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國慶 梁婉瀅 劉會聰 王虹 丁沁 孫志明
(1 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2 江蘇省人民醫院;3 江蘇省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的老齡化面臨著超大規模、超快速度、超早階段、超穩結構的“超級老齡化”特征,面臨著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大轉型及勞動力短缺、養老金入不敷出、社會互動不足、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代際數字鴻溝等一系列嚴峻挑戰〔1,2〕。
健康老齡化是20 世紀80 年代后期,由于世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概念,包括老年人個體和群體的健康及老年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的良好〔3〕。2021 年3 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是中國首次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新高度〔4〕。從國家層面而言,健康老齡化的實現可有效節約社會成本和負擔,并且社會發展不受過度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從家庭層面而言,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對兒孫具有較強的支持作用,這將會成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個體層面而言,保持生理、心理、認知等方面的良好狀態,不僅能達到健康長壽的效果,更能延長其健康預期壽命〔5〕。
事業單位高知退休人員多屬于專業知識豐富、社會地位較高、社會資源充沛的群體。截至2010年,全國現有130 萬個事業單位,總人數約3 000 多萬人,另外約有900 萬的離退休人員〔6〕。
從生命周期角度看,退休是重要的生命事件,意味著個體在一段較長的工作期內所形成的生活節奏、經濟狀況、身心狀態、社會交往等都隨著退休而發生變化〔7〕,這種變化在一些研究看來是負向的、具有壓力的、存在適應問題的〔8〕,但也有研究認為人們對退休能積極適應,對退休后的生活還算滿意〔9〕。“退休綜合征”是一種老年期典型的心理社會適應不良的心理疾病,是指離休、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對環境適應不良而引起的多種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往往還會引發其他生理疾病,影響身體健康,造成對個人、家庭、社會的不良影響。本文探討事業單位高知退休人員再社會化現狀及正確地引導事業單位高知退休人員的再社會化。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河海大學和江蘇省人民醫院中的246 例高知退休人員進行全面調查,其中,男78 例,女168 例;已退休時間長度0~5 年76 例、6~10 年65 例、11~20 年71 例、21年及以上34 例;月養老金水平3 000 元以下6 例、3 000~4 999 元1 例、5 000~6 999 元25 例、7 000~8 999 元69 例、9 000~12 000 元96 例、12 001~15 000元38 例、15 001 元以上11 例;健康自評:健康,幾乎沒疾病58 例、身體功能有退化且不影響正常生活101 例、有長期慢性病但基本不影響生活72 例、疾病對生活造成了一些影響10 例、重病且嚴重影響生活5 例;原工作單位崗位行政管理崗54 例、專業技術崗155 例、工勤服務崗15 例、業務行政“雙肩挑”14 例、其他8 例;子女探望頻率:每天80 例、每周1~2 次67 例、每月1~2 次35 例、每季1~2 次15 例、每年1~2 次24 例、每年不到1 次20例、無子女5 例;是否有孫輩:有169 例、無77 例。
1.2 定量研究 借鑒紀競垚〔10〕通過整合后構建的退休適應綜合模型的本土化模型,即老年人適應退休的程度主要受個體因素和工作環境因素的影響,并根據調查中的樣本數量、樣本分布情況等實際狀況,選取性別、已退休時間長度、養老金水平、健康狀況、原工作單位崗位、子女支持、是否有孫輩7 個指標、因變量為“主觀幸福感”1~5 分自評。
1.3 定性研究 通過訪談情況及問卷主觀題部分對調查對象退休再社會化過程中社會空間、社會活動、社會交往等的變化及期間遇到的問題、希望得到的幫助等方面進行總體性概述并給出建議。
1.4 主觀幸福感評分標準 主觀幸福感評分中,1分表示目前對于退休生活極其不適應,認為自己的身體及心理健康都存在較大問題,來自家庭、社區、原單位離退休處等機構對退休生活的支持力度(包括經濟、身體、情感等方面)不夠;2 分表示目前對于退休生活比較不適應,認為自己的身體及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問題,來自家庭、社區、原單位離退休處等機構對退休生活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3 分表示目前對于退休生活較為適應,認為自己的身體及心理健康情況正常,家庭、社區、原單位離退休處等機構對退休生活有一定支持;4 分表示目前對于退休生活較為適應,認為自己的身體較為健康,心態較為平和,家庭、社區、原單位離退休處等機構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經濟、情感等支持,幫助自己適應退休生活;5 分表示目前對退休生活以完全適應并開始享受退休生活,認為自己身體健康,心態平和,家庭、社區、原單位離退休處等機構能為自己提供足夠的經濟、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幫助自己很好地適應退休生活。根據問卷調查中受訪者對幸福感的自我評判,統計各幸福感自評等級的人數,乘以幸福感等級評分值,除以總人數,即為幸福感平均值。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進行非參數檢驗。
2.1 退休前后社會交往對象與社會活動變化
2.1.1 交往對象 與退休前相比,退休后交往頻率變化最明顯的是學術同行、原工作同事和文化娛樂同伴。其中,與學術同行的交往頻次明顯減少,而與旅游同伴、文化同趣者、文藝體育同伴、老年大學同學的交往頻次明顯增多。
2.1.2 參與的社會活動與關注領域 退休后與退休前相比,閱讀與電視、關注社會政治等明顯減少,而旅游攝影、烹飪、書畫寫作等明顯增多。
2.2 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得分為:1 分8 例、2分7 例、3 分76 例、4 分107 例、5 分48 例,平均分為3.73 分,處于較為適應的水平。不同的已退休時間長度(H=3.901,P=0.009),不同養老金水平(H=8.204,P=0.042),不同身體健康狀況(H=10.006,P=0.017),不同子女探望頻率(H=5.067,P=0.024),是否有孫輩(H=5.920,P=0.047)對事業單位高知退休人員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
2.3 退休后遇到的困難 常見的問題:工作單位同事們都很忙、突然離開工作崗位不習慣均為144 例(58.54%)、生活節奏變化很大134 例(54.47%)、社區鄰里不熟悉124 例(50.41%)、沒有合適的社會圈子82 例(33.33%)不想忙于家務瑣事78 例(31.71%)、原來的朋友圈子很小74 例(30.08%)、家人親戚朋友都很忙58 例(23.58%)、沒有業余愛好54 例(21.95%)、沒有做好思想上的準備54 例(21.95%)、想加入 的朋友 圈子不熟悉44 例(17.89%)、自己交 往需花 費不少 錢 16 例(6.50%)。
2.4 退休的好處 在評判自己最享受退休生活的哪一方面時,提到有更多和家人、親戚朋友相聚的時間,享受天倫之樂的有166 例(67.48%);可以做以前沒時間做的事、學習新事物的有 142 例(57.72%);享受文化旅游和體育健身樂趣的有138例(56.10%);有大量時間休息娛樂的有136 例(55.28%)。提到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價值的有52例(21.14%);著書立說、自由寫作或閱讀的有36例(14.69%)。
2.5 退休適應過程中得到的幫助 退休適應過程中,認為主要依靠自我思想的調節的老人有180 例(73.17%),主動與他人交往聯系的有114 例(46.34%),認為原工作單位提供了幫助的有76 例(30.89%),小部分老人認為同單位退休的同事〔67例(27.24%)〕、老伴和孩子提供了幫助〔59 例(23.98%)、37 例(15.04%)〕,極個別老人提到了社區、老年服務機構等社會團體與機構。
2.6 希望得到的幫助 大部分老人〔191 例(77.64%)〕都希望能夠得到原單位離退休處的幫助,接近一半的老人希望得到社區居委會〔100 例(40.65%)〕、家人〔92 例(37.40%)〕、老年社會團體組織和專業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幫助〔85 例(34.55%)〕,需要親戚朋友幫助的有78 例(31.71%)、需要養老機構的幫助有39 例(15.85%)、需要涉老服務企業幫助的有36 例(14.63%)、需要鄰居幫助27 例(10.98%)、其他22例(8.94%)。
提到需要幫助的具體事項時,大多數老人都提到了以下幾個方面:改善醫療條件 167 例(67.89%);提供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149 例(60.57%);老年人權益的保障129 例(52.44%);提供老年大學學習機會128 例(52.03%)及提高養老金水平126 例(51.23%),延遲退休年齡38 例(15.44%)。
角色理論指出,個體一生中存在多種社會角色,通過社會角色進而形成自我概念,大多數社會角色都與年齡相關,年齡通常被用來決定是否可進入某種社會角色或評估角色的適應性和社會期望,而個體對衰老的適應程度取決于個體可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晚年社會角色的變化〔11〕。退休意味著人們退出工作場景,面臨著“工作角色”的喪失,則其所處地位、行為模式等均會發生變化。
人的再社會化是指由于原來的基本社會化已不適用,人們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以適應社會生活、適應角色變化的過程,一般認為,社會化機構包括家庭、同齡群體、學校、工作單位及大眾傳播媒介等〔12〕。再社會化水平應受到家庭環境、交往環境、社區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由此提出以下假設:(1)退休后其社會空間、社會活動、社會交往均會發生變化。(2)退休再社會化機構則應該包括家庭、同齡群體、社區及政府等。
有研究表明〔13〕,退休綜合征主要見于剛剛經歷退休事件的老年人,原有的生活節奏、社會交往、社會活動等都被打破,忙碌的生活突然空閑,與外界的交流突然減少,社會活動空間、社會角色的巨變,都會令其面對退休的不適感加強。收入作為老年人的重要資源抵御著來自角色喪失所帶來的喪失感〔14〕。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本就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15〕,而退休老人是否能夠適應退休生活,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其心理優勢是否能夠繼續保持。當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較好時,其對于退休事件所帶來的變化就有更強的掌控力〔16〕,其主觀幸福感自評分自然更高。社會支持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其主觀幸福感自評分越高。子女探望頻率和是否有孫輩都屬于社會支持。帶有補償的選擇性最優化理論分為選擇、最優化和補償三部分,選擇是指根據可供選擇的范圍來考慮如何使用有限資源的過程,最優化是指獲取、改進和維持能有效達到期望結果,并避免非期望結果的手段或資源,補償是由資源喪失引起的一種功能反應。
退休后,社會空間的變化表現為職業工作空間的逐步退出。高知人員到達退休年齡后,因為本身專業技能嫻熟、職業經驗豐富,在事業單位中普遍存在著延遲退休、辦理退休手續后返聘等現象,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功能逐步衰退、家庭照顧第三代需求等多方面原因,退休老人則會逐漸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退休高知老人角色則逐漸從職業角色轉變為家庭角色。退休后,隨著社會空間的逐步變化,社會活動的變化則表現為專業活動的逐步退出。
高知老年物質需求水平較低,而尊重和健康需求水平最高。退休后,老人也喪失了得到職場這個受到尊重的最重要場合,其社會價值和權益也被降低。而隨著子女的成長,其經濟和思想方面逐漸獨立與成熟,也使老年人作為父母的角色越來越模糊,在家庭中的權威性也降低〔17〕,使老人更加懷念退休前的生活,幾乎所有的老人都希望在適應退休過程中能夠得到原單位離退休處的幫助。
趙浩華〔18〕認為其中問題在于社區的養老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社會對于老人養老需求的認知偏差及對養老責任主體的認知固化。我國“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觀念及事業單位高知退休老齡人口的文化水平、經濟狀況等背景,該群體的多元化養老需求日益明顯,這些原因綜合造成了社區在老人養老過程中的缺位。
調查表明〔19〕,老人認為的“看病難”是因為看病不準、藥不對癥,而進行深入訪談時發現,看病不準是由于老人的疾病很多是由于身體機能退化導致,無法根治。高知老人基本無醫藥費用擔憂,但多次求醫依舊不能根治后,就會對醫院的治療體驗產生嚴重不滿。“看病難”依舊是老人退休后的心理適應性問題及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老年友好的環境支持系統包括居住環境、人際關系、公民態度和價值觀、公共衛生和社會政策、老齡服務體系等〔20〕。退休老人生活環境的優劣將直接影響退休老人生活質量的好壞。政府、社會及家庭應多方努力,為老人構建友好的環境支持系統,包括友好的家庭環境、社區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等,盡可能提高健康老齡化水平。
居家-養老是高知退休后的主要模式。應加強多元協同,強化社會群體和政府部門對養老需要的認知,精準識別老年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并建立以老年人需求和獲得感為導向的精準識別機制〔18〕,應根據年齡、身體狀況、生活狀況等要對老年人進行分類,定期追蹤調查,從精神層面切實幫助老年人進行退休過程的再社會化,并積極推進社區醫療,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效果評估機制,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制度。此外,政府、社區、原單位離退休處應聯合發力,為退休老人提供多種社會活動,以增強其社會交流。如政府可積極創辦老年大學或老年繼續教育機構,拓展興趣的同時也能拓展交際圈;還可舉辦公益講座,積極舉辦關愛慰問老同志活動、提供老年健康心理咨詢等。
綜上,事業單位高知退休人員退休前后其社會空間、社會活動、社會交往均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且其養老水平受到個人身心、家庭、原工作單位、社會交往等因素的影響,但社區、政府、社會還應對養老服務提高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