本與劉德海演奏版本進行比較來分析兩個版本的異同之處。
朱荇菁、楊少彝傳譜(下文簡稱平湖派朱、楊版)的《平沙落雁》收錄于《平湖派琵琶曲13 首》,此曲通過琵琶技法來表現自然風景與大雁南去的景象。
劉德海演奏版本(下文簡稱劉版)的《平沙落雁》是根據楊大鈞演奏版本整訂的,收錄于《劉德海傳統琵琶曲集》。劉德海先生對其注入了全新的理解,將大雁注入了人性的沖動,劉德海先生曾說:“《平沙落雁》是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②”
兩個不同的演奏版本在以下兩個方面是相同的:
《平沙落雁》分為七段,有七個小標題:“雁陣橫空”、“霜天雁叫”、“平沙抓翅”、“高翔千仞”、“衡陽萬里”、“逐對分飛”、“一行歸影”。
兩個版本在段落標題上是與清朝琵琶大師李芳園在《李氏譜》中記載的《平沙落雁》一脈相承的,七個標題生動形象地從不同角度描寫了雁叫、雁飛、憩息時的景象。
琵琶用D 調定弦,第一段“雁陣橫空”與第二段“霜天雁叫”落音在B,為b 羽調;第三段“平沙抓翅”與第四段“高翔千仞”落音在#F,為#f 角調;第五段“衡陽萬里”與第七段“一行歸影”落音在E,為e 商調;第六段“逐對分飛”落音在D,為D 宮調。
整首樂曲調式進行了四次變化:b 羽調→#f 角調→e 商調→D 宮調。調式的變化恰好與樂曲表現的場景契合:樂曲以b 羽調先描繪了大雁在空中的飛翔(“雁陣橫空”)與鳴叫(“霜天雁叫”),然后以#f 角調描繪了大雁時而俯沖到地面(“平沙抓翅”)、時而高翔在空中(“高翔千仞”)的此起彼伏的狀態,接著以e 商調描繪了大雁“衡陽萬里”之后回歸(“一行歸影”)的場景,最后用D 宮調表現大雁分成若干隊伍歸來(“逐對分飛”)的情景。
平湖派朱、楊版的《平沙落雁》與劉版的《平沙落雁》雖然在段落結構,樂曲調式等方面相同,但在樂曲速度,左右手技巧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下文將對這些差異進行詳細的比較與研究。
速度是指樂曲進行的快慢,對樂曲的基調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呈現出多種的藝術形象,音樂表達的情緒也會有所不同。《平沙落雁》一共有七段,每一段都是獨立的,每段的速度要求都不同。平湖派朱、楊版與劉版在速度上存在很多差異,見表2:

表2 兩個演奏版本的速度對比
從上表可以看出:平湖派朱、楊版的《平沙落雁》,段與段之間速度不同,但每段內的速度則沒有變化。同時,在實際演奏中,該版本段落之間沒有明顯停頓,而是一氣呵成。
劉版在實際演奏中,不僅段與段之間速度不同,而且每一段內的速度都不是統一的,如第一段“雁陣橫空”,從散板起,入板后從?=54 到?=84,速度的變化是為了更形象地表現大雁展翅飛翔、雁陣橫空的壯觀景象。在第二段“霜天雁叫”、第五段“衡陽萬里”、第七段“一行歸影”中和第一段一樣是慢起漸快的速度要求。而在第六段“逐隊分飛”中,劉版在速度上更是采用了散板,來表現大雁逐隊分飛時的景象。
通過對比發現,平湖派朱、楊版的《平沙落雁》每段內速度沒有變化,整個樂曲情緒較為平穩、統一;而劉版不僅段與段之間速度不同,且每個段落內的速度都有變化,通過豐富的速度變化,使樂曲張弛有度、更富于表現力。
平湖派朱、楊版的《平沙落雁》與劉版的《平沙落雁》在段落標題上是相同的,但是兩個演奏版本在同一個段落中的樂句結構卻大相徑庭。以第二段“霜天雁叫”為例。第二段“霜天雁叫”采用平行四度按弦的方法,左手雙弦推拉,右手過弦夾彈來模仿雁叫的情景,生動活潑,惟妙惟肖。
平湖派朱、楊板的“霜天雁叫”不分段,一氣呵成,速度都為?=110。全段為116 板,每7 板一句,共18 句,句與句之間聯系緊湊嚴密,無分段感。
劉版的“霜天雁叫”分為兩段,第一段速度為?=88,而第二段速度為?=120。除去最后兩小節左手自由拍弦,共128 板,分為兩段,每段均為64 板、4 板為一句,共32 句。句與句之間強弱交替,一句強一句弱的音響效果充分表現了樂曲忽虛忽實、忽明忽暗、忽遠忽近的意境。
將兩個版本進行比較后發現:兩個版本總的板數不同,劉版板數比平湖派朱、楊版的要多,平湖派朱、楊版的版本以奇數7 板為一句,而劉版以偶數4 板為一句,劉版更適合現代聽覺習慣——以偶數為一樂句。
琵琶音色的控制更多地依賴于右手的演奏,右手演奏狀態的不同如演奏手形、手指觸弦的位置、力度的把握等都會產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即作品整體的音色。
琵琶右手的演奏手形大體可分為三種:“龍眼手形”、“鳳眼手形”、“絲竹手形”。“龍眼和鳳眼”手形最早是由汪派創始人汪昱庭先生提出的,并在林石城的《琵琶教學法》中這樣定義:“‘龍眼手形’是指右手的食指與大指稍彎,虎口似龍眼而得名,用此手型演奏,右手觸弦位置偏上,音色較為柔和。‘鳳眼手形’是指右手的食指與大指伸直,虎口似鳳眼而得名,用此手形演奏,右手觸弦位置偏下,音色較為堅挺有力。”而“絲竹手形”是劉德海先生在龍、鳳眼手形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理念,這種手形在演奏“江南絲竹”時常用,它要求手腕不動,手指多動,觸弦淺,音色較為秀美,輕巧。
平湖派朱、楊版《平沙落雁》演奏中,基本采用“鳳眼手形”,右手觸弦的位置偏下,音色干凈,純粹,強而不噪,鏗鏘有力。相比劉德海演奏版本的音色多變,平湖派朱、楊演奏版本音色則較為統一,右手演奏堅挺有力,顆粒性強。平湖派的傳人朱荇菁曾說“平湖派琵琶追求緊湊嚴密,聲調鏗鏘,豐滿華麗的美學效果。③”平湖派朱、楊版在第七段“一行歸影”中,相對劉版運用的文掃,則運用了武掃,四弦同時發音,統一干凈、蒼勁有力,配合著左手的打音,虛實相稱,描述了在湛藍的天空中大雁越飛越高的美景。
劉版《平沙落雁》的演奏中,劉德海先生則分別運用了這三種手形:“龍眼手形”、“鳳眼手形”、“絲竹手形”。第一段“雁陣橫空”采用的是“龍眼手形”,食指與大指稍彎,“跪”在弦上觸弦,右手觸弦的位置為扶手和24 品的1/2 處,音色柔和、厚實。從第二段開始,由于樂曲速度加快,劉德海先生在演奏時采用“鳳眼手形”,食指與大指伸直,“立”在弦上,音色堅挺有力,顆粒性強。第四段“高翔千仞”,旋律流暢靈動樸實清淡,劉德海先生在這段運用“絲竹手形”,手腕不動,手指多動,手腕稍平,觸弦淺,音色秀美,輕巧。劉德海先生把三種不同的右手演奏手形巧妙地運用于不同的段落,使音色變化豐富,富有層次感,時而淳厚柔美,時而堅挺有力,時而輕巧靈動。
將兩個版本進行比較后發現:平湖派朱、楊版只運用了一種手形,力求統一,干凈的音色,風格華麗而不造作。而劉版則隨著樂曲情景的起伏變化,手形也跟這發生了變化,力求在音色更富有張力、層次感。
左手的技巧對于琵琶演奏來說是琵琶的“生命”,聲韻情腔全靠左手的推拉、吟揉等技巧來表現。兩個版本的《平沙落雁》都大量運用了左手的技巧來表現雁叫、拍翅、小憩的狀態。
林石城先生在他的《琵琶教學法》一書中對“推、拉”音是這樣定義的:“‘推’將弦身用左手按指緊按在相品位上后,向右推進。‘拉’又稱‘挽’,將弦身用左手按指緊按在相品位上后,向左拉出。兩個演奏版本均運用了大量的推拉音,但效果卻不相同。④”
以第一段“雁陣橫空”(見譜例1)最后一小節為例,平湖派朱、楊版采用的下推音,即左手先拉出,右手再彈,實際演奏效果為“16”⑤。
譜例1:“雁陣橫空”最后1 小節
譜例1.1:平湖派朱荇菁、楊少彝演奏版本:

而劉版(譜例1.2)了上拉音,即上推拉音,右手先彈“6”,隨后左手拉到“1”再回到“6”,實際的演奏效果是“616”。
譜例1.2:劉德海演奏版本:

同樣在第二段“霜天雁叫”中,采用了平行雙四度,左手推拉,右手夾彈來模仿雁叫。平湖派朱、楊版(譜例2.1)演奏中則采用了下推拉,左手快速拉出,再配合右手完成推音,
譜例2:第二段“霜天雁叫”兩個版本:
譜例2.1:平湖派朱荇菁、楊少彝演奏版本:

而劉版(譜例2.2)中則采用了上推拉,右手先彈,左手再拉出,完成拉音后再回到原位,整個推拉過程較為慢。
譜例2.2 劉德海演奏版本:

通過對比發現,平湖派朱、楊版的《平沙落雁》在左手技巧上善用下推音,左手先拉后彈,推拉速度快,極富韻味;而劉版則喜用上拉音,先彈后拉,推拉速度較慢,音色委婉,含蓄。
《平沙落雁》是一首優秀的琵琶傳統作品,研究比較《平沙落雁》的不同演奏版本,一是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這首樂曲,更是通過這首傳統樂曲的研究,體會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將這些不同流派的演奏特點運用于更多的琵琶樂曲中。作為多年習琴人,發展、繼承中國傳統的音樂是我們的責任,特別是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更多的人在音樂上追求技巧與速度,殊不知忘記了音樂本身,回歸傳統音樂,體會其深藏的韻味,便會樂在其中。
注釋:
① 莊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328.
② 李光華.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M].北京:中央音樂出版社,2008:45.
③ 任鴻翔.琵琶曲論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132.
④ 林石城.琵琶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54.
⑤ 雙引號中的數字代表用簡譜記譜的樂譜或音高,下文如出現雙引號中的數字與此情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