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天良
麻醉藥物和麻醉技術的飛速發展。幾乎讓所有外科手術得以在無痛狀態下完成,甚至有的手術,病人在睡夢中不知不覺就做好了。不過,很多人對麻醉的了解僅停留在鎮痛、無知覺層面,認為打了麻藥就不痛了。其實,這種認識不夠全面。
麻醉的根本目的是幫助病人解除手術過程中的痛苦、保障安全,并為手術操作創造良好條件。手術前,麻醉醫生需要對病人的重要臟器、內科并發癥、體能狀況、生活嗜好(飲酒、吸煙等)麻醉手術史及過敏史等進行了解并充分評估,從而判斷是否立刻或緩期進行手術,并根據病人的評估結果制定合適的麻醉方案。手術中,麻醉醫生要時刻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對麻醉深度及效果進行判斷,并進行精細調節,以維持病人呼吸循環內環境的穩定,確保麻醉效果。手術后,對于術后疼痛明顯的病人,麻醉醫生則要為其制定術后鎮痛,盡可能減少由于疼痛而引發的不適感及并發癥風險。
在麻醉學上,鎮痛的意義一方面是提高病人痛閾的增加舒適度,讓病人在無痛狀態下接受手術,另一方面則是減輕機體在面對疼痛、創傷等傷害性刺激時產生的應激反應。所謂應激反應,就是人的機體在遇到驚恐、創傷、疼痛等突發事件時會自發地啟動防御機制。這些應激反應是一把雙刃劍,輕度應激對機體有保護性作用,嚴重的應激則可能會損害機體功能。當機體出現疼痛性應激時,則其腎上腺素分泌顯著增加,從而會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增加心肌氧耗這對于心臟疾病患者來說非常危險,嚴重時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只有充分地鎮痛,病人感覺不到疼痛了,才能在平穩狀態下接受手術。在鎮痛過程中,既要保障了病人的心理平穩,也要確保了全麻“熟睡”病人的各項基本生命體征的平穩,從而確保手術安全。由此可知,麻醉醫生所追求的“鎮痛”目的,既包括局麻病人能夠主動表述的疼痛,也包括全麻病人無法通過語言訴說的疼痛,包括各類過度的應激反應。由此我們實行的鎮痛范疇就發生了擴展。對麻醉狀態下病人的有害刺激抑制提高了認識,對其鎮痛就提出了新的、更完善的要求。
由于人的個體有差異,每個人的痛閾是不一樣的,麻醉藥的應用首先是大樣本數據取得的最安的、最低有效劑量,通常來講,充分麻醉后,病人就不會感覺到痛了,但是也有例外,而且局麻和全麻都可能出現這種意外。
先說局部麻醉。在實施局部麻醉的時候,有部分病人會由于過度緊張、焦慮而無法區分“痛覺”與“知覺”,因此手術過程中會感覺到局麻區域的“疼痛”。例如,剖宮產手術一般情況下實施腰硬麻醉,但有的產婦由于特別緊張而不能區分“疼痛”與“感知”,不管是用針尖還是用棉簽觸碰產婦的麻醉區域,產婦都會喊“疼”。此時麻醉醫生則會先查看產婦下肢是否有沉重感,產婦麻醉區域的皮溫是否下降,如果產婦下肢沉重且其麻醉區域的皮溫下降明顯,則提示麻醉有效,麻醉醫生會給予產婦心理安撫并示意產科醫生正常開展手術;如果產婦下肢無明顯沉重感且麻醉區域皮溫下降不明顯,則提示麻醉效果不好,麻醉醫生則可通過留置的硬膜外導管進行補救,以提高麻醉效果。再如,在實施椎管內麻醉(闌尾切除術、膽囊切除術等手術)過程中,手術過程中對病人內臟進行拉拽時,有的病人會出現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有的會出現不可描述的難受感覺,這種情況常無法完全避免。這往往與個體的胸、腹、盆腔內神經走行有關,而且每個病人對這種牽拉痛的感受不盡相同,有的可以耐受,有的甚至一點感覺沒有,有的則完全不能耐受需要輔助少量全身作用的鎮痛或鎮靜藥物,個別人只能改行其他麻醉方法。
再說全身麻醉。全麻就是將機體全部外周的各類信息阻止神經傳送至大腦,從而將大腦“屏蔽”。但有時也會出現大腦“屏蔽”不全的狀況,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麻醉藥物應用劑量不足,或者某種麻醉藥物在病人身上表現了“天花板”效應,用了正常劑量上限的麻醉藥物,但還是表現了麻醉深度不夠時,病人應該抑制的應激沒有被抑制,而產生有害應激,會帶來嚴重的心血管、內分泌變化,個別病人會增加圍手術期并發癥,對快速康復是不利的。雖然如此,這種情況也是極為少見的,而且病人無須為此過于擔心,因為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會全程跟蹤和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監測麻醉深度,并及時采取必要的方法進行調節鎮靜或鎮痛藥物劑量,以保障病人在無痛、舒適、安全的狀態下接受手術。
總之,麻醉學的發展已經進入到圍手術期醫學領域,臨床麻醉不但關注病人手術中的安全、無痛,也包含了抑制其整個圍手術期的心理應激反應、軀體應激反應中有害的應激,而保護對身體有益的應激,這樣更有利于病人舒適安全度過圍手術期。
(作者單位:四川省劍閣縣中醫醫院)