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青冉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是莫扎特的經典傳世之作,完成于1786 年。該劇故事情節完整、細膩,故事內容豐滿、充滿趣味性。本劇以社會底層人物費加羅為主人公,以他和愛人蘇珊娜的愛情故事為主題,演繹了底層人民不畏權貴,用自己的智慧反抗舊社會上層階級貴族統治權威的故事。歌劇中,劇情與音樂相結合,將各個角色的個性品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同時充滿了對舊社會、舊制度的諷刺與譏笑。
歌曲《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是《費加羅的婚禮》中的經典選段,如果不了解劇情,單從歌曲題目上看,本選段的故事情節充滿了歡樂、趣味,但實質上歌曲所表達的故事情節與題目單純字面所表達的意思大相徑庭。本選段反映了主人公費加羅對貴族伯爵阿爾馬維瓦鄙視、嘲諷的情緒,與整部歌劇在情緒走向上保持了統一,同時在歌劇的發展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所創作的經典歌劇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世間所傳的最著名的歌劇之一。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是莫扎特根據法國戲劇大師加隆·德·博馬舍的同名喜劇《費加羅的婚禮》創編而成。
隆·德·博馬舍,著名戲劇家,生活在社會動蕩、政治變革的法國。他本身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看到了舊社會、封建階級統治的搖搖欲墜。他的思想受到了啟蒙運動的影響,用文學作品,在思想層面上有力的支持了社會的推進與變革。喜劇《費加羅的婚禮》可以說是一部成功的政治喜劇作品,是博馬舍在另一部作品《塞爾維亞理發師》演出成功后受到極大的創作熱情鼓舞從而完成的。作品利用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情節,揭露和反應了封建社會中舊貴族的陰暗與貪婪,對當時的社會形態有一定的諷刺意義,因此,這部作品的價值已經不再局限于文學范圍,對人民思想意識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禮》于1784 年4 月27 日在巴黎法蘭西劇院進行了首演,之后,這部喜劇在歐洲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與喜愛,但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卻禁止在維也納上演這一劇目,這一度成為莫扎特進行歌劇版本創作的最大難度。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是莫扎特根據當時宮廷詩人洛倫佐·達·彭特的腳本,進行音樂創作的。最初,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對該劇的上演持反對態度,后來在莫扎特的周旋與堅持下得到了皇帝態度上的支持。歌劇在創作過程中基本保持了原作的創作思想,貪婪、愚笨的伯爵與機智勇敢的仆人費加羅之間的鮮明對比成為了劇情發展和音樂創作的基礎。
1786 年,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在奧地利國家劇院首演。不過,由于該劇題材過于敏感,演出期間國內貴族頗有微詞,因此莫扎特被迫多次刪減內容,不過,皇帝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持欣賞態度。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迄今為止仍是各大舞臺上演出最頻繁的歌劇之一。其中,余音繞梁的音樂和緊張有趣的故事情節以及關系錯綜復雜的角色關系,加之經典的歌劇選段和多樣化的演唱形式,都成為了經典劇目中的經典元素,讓一批批的觀眾念念不忘。
歌曲《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Se vuol ballare,signor Contino)是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選段,該選段出現在歌劇第一幕中,是第一幕繼選段《Se a caso Madama》之后的第二個經典唱段。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敘述了理發師費加羅和貴族伯爵老爺阿爾馬維瓦斗智斗勇的故事:男、女主人公費加羅和蘇珊娜(伯爵夫人貼心仆人)在他們結婚之前發現了伯爵阿爾馬維瓦想恢復貴族對奴仆的“初夜權”制度,并且想對蘇珊娜圖謀不軌,為此,費加羅開動腦筋,用出計謀,使伯爵放棄了這一計劃,最終費加羅與蘇珊娜二人喜結連理。故事中費加羅和蘇珊娜的情感也經歷了各種陰差陽錯的考驗,除此之外,歌劇角色伯爵男仆、園丁、園丁女兒、醫生、管家等人的關系與事件也為《費加羅的婚禮》故事情節的發展增添了起伏與色彩。
《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出現在第一幕的前端。背景為:費加羅與蘇珊娜發現了伯爵的陰謀,正巧伯爵夫人召喚蘇珊娜,蘇珊娜走后屋里只剩費加羅一人,此時費加羅抑制不住內心對伯爵的憤慨、鄙視與不屑,演唱出了《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這首歌曲。
《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演唱類型為“遙唱曲”(cavatina)[1]。錢仁康、錢亦平編著的《音樂作品分析教程》中對“遙唱曲”進行了解釋:“遙唱曲是早期歌劇和清唱劇中的一種小型的獨唱曲,比詠嘆調簡單樸素。”不過,該選段是三部曲式結構,因此它具有詠嘆調的規模[1]。
《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段落劃分為:第一部分A+中部B+再現部A。
第一部分A,范圍是歌曲1 至63 小節,音樂速度為小快板,節拍為四分之三拍。第二部分——中部B,范圍是歌曲64 至103 小節,音樂速度為急板,節拍為四分之二拍。第三部分A 是歌曲的再現部,范圍是歌曲104 至131 小節,音樂速度為小快板,大部分節拍為四分之三拍,最后一小節為四分之二拍。
根據第一章歌曲背景的簡介,整首作品充滿了主人公費加羅對伯爵的敵意,雖然歌曲開始為大調調式,但演唱者情緒上應避免出現活潑、高興的情緒,而是應該充滿嘲諷、譏諷、恨意與鄙視。
第2 小節前兩個音用連音線連接,需要演唱者演唱連貫,不過,因為兩個音都由開口音“a”完成,因此,在演唱時需要注意口腔狀態的保持,不要為了追求連貫性而降低口腔及咽喉空間的狀態(避免俗稱的壓嗓子)。除了這一小節外,在第6、11、14 小節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演唱者要把握好狀態的平衡,避免“提嗓子”和“壓嗓子”。如圖:
第17、18 小節上標注了漸強標記,情緒高漲,并且此處要表達的是費加羅的激昂情緒,因此,每個音都要表達的堅定有力。第18 小節兩個音是一個六度旋律音程,由低到高走向,再加上最后的高音對應的咬字發音為閉口音,因此演唱此初時要保持好咽喉部位的放松狀態。如圖:
從23 小節開始,歌曲開始頻繁出現強弱對比,反映出費加羅內心恨與蔑視的情緒轉換。演唱這需要注意氣息的控制,避免過分強與過分弱。如圖:
第51 到55 小節,描寫了費加羅害怕別人知道自己計劃的場景,反映了主人公費加羅謹慎的情緒。
中部是一個急板,節拍為四分之二拍,預示了中部節奏與音樂進行的緊湊與急速,反映了主人公費加羅在醞釀計劃時激動的情緒。此部費加羅情緒較為激動,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時,要撐好氣息,避免氣息不足而導致的音位和情緒的下降。
歌曲第三部分是全曲的再現部,節拍、速度同時再現。第三部分的感情與第一部分相比,要有一個情緒上的提升。第一部分是費加羅計劃初提期,第二部分是費加羅計劃醞釀且偏成熟期,第三部分是費加羅計劃完善于胸期,因此,第三部分雖然是第一部分的再現,但,從情緒上而言,第三部分要有一個提升的表現,通過演唱者演唱時強弱的變化,體現主人公費加羅情緒的激動、計劃的成熟和對貴族老爺的憤怒及不屑一顧。演唱時演唱者要通過音量的強弱把主人公內心情緒的復雜性和激動性表達給聽眾,因此氣息要給予強烈的支撐。避免氣息不足導致音量強弱模糊、情緒不清,從而造成歌劇選段與整體歌劇的故事脈絡脫節。
最后的伴奏音樂結束在了四分之二拍上,并運用了32 分音符,是音樂進行的節奏緊湊,速度很快,體現了選段中緊張的故事情節和費加羅激動的情緒,為整首樂曲的風格做了的總結。
1、歌劇與文學的關系
“歌劇是由音樂、詩歌、舞蹈和舞臺美術結合而成的綜合藝術”[2],劇本和詩歌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因此,歌劇和文學緊密相連。歌劇一般由音樂家根據腳本進行音樂創作,經過演員的排練、舞臺上的表演后,最終被觀眾熟知。由此可見,文學作品是歌劇藝術中重要組成部分,反之,歌劇藝術又成為文學作品輸出的載體,通過舞臺表演反應到人類群體中,二者相互依靠,相輔相成。
2、《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的文學價值
文學是人類精神層次、意識形態的產物,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精神層次、價值觀念有一定的影響。
《費加羅的婚禮》由戲劇家隆·德·博馬舍所作,是一部戲劇作品,拋開《費加羅的婚禮》是被莫扎特創作的歌劇這一身份,《費加羅的婚禮》本身就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作者將當時的社會形態、政治狀態、人類階級層次悉數反映到了作品之中,形成了一部具有嘲諷意味的喜劇作品。作品并沒有一味贊揚當時那落后、封建的社會形態和統治階級,相反,在作品中增加了底層人民與貴族階級勇敢斗爭的情節,使作品添加了啟蒙運動的屬性,同時成為了啟蒙運動中優秀文學作品中的一部。
莫扎特在進行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創作時,基本遵循了原作的主旨思想和故事情節,將音樂和舞臺等元素也加入其中,以歌劇表演的形式再度將《費加羅的婚禮》呈現到觀眾面前,使觀眾用音樂的形式重新感受了《費加羅的婚禮》這一文學作品。客觀上講,莫扎特也將啟蒙運動的思想通過歌劇《費加羅婚禮》傳遞給了大眾群體,讓人們看到了底層人民對民主平等的向往與渴望。因此,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是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的經典選段,不管是從劇情發展還是歌劇風格上看都保持著高度的連貫和統一。除此之外,《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體現了主人公費加羅對伯爵憤怒、不屑的思想狀態,表現了底層人民對貴族階級的鄙視,在思想和精神方面都有影響與體現,客觀上促使大眾在欣賞唱段的同時,增加對平等與民主的認可。這也是文學價值的一種表現。
當前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音樂課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備受重視。高校中的音樂課分為兩類:一是藝術公共課,里邊包括音樂課程,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可以學習;二是音樂專業課,音樂專業類學生所學習的相關課程。涉及的音樂專業有:音樂學、音樂表演、音樂教育、學科教育(音樂)、音樂與舞蹈學等,這些專業在我國高校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皆有設置,其中,與聲樂演唱相關的專業方向備受關注,學生人數眾多。有很多學生因自身的嗓音條件和濃厚的興趣愛好,進行美聲唱法的學習。《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便是一首經典的男中音演唱曲目,在聲樂教師、學生群體中廣受喜愛。學習這首作品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意大利語的咬字、發音技巧,還豐富了學生們的演唱作品。同時,學生在對《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這首經典歌劇選段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人文精神。這樣一來,學習歌曲目的不單是學會演唱《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還成為了開闊視野,豐富綜合知識的過程。
“藝術”通過“人”這一中間媒介,與社會產生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
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是人意識的產物,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無法脫離社會環境,更無法創作出“無情”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作品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由人建立起來的。“社會”為藝術家創作藝術提供素材,藝術作品中便有了“社會”的縮影,將這種縮影展現給大眾后,又為大眾對社會的看法產生新的影響。藝術家、大眾作為“人”,便成了連接藝術與社會的媒介。“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它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反映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生產關系到思想關系的人類的全面的社會生活,創造美的精神產品,滿足人類精神上的審美需求”[3]。因此,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人在社會環境中創造的,而作品也就有了它的社會意義。
《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的故事背景已經在第一章中進行了介紹,作品中充滿了主人公費加羅對伯爵嘲諷、鄙視與憤怒的情緒,這種情緒起先是劇本創作者根據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加入到作品之中的,后由莫扎特加上音樂,以另一種表演形式搬上舞臺,在音樂的配合下,人物情緒、事件起伏在觀眾面前表現的更加惟妙惟肖,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在音樂色彩的配合下表現的更加突出,同時,觀眾在欣賞歌曲時,由于音樂的感染,會更加強烈的感受到歌劇選段中所表達的情感、價值觀念:底層百姓不甘受迫、渴望平等的情緒。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及選段《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將反抗、平等和民主的思想通過舞臺反應到人們的內心中,讓人們看到底層人民人性的渴望,看到社會上層階級對大眾的控制,這便顯示出了歌曲自身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