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昉 張兵 赫玉芳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21 世紀以來,隨著人民生活質量水平提高人均壽命大幅延伸,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7%。到2019 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老人口已有1.76 億,占總人口的12.6%〔1〕,其中有大量的失能老人生活質量水平較低,需要提供生活護理和醫療救治〔2〕。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能夠有效地整合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是符合現階段養老要求的新型養老模式。中醫藥作為獨特的衛生資源,借助其在醫、養、防等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特別是在慢病治療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提供新動力,促進養老服務的進一步發展〔3〕。本文通過對吉林省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的分析,借助實地調研和訪談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還需繼續加強政府引導、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制度和加大宣傳力度等建議。
1.1 發展背景 吉林省早在2000 年人口年齡結構已初步進入“老年型”,到了2003 年末,人口年齡結構完全進入“老年型”〔4〕。據吉林省衛生健康委統計,吉林省65 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重從2011年的8.73%上升到2019 年的13.93%,這將會減少可勞動力,進一步加重年輕人的養老壓力〔5〕。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居家養老,醫養機構提供的中醫藥養老服務,提高養老質量,促進養老健康,真正實現“老有所醫,老有所養”。2020 年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民政部聯合發布《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合作服務指南(試行)》,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中醫藥“治未病”的理念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根據健康狀況為中老年人提出相應的中醫健康養生保健計劃,及時預防重病、大病的發生。吉林省為促進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發展發布《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吉林省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文件,為吉林省中醫藥融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提供政策保障,在政策引導和支持下,吉林省各市州積極開展中醫藥醫養結合試點工作,為促進吉林省中醫藥事業和養老服務的發展而努力。
1.2 吉林省中醫院和養老機構現狀 2017 年末,吉林省全省總人口2 717.43 萬人,中醫類醫院99個,比去年增加了16 家,中醫門診1 600 個,總診療人次達到13 340.77 萬人次,擁有床位數量1.97 萬張,平均每萬人次擁有床位7.3 張〔6〕。逐年增加的中醫醫院為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截至2016 年末,吉林省60 歲以上老年人口477.75 萬人,養老機構共有2 165 家,擁有床位141 292 張,千名老人擁有養老機構床位數為33 張。其中老機構床位數為53 013 張,占總床位數的37.50%〔7〕。以長春市為例,60 歲以上人口131.6 萬人,全市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共有441 家,擁有床位數4.2 萬張,每百名老人中只有大約3.2 張床位。目前來看,養老機構所提供養老硬件設施和照護服務還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1.3 吉林省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現狀 吉林省充分利用現有的醫養資源和中醫藥資源,積極探索發展中醫藥融合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建設1 個省級中醫藥老年病質控中心,9 個地市級中醫藥健康管理中心和35 個縣級中醫藥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并與132 家養老機構建立協作關系,構建了中醫醫院和養老機構合作的吉林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養老防治的特色優勢,為吉林省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對吉林省開展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模式的部分機構和中醫院進行調研和實地考察,大安市是吉林省創辦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優秀典例,在養老院推行中醫適宜技術,很受老人們歡迎。大安中醫院通過與大安福利中心簽訂醫養結合養老合作協議,在福利中心設置老年中醫特色療區,選派20 人的醫護隊伍常駐福利中心,為190 名老人開展老年醫療護理服務,平均一年診療人次達到9 880次。建立老年人就診綠色通道,方便快速展開服務,大大提高中醫藥服務老年患者的救治能力。同時還采購諸多中醫藥專業設備,如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和中藥熏蒸治療床等,為入住的老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除此之外,還為老年人提供治未病經絡檢測、體質辨識、穴位敷貼等中醫特色服務,達到養生、保健、長壽的目的。
1.4 全國各地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借鑒經驗 當前,全國各地在“醫養結合”的背景下,積極實踐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養老模式。陜西省銅仁市依托銅川職業防治醫院探索中醫藥集醫療診斷、病前預防和病后康復三位一體的養老新模式,為老人們提供養老、康復、診療、護理一站式服務的便捷養老,得到住院老人們一致好評,也為醫院轉型帶來了生機〔8〕。黑龍江省充分發揮中醫作用,提倡“南病北治,北藥南用”,將“治未病”理念和養老行業相融合,發展中醫旅游、中醫溫泉等交叉產業,讓中醫藥參與養老、養生全鏈條,同時建立中醫藥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加強中醫藥養老人才培養和中醫藥養老知識普及,為促進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夯實基礎〔9〕。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利用豐富醫療資源和多年的臨床經驗開展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能夠很好地解決老年群體中的慢病困擾〔10〕。上海市在市政府引導下大力推進醫養合,在“9073”養老格局中加入中醫藥元素,利用中醫藥適宜技術和中醫藥健康管理理念將“社區、家庭、養老機構”有機串聯形成“3+X”養老新格局,為中醫藥醫養結合發展開辟了新路徑〔11,12〕。北京市通過將中醫藥醫養結合和社區養老有機結合,打通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在定點社區推行中醫藥健康服務,給老人們建立電子病歷檔案,確定三級護理記錄,加強對老年人的照護。吉林省推進中醫藥養老進社區要充分北京經驗,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居民對中醫藥養老認知〔13〕。吉林省借鑒其他省份經驗及結合自身中醫藥特色資源,形成三種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一是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簽約互助協議的醫養協作模式;二是在養老中心內設中醫康復中心提供中醫服務的養內設醫模式;三是中醫醫院內部設養老機構,為入住中醫醫院的病人提供康復護理養老服務的醫內設養模式。吉林省模式以縣級中醫院為中心,向養老機構、社區及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中醫藥醫養結合健康養老服務,助力“養老”變“享老”。見表1。
2.1 “醫”的優勢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顯示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老年人身體功能逐漸退化,體內陰陽五行失衡,是慢病高發群體,中醫的整體觀念、陰陽五行平衡能夠在治療中發揮獨特優勢,通過“望聞問切”,準確把握老年人疾病的病因病機,使用內服外敷、針灸導引、推拿按摩、火罐理療等特色中醫療法調理身體五行,達到陰陽平衡、補氣增血、延緩衰老的效果,對老年人慢性病治療起到明顯作用〔14〕。
2.2 “養”的優勢 中醫在攝生保健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早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可以通過養成合理飲食習慣和規范起居作息、調節情志等多方面調養,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中醫藥作為我國人民的智慧結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中草藥內服外敷、藥膏、熏蒸、藥浴等藥物療法及四季飲食、運動健身、針灸推拿等非藥物療法,能夠活絡經脈、調理氣血、強健筋骨,增強老年人體質,對老年人養生起到重要作用〔15〕。中醫養老保健方法是中國兩千年來養生理念的傳承與發展,蘊含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養老服務中具有明顯優勢。
2.3 “防”的優勢 老年人是慢性疾病的高發群體且存在多重慢病,有效的疾病預防方法能夠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水平有很大的作用〔16〕。《黃帝內經》中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中醫的“未病”觀從疾病發生前的未病先防到痊愈后的瘥后防復,貫穿著疾病發生的全周期。“治未病”理念是根據中醫“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進行有效的干預,同時借助中醫調節情志的原理,對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和疾病減壓訓練,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情緒〔17〕。利用中醫的“治未病”思想,通過調節情緒、合理膳食、規律作息以及練習八段錦、太極拳能全方位預防疾病,做到防病于未發,對慢性病治療發揮重要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水平,更好地滿足老年人預防疾病、追求健康的養老需求。
3.1 多部門管理,監督評估制度不健全 吉林省為支持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出臺了很多惠民政策。但是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需要衛健委、人社廳、財政廳、民政廳、中醫藥管理局等多個機構共同負責,各部門職能和責任尚未明確,其中醫療保險費用報銷多方管理造成醫療和養老資源整合滯后,缺乏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從而導致養老資金碎片化。由于監管評估體系不健全,有效實施或者落地不穩導致各個醫養機構養老服務水平高低不一。
3.2 養老費用高,醫療保險政策不完善 構建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需要大量資金引進專業的醫護人才、增加基礎設施等,投資成本增加致使養老費用提高,全額支付將給多數家庭帶來負擔。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市場還未成熟,市場準入機制還不健全,社會投資風險大導致投資積極性不高〔18〕。此外,養老醫療保險制度還不夠完善,醫養機構的中醫診療、護理、推拿等花銷未全部納入醫療保險報銷政策且報銷比例較低,這將會成為影響中醫藥醫養結合發展的關鍵因素。
3.3 人才隊伍少,中醫養老能力不充足 中醫養老人才的不充足嚴重影響吉林省中醫藥醫養結合的發展。目前中醫人才培養體系中對養老服務的關注力度還不夠,開設中醫養老專業的高校較少,人才供給明顯滯后于養老需求〔19〕;同時中醫機構養老工作強度大、待遇偏低、晉升難度大等因素致使相關人才不愿意到養老機構工作,醫療服務工作人員大多為已離退休人員或者是只具備初高中學歷的家政阿姨,高學歷、持證上崗人員占比較少。
3.4 思想觀念弱,傳統養老文化根深蒂固 受到養兒防老的固化思想影響,大多數老人還是傾向家庭養老,認為和子女待在一起可以減輕家庭負擔,還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不僅老人們自己不愿去養老機構養老,在“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影響下,很多子女也不愿意父母去養老機構,他們認為父母歷盡千辛萬苦將子女撫養長大成人,自己有責任也有相應的義務親自贍養父母〔20〕。因此發展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亟需打破傳統的思想觀念,要加大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的宣傳力度,改變人們對養老機構的認知態度。
4.1 繼續加強政府引導,完善監督評估制度 首先要明確各部門職責,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打破部門行政壁壘,理清部門職責,逐步理順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各項政策,保證政策的有效銜接多方協作發揮中醫藥在醫養結合模式的特色優勢,建立健全中醫藥和療養機構的合作機制,推進醫養資源向農村、社區、家庭下沉,促進醫療資源、養老機構資源和中醫藥資源的深度融合。其次是加強政府對中醫藥養老服務機構評價和監督管理,完善信息化監測系統,建立老年照護需求評估制度,保證各項政策能夠有效地落地實施,形成長期穩定的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
4.2 加大資金投入,充分發揮醫療保險作用 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成本高,需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加大財政支持,放低社會準入門檻,放寬政策扶持限制,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中醫藥養老機構建設。同時國家要制定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政策,推動符合條件的中醫養老服務和中藥材納入醫保范圍,提高養老服務的醫保報銷比例,多方合作充分發揮醫保作用從而減輕養老服務費用高帶來的壓力,讓老年人都能養得起老、看得起病,促進中醫藥更好的惠及人民群眾。
4.3 加強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 加強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是促進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關鍵動力。一是要依托高校開設中醫養老康復學、中醫養老護理等專業,通過專項培訓和定向規培等多種方式為中醫養老機構輸送人才。二是要根據需求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行業人員的中醫藥理論、知識、技能的培訓,嚴格考核標準,設立資格準入,不斷提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行業人員的中醫藥業務水平〔21〕。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制度和獎勵激勵機制,優化工資薪酬制度,提高護理人員基礎工資,為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留住人才。
4.4 加大中醫藥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政府要借助“中醫中國行”和“中醫藥文化素養調查”活動培養中醫藥知識科普人員,通過免費義診、活動宣講、發放中醫養生手冊等接地氣的方式向老年人宣傳中醫藥在養老中的相關理念和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改變人們固有的居家養老思想,改善老年人對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偏見。同時還要借助“互聯網+”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加大中醫養老理念宣傳,推進中醫藥養老融和溫泉旅游、文娛活動、休閑運動等多業態發展。此外,中醫醫護人員要充分利用中醫藥“簡便驗廉”的診療特點,積極開展中醫藥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的“三進”活動。
中醫藥在幾千年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中醫養生保健理論,我們要在“守正創新,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在養老事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繼續加強政府引導,設立中醫藥養老專項資金,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加大宣傳力度,發揮中醫藥在“醫、養、防”的特色優勢,促進吉林省中醫藥與醫養結合養老深度融合,助力養老事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